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遗”展示的氛围营造
2017-07-05何肃先
何肃先
摘 要:“非遗”展示从非遗本质特性中分析,非物质的展示重点不在于可视物体本身,而在与感受到的文化空间、人文情怀、制作工艺的流传等。本文从非遗展示的建筑展馆、空间、道具、装饰、文字符号等方面加以阐述,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氛围营造的理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非遗展示 文化空间 营造
展示活动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起到日趋重要的角色,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展示、交流、传播是展示活动推动时代进步的方式。展示设计对于展示活动非常重要,展示设计的优劣会严重影响展示活动的诉求,因为展示活动是传递展示信息,与观众交流的最直接方式。展示设计学科作为一种应用型新兴学科,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展示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下简称非遗)就是其中之一。非遗的展示将展示设计的应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使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一、非遗的概念及其特性
“非物质”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物质的”而提出的,通过类比,才可以避免误解。“物质的”是指有形、可触摸的实物,例如长城、故宫等。“非物质的”是无形、不能触摸的依附于个人、群体而存在的部分,它们表现为声音、形象和技艺,以言传身教延续文化链,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部分,比如诗歌、歌仔戏,茶艺等。“非物质的”,仍然需要以物质为载体,从而得到呈现,而且重点强调的是蕴藏在物质背后的技艺、思维、精神等无形内容。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这样界定非遗的:“所谓非遗,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非遗具有世代相承的特点,并会在与自己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甚至是与已经逝去的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认同,并激发起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非遗的概念和特性,这是展示设计的内容基础,对它的透彻理解,就不能做好关于表面的展示。要在非遗的内容基础上来探讨展示。非遗展示不仅要展示载体本身,如工具、实物、制成品甚至场所等,更要展示附着在这些物质载体身上的各种习俗文化空间、技艺制作过程和生产生活经验等。
二、非遗展示的氛围营造
非遗展示设计是个系统工程,融合了多个现代设计学科方向,更要提醒非遗的内在本质的文化空间。在这个系统中,建筑展馆、空间、道具、装饰、文字符号与展品(包括人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协调密不可分。本文根据展示设计中物的要素,从建筑展馆、空间场景、装饰、文字符号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非遗展示范围。
1、主题展馆
主题展馆对非遗特色的表现为对传统民族与地域性建筑形态式样的借鉴或重复,在式样和构造上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地域性。在一些展示活动中,许多的展馆就是以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作为展馆,尤其是博物馆类展示活动,如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同时,一些国家建造的主题展馆为了体现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经常采用传统式样的建筑样式,尤其是一些博物馆、传习展馆。另外,在一些意义重大的博览会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展示和宣传自己民族地域性文化,树立自身形象,常常也会采用建造具有本国本地区独特传统特色的展馆,以宣传自己的文化。如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各省市自治区,为了营造自己独特的展示效果,体现本地区自己的特色,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大多数是从展示道具和装饰上下功夫,而福建代表团,独出心裁,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传统建筑特色,搭起闽南传统民居,生动鲜明地营造出自己的主题展馆特色。
2、展示场景
展示场景在非遗展示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它不光是物质的,它同时还可能具有情感、精神、文化、审美的特性。而动态展示则是非遗展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特点是将展品甚至整个展示场景都放在动态的空间中向观众展示某种事物,功能或场面。因为一些展示信息如果不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观众就很难准确理解和接受。动态展示则注重观众亲身参与和体验,鼓励、吸引观众口尝、耳听、手摸甚至亲自动手操作,在这样一个参与过程中,调动观众所有的信息器官,加深其对展示信息的感受和认识。因此,在展示设计中运用动态展示方式来营造非遗的独特文化氛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例如2008年在厦门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福建非遗保护中心参展的展台前,人们就可以亲自参与到制陶的工艺过程中来,亲手摸一摸柔软的泥土,感受到自己的手是如何改变陶塑的形状的。只要你有兴趣,你就可以在旁边照着师傅的动作,自己操作体验一下。在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器物,更是一种生产方式和劳动状态。目前,在展示设计中,引入动态的展示方式是当今展示设计的潮流,这种展示方式是沟通展示信息和观众最为有效的方式。
3、装饰
装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中的运用,是要使装饰糅合到非遗当中去,形成一种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装饰性。“装饰作为文化,一是因为装饰作为人类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所具备的文化性和文化意义,二是装饰作为装饰品类而存在所具备的文化的意义。”[1]馬林诺夫斯基说过:“一根手杖的装饰通常是它所带着的文化的,仪式的或宗教的意义的表示” [1]。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性,沃林格认为:“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 [2]。本文论及的非遗展示设计中的装饰既包括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装饰艺术形态、纹饰、符号的运用,还包括那些不属于装饰艺术形态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物品所进行的装饰性运用。
2008年厦门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福建非遗馆的入口设计就是一典型的利用装饰的方式来营造民族地域特色的例子。设计人员通过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场景,图案纹饰来装饰正门两旁的墙面,一面为大型的喷绘图片,图片覆盖整个墙面,气势磅礴,并且运用透视将墙面与正门入口巧妙地衔接在一起,让人产生由传统引领着你进入展馆去领略福建那古老而又灿烂文明的联想。
4、文字符号
在展示活动中,运用文字也能衬托出遗的本土特色。文字在展示活动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说明,还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对于营造特定的氛围能起到辅助作用。例如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就可以传达出浓郁的传统民族文化氛围。“它的点线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思想最凝重的物化形态。”[3]在展示设计中,这种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通常可以运用于展馆名称,展示题名以及序言的书写。如2009年福建非遗文化宝岛行福建文化展区入口的档板,就用中国各种传统文字作装饰,起到了营造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的作用。
总结
在展示设计中对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氛围展示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我们在现代展示中对待传统的态度和方式,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应当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应当以现代的审美观念、科技手段对传统造型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和传承,并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相交点,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溶入在古物之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即创造。”[4]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沃林格.《抽象与移情》.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钟明善.《中国书法与中国人》.《20世纪书法研究—文化精神篇》.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4]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