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盐县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分析

2017-07-05杨旸

艺术评鉴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杨旸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本文以海盐县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为例,详细分析了目前非遗传承人存在的问题,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035-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形态,它以传承人为核心和载体,通过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生动鲜活的传承形态,文化独特的传承土壤,藏量丰富的传承领域,与时俱进的传承变异,实现延续民族文化基因,丰富民族文化内容的功能。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非遗传承人是指“在有重要价值的非遗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会、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狭义的非遗传承人即“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过政府机构或经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认定并从制度上对其加以规制的非遗传承人中的特定个体。本文中提到的,都是狭义的非遗传承人。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袭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所以说,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⑴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⑵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领域内具有较大的影响;⑶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本文拟通过实地调研方式,从目前海盐县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现状着手,具体分析海盐县非遗传承人的基本情况,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试研究如何通过合理可行的方法更好地使非遗传承人得到保护和传承,留住非物质文化的“根”,并且让其生根发芽、创新发展。

一、海盐县非遗传承人的分类与现状

(一)分类

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自2008年起,海盐县经过3批省级、3批市级、2批县级非遗传承人的评审和认定工作,共确定了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3位市级非遗传承人,4位县级非遗传承人(不重复计算)。他们的贡献涵盖了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等7大门类。

(二)現状

1、传承人年龄分布特征。根据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掌握的信息统计,海盐县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94岁,年龄最小的52岁,年龄跨度达42岁。在年龄跨度中,61-70岁人数最多,51-60岁为2人,61-70岁为6人,71-80岁为5人,81-90岁为4人,91岁以上为3人。70岁以上(含70岁)占全部人数的80%。

2、传承人性别特征。传承人中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别为20人和1人,男性性别比例呈压倒性态势,且女性也已70岁。

3、传承人所在地区分布特征。在21位非遗传承人所在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文化底蕴较为浓厚的乡镇和街道,如:武原街道、沈荡镇、澉浦镇。

4、传承人代表项目分类特征。海盐县非遗传承人的贡献涵盖了7个项目类型,其中传统舞蹈有5人,传统技艺5人,传统美术3人,民俗3人,传统戏剧2人,传统音乐2人,民间文学1人。

二、海盐县非遗传承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承人年岁偏大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而且因为年龄关系,大多数传承人也已较少或不再从事非遗传承工作。

(二)学历低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多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其拥有者多是民间艺人,而这些民间艺人一般都是乡间普通百姓,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水平较低。

(三)后继乏人

由于学习一门非遗技艺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学成以后所得的收入又难以维持生计,并且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年轻人都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学艺失去兴趣,不愿去学习这些老的技艺。

(四)传承人技能不精

根据笔者走访的技艺类非遗传承人来看,发现普遍存在技艺不精湛,做出的产品略显粗糙,缺乏独特性,对市场没有太多的吸引力的现象。

(五)自我认可度低

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技艺类传承人普遍对自身认可度较低,觉得手工艺人就是匠人,是不上台面的,是社会底层行业,身边人对这个行业也不是很认可,很尊重。

三、海盐县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一)海盐县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1、体制机制完善。海盐县自2008年成立县非遗中心以来,现有3名在编专业技术人员,借调和返聘2名当地民俗学专家。其中,副高职称2名、研究生学历2名、本科学历1名,职称和学历结构在全市群文系统处于较高层次,从体制上保证了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已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传承人体系,从机制上保证了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财政资金支持。海盐县每年有40万财政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中仅县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津贴发放就有1200元,和其他县市相比,相对较高。其他用于传承人开展培训、传承活动都由政府买单。

3、搭建传承平台。根据海盐县非遗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6年就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系列活动20多项,包括:非遗传承人授艺活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活动、面向社会大众开展非遗普及讲座、主办重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展非遗进文化礼堂活动等,并通过各大媒体做相关报道,为传承人授艺提供了较好的传承和宣传平台。

4、建立数字档案。截止2016年,海盐县已建立一套完善的涵盖所有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非遗数字档案,包括民间艺人的信息、表演技艺、代表性作品、口述档案等文字、照片、影像、音频资料,并且不断地进行增补,较好地保存了非遗传承人的情况。

(二)海盐县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的不足

1、传承人申报的主体过于单一。目前,传承人的申报主要是由各个镇(街道)文化站推荐,经县非遗中心审核,再报上一级主管部门评审认定。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传承人申报过程中,让传承人自身和群众参与进来。可以允许传承人自荐和群众联名推荐的方式,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大非遗保护的参与面,同时也能减轻政府机关的工作负担,有利于发现更多的传承人。

2、传承人的评审不够客观。目前,传承人的评审主要通过各级部门报送的书面材料和录像视频审核。因此,各级部门准备材料的能力和态度对传承人成功申报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地方部门在报送时不认真准备材料,那么即使这位传承人技艺很好,也会落选;或是地方部门在报送时造假、挑选一些对外交流能力强、形象好,但技艺相对弱的传承人,那么评选出的传承人必然是不最具有代表性甚至是不合格的。因此,笔者建议,在开展评审工作时,不能就看书面材料,评审专家们要下到基层,深入到传承人所在区域,走访当地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深入了解传承人的背景。

3、不区分传承人类型的整体保护措施不合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传承人类型必须要进行细分,要进行分类保护。目前,海盐县对传承人保护主要采取每年发放补贴的形式,省级非遗传承人4000元/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000元/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200元/人。对于普通传承人来说,一定数量的津贴可以使他们生活宽裕一些,让他们觉得掌握一门非遗技艺值得尊重,会更愿意积极投身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但对于从事非遗产业经营的传承人来说,非遗传承本身是其谋生致富之道,几千元的传承人津贴对他们没有实质意义,不如采取政策优惠,银行低息贷款、帮助其免费注册商标、保护其知识产权等手段对他们更有益处。另外,对于可塑性强、有创新意识的传承人,可以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去接触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和文创企业、设计院校合作,在保存项目核心技艺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非遗产品质量,进行市场化探索,使其成为具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同时,海盐县的旅游业管理部门也要帮助为这些工艺品打开销路,这样才能使非遗传承人的经济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才能使年轻人愿意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队伍中来。

4、非遗传承没有专门固定场所。目前,海盐县共有各种类型的非遗民俗展览馆(室)39个,但是县级层面上并没有用于非遗传承的专门场所,因此早日建设一个集展示、展演、展销、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展示馆显得极为必要。

5、大众对非遗传承人的知曉度低。目前,根据笔者的调查问卷显示,真正认识,能够叫的出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大多是各乡镇老一辈的文化工作者和非遗研究人员,民众们对这些非遗传承人所知甚少,甚至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笔者认为,有必要向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学习,他们视非遗传承人为国宝,把他们看成是民族智慧的化身,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继承者,是年轻人神往的理想。在这种氛围和环境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不成问题。就海盐县而言,可以采取请电视台为7个艺术门类的非遗传承人制作专题宣传片。每天定点在电视或是公交视频上播放,让民众对海盐的非遗传承人耳熟能详;还可以将非遗传承人的个人简介编写进小学的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海盐县的非遗传承人情况,尊重和喜爱非遗传承人。其次,还要授予这些非遗传承人各种荣誉称号,对他们所做的工作进行精神上的肯定和适当的资金扶助。再次,还要将非遗传承人作为城市名片的一部分进行打造。

四、结语

海盐县有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它是海盐县的无形资产,价值不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海盐县的文化名片、文化品牌,是海盐县综合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正是由于海盐县的非遗传承人,这些非物质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并流传至今。因此,做好海盐县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为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这项工作做好,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文化学、美术学、民俗学以及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出手相援,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海盐县的非物质文化之花将会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李荣启.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6.

[2]关宏.论佛山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创新.[J].文化遗产,201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