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夜曲Op.15No.3》的艺术审美
2017-07-05余佳音
余佳音
摘要: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所创作的夜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夜曲Op.15 No.3》的创作情况以及艺术审美分析,从而对肖邦的个性以及本曲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肖邦;夜曲Op.15 No.3;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131-03
一、肖邦夜曲创作情况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7岁就开始了创作,8岁第一次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期间,肖邦在波兰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是少有的一位只专注于钢琴创作的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钢琴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夜曲这种浪漫主义抒情小品是由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首创,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常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夜曲是一种形式自由的三段体器乐短曲,一般中段比较激昂,常有沉思、忧郁的特点。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旋律歌唱性很强,也有叫做交响诗的,是富於诗情的短交响乐。低音部的和弦伴奏配上高音部响出夜的寂静,奏出梦般优雅的旋律表现一种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的意境,而肖邦将这种体裁推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他在继承了菲尔德的创作基础上不断的扩展其主题材料,赋予其更有深度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了浪漫主义钢琴体裁的一个典型代表。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一首夜曲,而夜曲也是肖邦众多作品中最能展现其“诗人”气质的一种体裁。肖邦创作的夜曲平和而又寂静,他将夜曲发展成为了一种意境深远的体裁,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德。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肖邦的这二十一首夜曲每一首都饱含了肖邦丰富的情感,委婉细腻,当然也不乏一些情绪激昂富有戏剧性表现的作品。
二、肖邦《夜曲Op.15 No.3》的创作特色
本曲应该算是肖邦夜曲创作中的早起作品,g小调,单二部曲式,其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秉承了肖邦一贯的华丽风格。A段与B段运用两种不同的节奏型,以此形成对比。
重复是音乐创作中的一种基本手段,可以加强听者对作曲家所要表现内容的记忆,但大量内容相同的重复也很容易给听者带来听觉疲劳。在本曲中,肖邦运用了大量的重复元素,但他合理的掌握了重复的特性,抓住听众的微妙心理,大量运用变化重复以达到目的。例如:在第二次出现主题时提升了一个小三度,重复节奏音型但不重复音符,这无疑给听众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强化记忆作用但又不会感到乏味产生厌烦心理。
本曲中,肖邦一如既往的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大量的复杂和声以及和弦外音形成了肖邦所特有的音乐流动,这种碰撞形成了奇异的音响。如:从第59小节之后肖邦将本曲从g小调转到了#F大调,并始终以K46到V7的属进行,使得音乐流动性更强,让人觉得有一种无法停止的感觉。李斯特曾说过“从技巧的观点来看,不能否认:和声的组织丝毫没有降低质量,反而越来越变得有趣味和值得钻研的了。”①如:第68小节(见图一)右手旋律中只有#f是和弦音,其余均为和弦外音,并且此处的#f是处于弱拍位置。这种碰撞也造成了一种不一样的音响。在肖邦的创作中和声是他的一大特色,大量复杂的和声使得乐曲色彩更加丰富,而这种丰富的色彩也无疑对情感的体现有很大的帮助。再如:第69小节转到#F大调的VII/II,而后紧接的第70小节并没有按照常理的到了#F大调的II级,而是接了VII级,形成了一个阻碍进行,配合大量的和弦外音给人以一种无法停止之感。(见图二)
本曲并没有特别复杂的节奏,主要特点也就是在于AB两段之间的对比,A段以流动音符为主,而B段则采用了和声衬托式带旋律的节奏型。这种对比除了在结构上起到作用以外更多的还是表现其丰富的情感。肖邦的节奏是在规范的范围内稍加创新,但又不大胆出格。
三、肖邦夜曲Op.15 No.3的审美
有人发现肖邦在写作本曲的初稿上曾写过“观看《哈姆雷特》之后”,但随后又将其抹掉。由此可以想见,肖邦在创作本曲时受到过《哈姆雷特》的影响,或许并不一定是对这一戏剧本身的感想,更有可能是对这一悲剧性角色的一种情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师阿瑟·爱德华兹曾说过“音乐既是情感交流,也是思想表达的语言……没有作曲家有意去写美,他所要做的是围绕一个自己所选的主题,以自己所有的学识,告诉听众到那时为止他们还没有感知的东西。美,会随之应运而生,但他是无法求得的。”②从某种角度上来說,肖邦本人与哈姆雷特有相通之处。肖邦拥有火一样的热情,但身体的病痛使得他无法从行动中将情感表现出去,加上个人性格带有忧郁的原因,使得这种压抑在内的情感很难呼出,但又必须找到一个口子将其宣泄,而音乐创作成了他最好的突破口。个人认为,肖邦创作本曲是认为他与哈姆雷特某些相似的、矛盾的情感已经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唯有用音乐才能真正抒发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李斯特曾这样说过肖邦“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使我们了解到人们跪倒在地上时说的话:一个人所感到的不能用话语形容的请欲和痛苦的秘密,因为他生来就不是用话语来表达这些秘密的。”③
本曲与其他夜曲相比原本夜曲中委婉细腻的感情少了点而更多的带有叙事曲的韵味。全曲是在一个悲壮的氛围中进行的。A段中第一乐句是肖邦对人生的一种提问,就好像是哈姆雷特的经典句“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旋律的走向由低一下子冲到高点,迫切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从第7小节开始一直到第12小节主要都重复一个音d(见图三),这种间隔的重复音给人一种叹息、呻吟之感,是对前面推向至高点情感回落的一种对答。重复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去熟悉富于特性的乐思,以便在以后引进新材料时把它作为统一的依据。④本乐段中4次不断的变化重复就好像是对自己的一种思索,不断的提问,急切的想要寻求答案。在加强听众记忆的同时也引导了听众的一定思考,更为后面情绪的推向高潮做了一个铺垫。随后50小节开始的旋律6次重复音型(见图四)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属进行加强音乐流动外更是一个情绪的过渡,为后面达到高潮做一个引导。经过这一情绪过渡后,从69小节到79小节进入了全曲的高潮。高潮的意义在于把两端的音乐材料加以统一,并提供一个点,使音乐的展开可以以之为出发点,也以之为目标。在旋律中起的作用也是产生强烈的表现效果——简而言之,它是产生强烈效果的结构因素。⑤在这句乐句中,完全重复的音型一次次的向上推进的音高位置都表现出了肖邦情绪的激昂,是一种内心情绪的完全宣泄,他想要大声的控诉,想要顶力反抗,这正是肖邦内心深处所要表现的情感。高潮过后经过9小节的叹息式的过渡使情绪再次归于平稳。紧接进入的是本曲B段。在这个乐段中,肖邦右手基本都运用了柱式和弦,旋律在左手流动,这种节奏型形成了一种葬礼式的走向。在这个乐段中,与前面A段形成的节奏对比,也是一种情感的对比,在这里肖邦更想表达一种无奈,但在这种无奈中又有着不甘。这里葬礼式的情感也可以说是对之前提问的一个回答。本曲中肖邦没有设立再现部,这也是根据情绪的需要而设定的。这种设定不会给听众带来不平衡的缺失感,也不会认为情绪不够而需要补充。这再次印证了阿瑟·爱德华兹在《旋律的美学基本规范》中所提到的音乐的特性:音乐既是情感交流,也是思想表达的语言。
不得不说,这种细腻的情感与肖邦个人的性格以及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法国生活,逝去的爱情以及孱弱的身体使得肖邦的情感丰富而又细腻也有更多的忧郁。肖邦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界的浪漫主义时期,从某角度来说,浪漫主义可以说是一场运动,它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与思想。这时期,人们开始更注重感情的自由,对思乡情结的重视,很好的体现在了肖邦的身上。由于革命的爆发,肖邦不得不从波兰到法国,这也为肖邦的创作带来了新涵义,对家乡的思念。或许在这首夜曲中,肖邦最后葬礼式的进行不仅仅是对人生的一种无奈,也有对家乡英雄们的悼念。
肖邦的一生是矛盾的,李斯特曾用形容歌德所创作的戏剧《托尔夸托·塔索》中主角塔索的话来形容他“他愿望很多,而抱的希望很少,什么也不要求。”⑥肖邦在这首夜曲中表现了一种悲壮的情感,在哈姆雷特式的忧郁中又不乏想要冲破这种情感的矛盾,无奈而又不甘。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肖邦音乐中的思考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停下脚步。我们能从肖邦的这首夜曲中听到对人生的思考。
注释:
①《李斯特论肖邦》p19
②《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音乐美学》p258
③《李斯特论肖邦》p115
④《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音乐美学》p264
⑤《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音乐美学》p269
⑥《李斯特论肖邦》p115
参考文献:
[1]李斯特著 张泽民译, 李斯特论肖邦[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年
[2]以赛亚·柏林著,亨利·哈代编 吕梁等译, 浪漫主义的根源[M], 译林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3]伍蠡甫, 舒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 音乐美学卷[M],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1年1月
[4]魏安石, 浅析肖邦夜曲的艺术特色 [J], 价值工程, 2011年第24期,318-319
[5]侯宝才, 论肖邦夜曲的民族精神及艺术风格[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第06期,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