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策略
2017-07-05李明超
摘要:文章回顾国内外国际化城市水平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基于区域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对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估后认为,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结合当前杭州城市国际化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建议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提升城市等级和功能、打造跨境旅游会展商务门户枢纽、培育城市新经济结构、塑造国际化的文化影响力、强化国际化的城市治理能力,确保区域和全球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国际化;区域竞争力;世界名城;提升策略
城市国际化是伴随着国家的高度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交往国际化而出现的城市发展新阶段和新形态,以构筑国际城市为主要成果形式,代表了城市在国际竞争体系中所具有的规模、等级、地位和功能。从发展态势方面来看,城市国际化进程包括两个相互作用的阶段:一是被动的内化过程,主要是指城市以国际化规范为学习和参照标准,逐步适应国际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主动的外化过程,主要是指随着城市在国际舞台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日益重要,其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等逐步为外国接受,并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城市必备要素。城市国际化是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回顾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估研究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区域竞争力评估分析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结合当前杭州城市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对策。
一、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估方法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早,并陆续取得了代表性成果。英国学者霍尔(1966)提出基于跨国公司数量的城市层级评估法。美国学者科恩(1981)采用“跨国指数”和“跨国银行指数”评估全球城市竞争力。萨森(1991,1995,2001)提出全球城市四大功能,强调会计、广告、保险、法律、管理咨询、房地产、银行以及其他金融等高级生产服务业对构建全球城市的作用,主张用“银行数”和“跨国公司总部数量”作为全球城市的评估指标。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1999)根据跨国公司所提供的会计、广告、金融、法律和管理等“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量,将世界城市分为3个主要级别和10个辅助级别。世界城市研究小组(2009)又将世界城市分成5级12段。这一评估方法认为城市国际化水平取决于城市的全球联系性,联系性较弱的国际化城市可能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联系性较强的国际化城市则可能会成为全球城市。综合梳理有关研究成果后本研究认为,城市国际化是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的必由之路,通過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不仅可以凸显城市在国内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价值和功能,有利于城市最大限度地吸引并利用全球资源,抢占全球城市竞争体系的制高点。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对外交往不断增多,城市国际化实践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关于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估研究开始成为热点。沈金箴、周一星(2003)认为世界城市是一种世界性的地位,评估指标包括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金融机构、全球研发中心、全球交通节点、涉外服务业、跨国文化交流、国际性活动、国际贸易。倪鹏飞(2006,2009)认为评估城市国际化水平除考虑外贸易依存度、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外企占城市企业总量比重等城市经济国际化开放度指标,还要考虑移民人口指数、外语普及率、外来文化影响度等城市人文国际化开放度指标,并系统提出城市竞争力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屠启宇(2009)通过对国际城市年度性发展态势比较研究,提出了由目标性和路径性指标组成的城市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易斌、于涛、翟国方(2013)基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5个层面构建经济、人才、文化、政治和生态5个准则层,筛选若干代表性指标组成城市国际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学者对城市国际化评估既有采用综合指标体系的多元回归分析,也有采用单一指标的一元线性分析,但初期所选取的评估指标基本集中在经济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及其向社会文化领域的逐步延伸,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需求导向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过于注重外在硬件设施指标的传统评估方法逐渐暴露出忽视人文需求等软件方面需求的问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指引性受到质疑,由此推动了城市国际化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国际化评估方法时经历了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和优化提升的过程,评估方法和研究水平都有了较大进步。
二、 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估
虽然竞争力研究最早开始于企业竞争力领域,然后兴起于国家竞争力领域,但未来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竞争力是衔接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中坚环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座城市的区域竞争力高低,往往会对所在国家和所属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区域竞争力是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在区域竞争格局中所具有的集聚资源和要素、供应产品和服务、占领和控制市场、引领和辐射周边、创造价值和待遇的能力。区域竞争力是判断一座城市在区域竞争格局中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以外,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要素。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区域竞争力包括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外部动力3个一级指标,以及总量指标、人均指标、增速指标、金融指标、房地产指标、产业指标、企业指标、对外经济指标、基础设施指标、污染处置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社会保障指标、人力资源指标等13个二级指标。
基于城市发展实力提升的考虑,本研究将综合实力、发展潜力、生态环境三大指标整合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构建基于区域竞争力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硬竞争力主要从人才、资本、科技、环境、区位、基础设施、经济结构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软竞争力主要从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保障、对外开放等6个方面进行评估。在具体评估时将城市的区域竞争力系统由内到外分为本体竞争力、内部环境竞争力、外部环境竞争力三个层次,本体竞争力是包括人才、企业、产业、公共部门等方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内部环境竞争力是包括城市政务环境、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竞争力;外部环境竞争力是城市在省域、区域、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外部竞争力。设定评估函数为:城市的区域竞争力(URC)=F(本体竞争力、内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F(人力资本、企业管理、产业发展、公共部门、生活环境、商务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区域国家等综合竞争力)。
运用SPSS19.0软件处理和分析杭州城市发展的统计数据,在构建三级指标的区域竞争力评估模型基础上,针对多维指标的相互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分别对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单项竞争力参与因子分析的变量给出描述统计量。在对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时,首先考虑各成分的贡献率和主成分的权重,然后确定选取主成分的方法,依据累计贡献率≥85%的标准确定主成分分数及主成分权重。在对区域各单项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时,使用FACTOR过程通过对话框指定因子提取方法,控制因子提取进程的参数。鉴于在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均较高,所以直接采用第一主成分计算因子得分。根据相关指标的综合评估结果,杭州的区域竞争力得分0.245,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位列上海、南京之后排第3位,在大陆城市中位列第11位,在中国(含港澳台)城市区域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18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国际化以城市国家化为前提条件,只有当一座城市在诸多方面承担国家赋予的重要角色并能够成为在某些方面代表国家的中心城市时,才有可能走上国际舞台成为国际城市。因此,国家中心城市的遴选工作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近年来被冠以“一线城市”称号的“北上广深”在很多方面已成为了名副其实国家中心城市,这四座城市也成为我国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杭州作为国家副省级城市和浙江省会城市,虽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处于领跑位置,具备了一定的区域竞争力,但城市国际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对外开放水平等硬件软件方面均存在短板。从发展阶段来看,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处于由中级向高级的过渡阶段,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参照国际城市衡量标准,杭州除了城市规模体量和地位等级处于劣势,在国际交往、招商引资、社会创新、城市治理、特色风貌等方面还有待于提升,在缺乏海港支撑和空港枢纽等级不足、陆路交通枢纽尚未建成的情况下,杭州城市国际化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在提升城市外向度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三、 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策略
大型赛事、会展为支撑的“大事件”对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杭州经历了承办G20峰会这一举世瞩目的“大事件”洗礼,2022年还将承办第19届亚运会,杭州在国际媒体上的曝光率直线上升,国际化的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有了质的飞跃。面对各界对杭州一跃成为国内新一线城市的讨论,本研究认为杭州城市国际化仍存在短板与不足,甚至在长三角城市群內部,杭州部分方面仍落后于南京,短期内无法成为“一线城市”。基于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考虑,杭州城市国际化应采取以下策略:
1. 依托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国际化的城市等级和功能。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决定着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性质和功能,并最终决定了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潜力、规模等级和辐射范围。2016年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南京定位为仅次于上海超大城市定位的千万人口级别的特大城市,而杭州则与苏州一样被定位为城区人口级别500万的“Ⅰ型大城市”。面对全域设区的南京,杭州城市化率比南京低了近10个百分点,在综合交通枢纽、高等教育中心和区域影响力方面,杭州还落后于南京。城市等级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杭州必须抢抓城市群发展战略机遇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杭州在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地位和功能,重点补齐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城市能级、核心区集聚、腹地辐射带动等短板,以推动杭州、绍兴一体化发展为龙头规划大杭州,做大做强杭州都市圈,确保杭州竞争力稳居全国大城市发展第一方队。
2. 补齐综合交通运输短板,打造跨境旅游会展商务门户城市。交通是确立和制约国际化城市发展水平的最大动能。虽然近些年来杭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但距离国际化的综合交通枢纽目标仍有差距。为此,要立足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的综合交通发展定位,重点补齐国际地位、国际通达、信息基础设施等短板。围绕高铁时代,统筹谋划高铁站场、高铁线路、高铁新城、高铁经济等TOD发展成果,提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水上运输等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杭州旅游的品牌优势和旅游、会展在城市国际化中的引领作用,以智慧化手段推进旅游和会展国际化。立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出入境门户城市和网上跨境自贸门户城市的发展定位,重点强化南宋临安古城风貌、新城与古城衔接、大气和水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薄弱环节,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优化城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以城市环境整治为载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3. 抢抓智慧经济发展机遇,培育国际化的城市新经济结构。经济既是推动城市国际化的供给侧,也是需求侧。2016年杭州GDP完成11 70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国排名第十,占全省总量的23.44%,在省内的城市首位度为1.25。随着新技术、新模式引领新经济的发展趋势,杭州正在探索一条新经济引领新城市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特色之路。杭州新经济独领风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节节攀升,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信息经济,正改变着杭州,更影响着世界。2016年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 688亿元,增长22.8%,占GDP的24.3%,提高1.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依托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杭州探索实践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物联网三大产业为载体的智慧经济2.0,形成万亿级智慧经济产业集群,构建面向未来、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城市新经济结构。
4. 依托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塑造国际化的文化影响力。文化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保持个性的遗传基因和独特符号,有必要依托科教、文化等特色资源谋求区域和全球竞争力。2010年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杭州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定位,2011年西湖被认定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2014年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16年展示5 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良渚遗址申遗工作取得关键进展,杭州有望成为拥有三处世遗的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GDP高7个百分点,2016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 541.68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三。相对而言,杭州高等教育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加紧引进著名大学、科研院所,摸索西湖大学、湖畔大学等新型大学建设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重建杭州大学,探索满足杭州发展需求、具有杭州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5. 积极与国际规范接轨,强化国际化的城市治理能力。城市国际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领导力,构建城市治理导向的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强化城市治理、涉外事务处理、国际公共服务设施等服务保障体系和能力。按照构建现代政务体系的要求,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厘清政府权力范围并明确职责,营造法治化的政务环境。继续探索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社会服务管理和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慧城市的新技术,实现智慧应用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完善城市智慧管理的服务保障功能,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运行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 Taylor P.J, Catalano G., Walker F.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J].Urban Studies,200213).
[2] 劉永红.国际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建构[J].中国名城,2013,(1).
[3] 于涛,徐素,杨钦宇.国际化城市解读:概念、理论与研究进展[J].规划师,2011,(2).
[4] 沈金箴,周一星.世界城市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3,(3).
[5] 倪鹏飞,彼得·卡尔·克拉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120.
[6] 屠启宇.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路径取向与方法拓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9,(6).
[7] 易斌,于涛,翟国方.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3,(9).
[8] 李明超.文化规划的发展成效、模式分析与经验启示——以英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
[9] 卢纹岱.SPS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72-479.
[10] 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5,(2).
[11] 叶南客,李程骅,周蜀秦.基于“大事件”驱动的城市国际化战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10).
[12] 兰芳.城市国际化进程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3-45.
[13] 聂献忠.新经济引领杭州迈向国家级中心城市[J]. 浙江经济,2016,(18).
[14] 杭州市统计局.2016年杭州经济形势发布新闻稿[EB/OL].2017-01-25)[2017-03-08]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7/1/25/art_805866_ 5404733.html.
[15] 周蜀秦.基于特色竞争优势的城市国际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化后加速期的城市病治理与小城镇发展研究”(项目号:14CSS008)。
作者简介:李明超(1980-),男,汉族,山东省平度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暨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副处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商业模式与智慧楼宇经济、城市治理与历史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