论流通创新对我国生态消费的影响
2017-07-05孙立华
孙立华
内容摘要:本文对流通创新的经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当前生态消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了流通创新促进生态消费的机理,并提出相关优化途径。
关键词:流通创新 生态消费 社会生产 影响机理
流通创新引发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促使社会生产分工更加细化,改善消费结构
社会分工的细化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流通创新会促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流通领域能通过创新各子行业的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产生新的行业,进而细化社会分工。即流通领域的转型升级,有利于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更加专业化,生产企业可通过中间商更加快速、准确了解消费需求。此外,流通领域创新能促使企业生产更加多样化的产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解决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阻碍,最终形成高效的产业链。
(二)节约自然资源及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流通创新包含技术创新及非技术创新。流通领域内的技术创新只有依靠非技术创新才能发挥其功能,二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减少交易成本是流通创新的目的,而流通企业的存在本身就能节约交易成本。
假定社会消费品均由P家生产企业负责生产,后由各式各样的流通企业(中间商),通过分销方式将商品送到全社会的Q个消费者手中,其交易原理如图1所示。
假定由企业负责生产社会最终产品,中间不存在可传递产品的流通企业,全社会P家生产企业与全社会消费者Q,进行直接交易。其交易模式如图2所示。
由图1、图2可知,总交易成本如下:流通企业连接的商品流通(见图1)中,商品流通的交易数量为R1=P+Q,≥2 ,假定,每次交易平均成本为C1,则总交易成本可简化成C=(P+Q)×C1。省略中间环节的商品流通(见图2)中,商品流通的交易数量为R2=P+Q,≥2,假设每次交易平均成本为C2,则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为C2=(P+Q)×C2。因此得出结论为C 可见,流通业连接生产与消费,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而流通创新能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使 P+Q的交易数量减少,减低交易的平均成本,达到总交易成本下降的目的。 (三)提高产业联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 流通领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其产业创新水平对上游及下游产生联动作用。并且,流通创新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对居民消费模式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效果最显著。通常,用INS表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果优化指标升级率, (ΔP表示第二产业增加值,ΔT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流通创新水平CIL一般由餐饮、住宿GDP在区域GDP中的分量大小来衡量,即CIL=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占全年GDP总量的占比。可见,INS与CIL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协调关系,流通创新水平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流通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呈正比关系,CIL每增加1个百分点,INS就会增长0.3243个百分点。此外,流通创新可以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不一定能促进流通业的创新。 当前我国生态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生态消费模式建立。目前,我国生态立法尚属新领域,生态立法仍然滞后。生态消费领域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无法可依。并且,缺乏科学的奖惩规章制度。同时,我国缺少完整的环境税收法,未制定鼓励生态消费行为的奖励制度,不利于调动居民进行生态消费的积极性。并且片面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忽略了消费者应履行的义务,仅采取禁止、罚款及警告等毫无法律约束力的措施。除此之外,我国制定的环境标准与国际环境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法律规定方式及执行力度不到位,阻碍生态消费模式建立及发展。 消费主义盛行,资源消耗严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一直存在消费主义盛行的问题。消费主义指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消费价值观,将无节制的物质购买欲与消遣视为人生终极目标,主张通过过度消费方式促进资金快速运转,缩短生产与消费运转周期,加快社会再生产步伐,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机制,以期促进经济增长。消费主义并不考虑对环境、物质财富、自然资源、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及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我国盛行消费主义。并且,由于此消费模式有利于生产经营者获取利润,因此对此模式的传播程度远超过对生态消费的宣传力度,导致过度消费及不合理消费盛行。消费主义会导致过度消费及提前消费,最终会生产不良影响。 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加重生态系统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财产及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使居民消费方式由单纯的注重生存转变为更加注重享受。居民日常衣食消费趋于稳定发展,但是对汽车、电子、保健及教育等升级消费品的要求日趋增加。由于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质量,消费结构向客观趋势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拉动力量。消费升级必然会导致大规模的商品汇聚供消费者挑选享用,此类消费行为,会无形中加重人类活动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压力。此外,消费反弹效应也是生态消费面临的一大难题。消费反弹是指为节约资源而付出的努力都会被数量拓宽所淹没的现象。如因改善住房问题取得的成绩会被住房消费扩张所抵消。因此,我国产业生态消费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被日趋加剧的消费反弹所抵消,生态效率提高对减少生态压力的局面面临严峻挑战。 缺乏规范的市场管理体制,生态产品覆盖率低。目前我国生态消费品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生态产品市场覆盖率低。我国企业生产生态产品的占比低,供應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我国各区域、城市中的超市里生态产品上架率低于15%。这是由于生态产品认证制度不完善,认证工作混乱无序,无法达到市场准入标准,并且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手续复杂。同时,生态产品未制定规范的流通规定,流通过程存在诸多阻碍,缺乏统一、权威的运输标准及收费标准,无法规范企业生产行为。除此之外,生态产品对于科技要求高、附加值高,但我国生态产品生产科技手段滞后,缺乏对生态产品的检测方式。并且,生态产品对生产材料有一定要求,其生产成本高,制作工艺费用不菲,导致销售价格难以被消费者接纳,缺乏市场竞争力。
流通创新推动生态消费的影响机理
流通产业基本功能是让消费者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而流通创新能提高流通效率,实现生态流通,并能引导生产和消费逐渐朝生态化道路发展。流通创新促进流通业发展与流通业发展促进生态消费。流通创新对于流通业发展的意义,通常指流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见图3)。
流通创新可以通過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使流通产业向生态化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流通产业生态化发展,能拓宽低碳产品、绿色产品的流通渠道,为消费者提供生态产品。并且流通产业朝生态化发展,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生态产品的宣传,流通企业会通过采取网络宣传、展览销售及分销等创新销售方式,向消费者传递生态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消费模式。观念决定行为,大众产生进行生态消费的动机,便会扩大生态消费的数量。除此之外,流通创新能通过电子商务应用率的提高,引发更多的商业模式兴起,拓宽消费者购物空间。商品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流通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流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可避免不必要的销售成本,节约流通费用及宣传费用。并且,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此外,流通创新使生产企业更精确的了解消费需求,完成顺利对接,杜绝不必要的生产,避免浪费,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生态消费。
流通企业通过运作实现理念创新,进而引导消费者形成生态消费观念。具体来说,流通业通过运作,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生态经营理念,批发零售及物流配送等流通企业均实行生态经营,引导上游(生产商)及下游(消费者)朝生态路线发展。此外,流通创新有利于生产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流通创新能拓宽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提高生产方式的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生态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高新技术水平,采用新材料,有针对性的开发生态产品。会通过强化产品的再生产利用性,采用能耗较低的资源等方式,生产消费者接受度高的产品,杜绝浪费。同时,大型零售企业通过增加举办公益活动的数量,向消费者传递生态消费理念,号召更多的居民参与企业节能减排计划。
流通领域创新通过整合上下游各渠道,影响居民的消费模式。随着流通领域流通功能的不断提升,其主要功能不再是单纯的交换产品,还需整合整个流通渠道的各环节。简言之,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其生产、运输、销售及存放功能现代化水平提高,流通领域获取的信息量增多,需整合上下游的各环节,提供生产性、技术性和商业性融合的综合服务。其中,由于流通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从经营战略优化消费模式,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发展可持续战略。由此,流通业在实行综合性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将生态理念传送给生产领域及消费领域,达到优化消费模式的目的。
流通业转型升级可发挥其外溢社会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态产品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流通创新能减轻改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其中,节约社会生产成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就业率的功能最显著。流通创新特别注重低碳经营方式,将生产商开发的新型有机产品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更新消费者对此类商品固有的思维模式,转变购买导向。同时,流通创新有利于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实现精确、及时的信息对接,减少时间成本在流通环节的浪费,降低库存和商品的脱硝情况。实现生产、流通及消费环节协调发展,提高社会总福利,改善居民消费模式。此外,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必然包含对流通制度的创新,为生态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政府层面,通过正式约束方式,对流通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建立规范化的生态消费运行市场,提高生态产品市场占有率。
流通创新与生态消费协调发展的创新途径
提高流通业技术创新力度,促进生态消费。流通技术创新程度对生态消费有直接影响,流通企业应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具有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无线射频识别等高新技术的大型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发展生态无害化生产方式,增加健康有机产品的比例。并降低高新技术的使用成本,提高其在生产、零售、运输、物流等各流通环节的普及率,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降低流通成本。同时,应加大流通创新对生态消费领域的影响力,推动以商贸流通业为“链主”的全社会消费价值链重塑。
优化流通产业结构,提高生态产业占比。流通领域应优化流通产业结构,改变传统资源掠夺式的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流通业应遵循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利用自身地域及技术优势,使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有助于保护环境的绿色流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相关部门应注重生态消费,制定明确的绿色GDP核算规定,将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逐步改善传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过度及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流通产业的审核力度,尤其对高污染、资源损耗率高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并禁止此类污染环境的企业入境,积极构建社会、环境、经济及资源保持协调发展的消费模式。
制定并规范流通规则,营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我国应改变对流通领域及生态消费采用非强制性政策的局面,多采取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应明确所有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流通产业的创新,即流通成本的降低、流通效率的提升。并结合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及国际市场情况,针对流通业,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实施绿色的刺激消费政策,改变传统的注重经济增长及个人利润的发展模式,将重心放在保护资源及环境上。国家应针对生产及消费制定一系列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法规,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使用资源行为规范化、合理化。并针对资源再生速度较慢、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制定限制消费税等措施,优化我国生态消费税制,实现生态消费。
提升流通业电子商务应用率,拓宽生态消费途径。流通领域应提高电子商务应用率,通过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促进流通创新。应依据新常态经济背景,促进流通创新必须与生态消费相适应。应激励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发展,为生态消费提供途径。并鼓励流通企业创新运营模式,改善自身消费路径,提高社会协作能力。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商品进行全程跟踪、追溯、查询服务,提高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推进城市商业智能化,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智慧商圈。
参考文献:
1.韩术斌,肖歆.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2.孙英.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