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领域企业管理可行性与全面性研究
2017-07-05张旭光
张旭光
内容摘要:本文对流通领域企业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流通领域企业管理的全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四网分析与测度,落实了企业管理的可行性与全面性。在此基础上,将其具体应用于三家流通领域企业,经过实证应用发现各家企业效率与效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流通领域 企业管理 可行性 全面性
理论分析与探究
(一)可行性分析
流通领域企业,主要是依赖于四网融合进行生产。本文中的四网具体是指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网络、公司员工形成的员工网络、流通配送的物理网络以及产品营销的营销网络。前三个网络是支撑产品营销网络的基石,只有前三网有效融合与高效利用,才能保证流通领域企业的高产出,而产品营销网络的合理设置与优化是保证流通企业前三网高效运转的支撑条件。二者之间(产品营销网络与其它三网)出现不匹配或者是不适应,将会造成流通领域企业的低速、无效。
对于四网,如果能够确定一种对其进行测度的方法,则可以为流通领域企业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有的放矢依据;反之,制定的政策将无法应用于实践。对于四网进行深入分析后,确定其部分属性满足以下四类特征:第一类特征是测度结果应该具有外展性。具体而言,对于多个不同对象的测度结果应该大于等于其中单个对象测度结果之和,等于仅发生在多个不同对象之间没有共性时的结果。该条件保证了一个集体的工作过程所付出的成本应小于单个个体无序工作所付出的成本之和。第二类特征是测度对象的可分离性,即要求具有共同特性对象可以分离为可并列的对象。该特征保证了不同对象之间的共同特性不仅可以由不同对象中的一个实现,也可以由其它对象共同完成。确保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可替代性。第三类特征是测度对象的共同存在性,即要求不同对象之间的共同属性可以由其它对象来产生。这一点要求保证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兼容性。第四类特征是测度对象的单独替代性,即单个对象的测度可以由可数对象的测度替代(可数是指可以确定先后顺序,对于有限对象可数性显然,对于无限对象可数性能确保逻辑关系)。这里并不要求可数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属性。这四大类特征在四大网络中展现各有不同,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基于上述确定的四大特征,与现实环境中流通类企业相对应,不仅体现出四大网络中的任意属性都可以由具有四大特征的属性分类给出,而且也反馈出原有的四大特征经过扩张后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保证了如果采用部分属性所体现的四大特征在进行对象分析与政策制定时,其涵盖的属性是可以拓展到所有属性的。因此,在对流通领域企业进行测度时,以部分属性确定的四大原则进行分析不仅是具有代表性,而且是具有廣泛性。
(二)全面性分析
对全面性而言,是要保证制定的管理政策不仅能够涵盖尽可能多的对象,而且不涵盖对象的范围要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对于这两个要求具体如何实现,本文将做全面性分析。
对于信息网络,其性能测定时满足对于任意一个大于堆栈单元的存储块,必然包含一个信息网络模块程序的堆栈单元。这一覆盖性在信息网络正常有效运行前提下均成立。对于员工网络,如果以薪酬为对象,只要将薪酬设置具有相邻性与兼顾性,就可保证任意选定一个有效薪酬点的微小区域,均有对应的员工,其薪酬就恰巧落在这一范围之内。同样,对于员工网络,若以能力进行测度,在任意一个能力点两侧的微小范围内,对应员工存在的条件是招聘员工的工作能力要具备差异性与邻近性同时存在。对于配送物理网络,任意一个配送点所在的区域都是能够实现对其有效覆盖的。对于产品营销网络,以产品服务价格作为测度方法,其可变价格区间(最高价格、最低价格构成的区间)的任意领域均能有效、全面覆盖的唯一要求是产品要有广泛的针对性与适用性。结合上述四大网络的覆盖结果来看,只要满足对应条件,不仅能涵盖尽可能多的对象,而且不涵盖对象的范围被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之内。在满足如上要求的同时,以属性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进行有限、有序的扩张,即可得到所需的结果。有序扩张原则是对于任意一个起点,选取能够覆盖其最大区域作为初始区域。随后,在可选范围内,不包含起点且不包含该点选定的最大区域之外,再任意选择一点作为后继区域,后继区域的覆盖区域也选择较大覆盖,不仅与已选择区域不相交,而且其覆盖半径要小于其前继覆盖的二分之一。重复上述过程,选择的所有区域之和就构成了可选总集合。在该集合之内,对象的测度之和不仅能够满足全面覆盖特性,而且能够满足有限微小误差的要求。这样依据对象性能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政策,既可以保证政策的可实施性,也可保证政策的全面覆盖性。
下文的实证分析中,将利用这一理论分析结果,对流通领域不同对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有效性与适用性。
实证分析
(一)管理政策制定
前文分析中,已经就如何对流通领域企业进行管理提出了建议,主要从管理政策制定的可行性与全面性角度提出。基于该结果,流通领域企业制定管理政策,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依次为员工网络管理、信息网络管理、配送物理网络管理、产品营销网络管理。前三者属于内涵形式的管理因素,最后一个属于外显形式的因素。在每一个管理因素中,为了体现可行性与全面性,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究,确定得管理政策制定依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一共确定了20个具体依据。这20个依据指标分别来自四项管理体系,依次为员工网络、信息网络、配送网络和产品营销网络。在每一个具体制定依据中,结合该网络的特性,从四大特征(可行性中提出的四大特征)与覆盖性(全面性中提到的覆盖性)中具体确定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具体网络下的5个依据中,各自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每一项制定管理政策的依据所占的权重应该平衡。
(二)问题定位
基于如上确定的管理依据,同时采取可量化的操作方法。主要是结合各自网络的特性,对应依据展开分析。以员工网络为例,对员工个人能力通过评分卡方式进行评分,将员工能力评价结果锁定在分值60-100之间。之所以员工能力的下限为60,主要是为了杜绝能力过低的员工在公司工作,这一点在员工招聘中通过各种评测与交流已经得到实现。另外,对于员工个人能力设定最高值为100,保证任何情况下,员工个人能力都不会超过该数值。同理,对于员工薪酬,以公司现有的薪酬管理方法,将其锁定在最低薪酬与最高薪酬之间。需要注意的是,最低薪酬不是零元薪酬,而是法律法规约定的可以容忍的最低薪酬,该薪酬还应不低于企业薪酬体系规定中的最低薪酬。对于最高薪酬也不是无限薪酬,而是企业薪酬体系中的最高薪酬(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最高薪酬没有限定,因此仅参考企业薪酬体系中的最高薪酬)。随后,将员工能力与员工薪酬相结合,产生单位能力下的薪酬(以员工薪酬除以该员工对应的员工能力,即得到单位能力下的薪酬)。基于该结果,进行外展性、可分离性、共同存在性、单独替代性与任意覆盖性评测,依次得到对应的结果。在评分过程中,随机抽取100个评测指标进行评测,如果均满足对应要求,则在外展性、可分离性、共同存在性、单独替代性与任意覆盖性中的对应项给出满分;如果均不满足对应要求,则在对应项中给予0分;如果仅满足部分项,则在对应项给出其满足比例的分数。最后,将五项评测结果同权相加,得到单一网络评分结果,作为对应网络的评分结果。
给予如上评分方法,在研究初期,对三个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得到对应的评测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个研究对象在研究之初,在四大网络构建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员工网络与信息网络的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表2结果来看,三个对象就员工网络的评测结果最低分为53分,三个对象中就员工网络的评测结果最高分为73分。该分值显然低于其它两网评测结果,以信息网络为例,三个对象的最低评测结果为59分;以配送物理网络为例,三个对象的最低评测结果为68分;再以产品营销网络为例,三个对象的最低评测结果为58分。综合比较(最低分比较),员工网络的结果是最不令人满意的。这一点在其利润增长率上也体现出来(对应企业利润增长率较低)。从员工网络评测最低对象的利润率来看,其取值为2.3%,显然低于其它对象的利润增长率取值。
就此问题,本文对三家对象展开深入跟踪研究,希望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及有效的政策落实与执行,以得到预期甚至是超预期的改革提升效果。
(三)管理效果跟踪与分析
针对这三个不同对象,从员工薪酬激励、信息网络优化、配送物理网络完善、产品营销策略提升等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制定,并将其具体应用到三家对象的商业实践中。通过三年的运行与反馈,及时对对应政策进行调整,不仅在四大网络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在公司利润率增长上也得以体现,具体如表3所示。
单从利润率增长来看,三家对象从新管理措施制定、执行的起点年份开始,利润率增长幅度最高超过100%,利润率最低增长也超过50%。这说明,整个政策制定与实施都是有效的。
回顾制定的政策,在员工网络管理中,结合员工能力薪酬情况,在公司内部推行以能力定薪酬,以薪酬促进能力提升的员工职业规划方案。首先,在公司员工聘用中,实行末尾淘汰制,对于能力薪酬比居于所在部门末尾的员工,实行无条件辞退制度。其次,对于年终考核居于优秀的员工,实行薪酬自动上浮一档的奖励机制。对于在日常工作中,取得重大技术革新成果的员工,依据其技术创新成果贡献大小,在薪酬体系中给予对应的上浮。同时,完善薪酬体系,将薪酬体系中存在的人为障碍因素取消,确保员工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相应的薪酬。最后,将原本存在的同岗不同酬尽量缩小,确保同一部门同样岗位薪酬差距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在信息网络管理中,以信息程序的最小不可分割单元为测评对象。对信息网络的可用性、实施性、稳定性进行考核,通过建立具有全覆盖特性的信息网络KPI考评指标,来对信息网络进行评价。由此确定信息网络处于可用、可管、能用、能管、好用、好管的状态中。在配送物理网络中,以优化网络配送结构为抓手,以负载网络优化为工作重点。通过撤销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配送网点,合理规划新增配送网点来实现网络配送能力的有效提升。在配送物理网络的优化工作中,既要保证优化后的网络能够满足已有網络负荷,还要确保优化后的网络能够满足一定增长率在假设前提下的网络负荷。在产品营销网络的完善中,基于现有营销产品的产品能力(通过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准确定位自身产品的性能定位),同时结合市场潜在需求确定新产品的产品能力。通过分析论证,不仅确定新开发产品能够弥补现有产品的不足,而且明确新开发产品能够对原有产品不造成巨大替代性冲击。
通过上述四大网络的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定期与不定期地以关键指标检测方式来保障完善工作有效展开,由此促进流通经济领域企业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且保障企业业务水平的逐步提高。经过实证论证发现,理论分析结果不仅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对实证对象的原有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进行了显著的改善。
结论
研究主要是解决流通领域管理缺乏有效、全面方法问题。在研究之初,通过分析企业管理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流通领域经济研究成果与自身掌握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相结合,自主提出了一套对流通领域企业进行可行管理与全面管理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理论论证的方式,确定了此套体系的正确性与可实施性。这也是从覆盖性、拓展性、有限性等方面对流通领域企业管理的可行性与全面性的首次体系化论证。最后,将该套体系具体应用到流通领域的三家企业。对于这三家企业,以理论分析中确定的方法进行分解测度、覆盖测度、有限性测度,实现了对其关键四网的评测。该评测结果不仅解决了过去无法全面量化流通领域企业管理的难题,而且为三家实证对象的管理效率评价与提升给出了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在深入研究中,采用跟踪、调整、反馈等综合处理方法,不仅确定了实证对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空缺环节,而且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提到的薄弱环节和空缺环节,都是针对现实流通类企业四网的。针对四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缺,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提升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这三家企业的企业管理效率与企业利润实现了双增长,由此再次验证了理论分析成果的正确性与实证分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有林.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是切实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可或缺的内容[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6)
2.韩利红.民营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方略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6)
3.高波,秦学成.管理熵视角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6)
4.黄文锋,张建琦.社会关系、企业家创新意图与管理创新实施[J].华东经济管理,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