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文动情以情解文

2017-07-05孟华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升华激情语文课

孟华平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果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因文动情,以情解文,那么,语文的这种丰富内涵和广博情怀就会滋养学生的心灵,成就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人生美丽与高尚的通衢。

让诗情在语文课上流淌。

语文老师不是诗人,但必须是一个具备詩心的人。因为有诗心,我们才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波澜,才能体察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思想与情操,才能发现一切的美好。老师发现了一切的美好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一切的美好。带着诗心去朗读,尤其是名篇名文,古诗佳句,读多了,不但了然于心——“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并且感染别人。这样的美读不乏先贤:春秋时,孔子花很多时间教授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孔子自己也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唐代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清代桐城派学者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

让激情在语文课上飞扬。

一个课上激情飞扬、情感充沛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一定不是一潭死水;一个“入境着魔”,随着语文课文本内容的变换或喜或忧、时嗔时怒的学生,他一定是逐渐触及语文神髓的学生。老师的阅历、体悟比学生丰富,激情容易获得;学生的经历相对较少,激情不易获得。但语文老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和点燃学生的激情,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激活,并且可以进入思考的世界,获得来自思考引发的思维愉悦。记起曾经听过的一节语文课,那节课所学的内容是李清照的《声声慢》,语文老师创设了情景后,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从诵读到分析意象及意象所包含的情感,都是学生来完成,课堂比较活跃。虽说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以训练,总觉得学生于这节课中是缺少情感体验的。快下课时,语文老师边吟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边在黑板上挥洒而就一“愁”字,然后转过身来,饱含深情地望着学生,一字一顿:“丧夫之痛、孀居之愁、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学生寂然无声,却个个愁眉紧蹙。老师猝然提高嗓门:“罢、罢、罢!愁如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久久沉默,不知何时老师开始轻轻吟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一个女生加入背诵,一个男生加入背诵……一个个学生加入了进来,从他们凝重的表情中和闪亮的目光中,分明能看到他们正在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让我们构建这样的课堂:点燃了激情,主动获得激情,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激情,或扼腕长叹,或拍案而起,或黯然神伤,或仰天大笑……让激情在语文课上飞扬!

让感情在语文课上升华。

语文之所以谓之语文,或者说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工具性强调的是教师“教”学生,那么人文性更强调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即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创造,在创造中升华感情、提升能力。而不关注感情升华、能力提升与成长价值的语文课,注定是干瘪的。

语文文本丰盛的人文养料,为语文教学活动中“人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但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更要走进生活,走进文化和走进灵魂。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但可以感受到文学美感,同时也很容易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情感产生共鸣。比如《陈情表》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更走进生活,走进文化和走进灵魂。他们不但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内涵感情,引发自己对祖母等长辈的赤子之心和拳拳孝意, 而且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让感情在语文课上升华吧!因为,能够唤醒生活积淀、启发心灵感悟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

猜你喜欢

升华激情语文课
语文课文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萌动的激情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