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绘画中的思维方式

2017-07-05李佳峻

艺术评鉴 2017年10期

李佳峻

摘要:每个正常成长的孩子,一般在美术活动上要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涂鸦期和符号期,这两个阶段完成后,孩子的绘画朝着写实期发展,慢慢与成人的思维逻辑开始吻合。通过对这两个阶段儿童绘画作品的观察,我们不难得知孩子的绘画是自由的、即兴的,与成人的“写实性”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正是这种不拘于泥的外形美的创作,才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所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成人要保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的自由空间,不要用各种问题去限制他们,我们要接受孩子传递的非语言的信息。

关键词:绘画活动;绘画过程;自我表达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016-03

儿童绘画阶段的划分,可以说是按照年龄进行的,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按儿童的绘画水平来区分更为合适,一个孩子的绘画能力是与他的心智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将白特划分的儿童画发展阶段与凯洛格的儿童画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每个正常成长的孩子,一般在美术活动上要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涂鸦期和符号期,这两个阶段完成后,孩子的绘画朝着写实期发展,慢慢与成人的思维逻辑开始吻合。[1]下面,从涂鸦期与符号期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涂鸦期(1.5岁——3岁)

(一)无规律的涂鸦期(2岁之前)。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杂乱无章的涂鸦,一般孩子在一岁半左右的时候开始涂鸦活动,这时的涂鸦就和婴儿在牙牙学语一样,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在进入正式绘画之前的肌肉运动练习,他们所绘制出来的图案经常是没有任何组织的,随意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没有方向感,在最初拿到笔与纸时,他们不知道如何抓握手中的笔,但笔总是被孩子紧紧的握在手中,很高兴地在纸上乱抹,这个阶段被称为,没有规律的涂鸦。

杂乱的涂鸦其实仅仅是绘画活动的准备阶段,它受到了生理、心理发展的制约,涂鸦随着儿童整个身体(手、眼、脑)协调发展而发展,在开始时,他们的手上动作不受控制,慢慢经过反复的练习,孩子的手、眼、脑可以较协调的配合。就像上文中提到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开始接触到纸与笔等材料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作用,随着反复的涂鸦,儿童开始了解自己手的动作与绘画工具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哪些东西可以在纸上留下痕迹,进而认识到这些图案可以用来表现自己正在想的东西。

(二)有控制的涂鸦期(2岁——3岁)。2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有控制的涂鸦阶段,随着协调性的逐步发展,儿童开始渐渐的控制手的动作,他们慢慢发现自己手的动作与纸上的图案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时候,他们还不能画出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因为他们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这时的儿童不会像无规律涂鸦阶段的孩子一直拿着绘画工具在纸上涂抹,而是画出新的图案、线条、色团,然后重新落笔。[2]

对于在1岁——3岁阶段的孩子,画什么并不重要,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画的到底是什么,他们热心于绘画的这个过程,所以孩子在纸上会不断的涂改,因为在绘画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的动作上的动感、画面线条、色彩本身带来的愉悦感才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要体验的。

因此,作为成人可能我们并不能读懂他们的画,但是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坐下来画画,进行创作这一过程,不要因为画得不真实而进行指责,以免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与兴趣。处在有控制涂鸦期的儿童已有希望借助于自己的画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意向,成人应尊重他们的作品,鼓励孩子进行想象性的思考,促使孩子将作品与他们所要表现的经历联系起来,开拓孩子的思维。

二、符号期(3岁——9岁)

(一)过渡符号期(3岁——5岁)。过渡符号期一般开始于3岁左右,儿童对手已经有了非常熟练的控制。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他们开始产生表现具体物体的意识。从绘画形式上看,与人类语言发展中的“造词现象”同步。儿童会在简单的图案上加一些的辅助线,但形象极其简单和稚嫩,根本看不懂是什么东西,仅仅是简单的不成形的图案和线条的组合,是某种实物的象征,所以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结果与有控制的涂鸦期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反映出的显著的变化特征在儿童对自己画面内容的描述上,他们开始对线条和图形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词语。[3]在这一阶段,最典型的就是儿童笔下的人物形象。过渡符号期的儿童绘制的人物,大都会用一个大圆来代表人的头,在大圆圈内画上两个黑点或者小圆圈代表眼睛,圆圈下面用单线条表示手、脚,这就是儿童眼睛里的人的形象,它是3岁至4岁儿童绘画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过渡符号期儿童的绘画中大部分形象之间是毫无联系的,每个事物和每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杂乱,互不遮挡,他们也不太注意颜色的使用。

此时,儿童画中没有用一部分物体挡住另一部分物体的重叠现象,就算有,也是很少的,因此,这时儿童的绘画是种符号相加而形成的一张结构图,他们会在自己的绘画主题与内容完成后,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但与主题无关的形象,例如,女孩会经常画上小草,小鸟,太阳等等;男孩会画上怪兽,机器人等。

在这一阶段,成人应鼓励儿童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去表达,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某些空间性,像与不像等他们无法理解的概念。

(二)符号期发展阶段(5岁——7岁)。5到7岁的儿童开始画自己心中喜欢的,与他们联系密切或者有重要意义的人物,这时的孩子,已能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多用“线”和简化的二維轮廓来塑造形象,但不会在意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情况下是孩子认为比较重要的事物形象很大,如头大,身子小,妈妈大,孩子小等,他们图画的图形也很简单,不准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形成一个时期的定势,随着儿童的成熟,他们能在图画中渐渐表现出物体的细节。[4]同时,儿童会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他们会给人物穿上符合画面形象的衣服,并用花边进行装饰,他们懂得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等等。因此,细节描绘是此阶段儿童绘画造型上的基本特点。

从色彩上看,这个阶段的儿童对颜色的认识渐渐完善,他们喜欢选择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物体事物,大多使用主观的色彩,或者随着认知事物的能力,慢慢会从客体的本身选择与对象类似的颜色来表现。在1997年屠美如、楼必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6岁儿童根据一组词(伤心、快乐等)选择不同色彩的贴纸,结果表明,80%以上的儿童选择红色、黄色等暖色表现快乐;黑色、白色等来表现伤心,这项研究说明,这一阶段的孩子可以简单的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特点,但并不是很准确。5岁至7岁的孩子在涂色时,可以均匀的涂颜色,并且不涂出轮廓线。

这时的儿童开始有了最开始的空间意识,出现了“地平线”、“一条线”来表现事物的空间、前后层次关系,使得画面形成一个整体,他们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不是很准确,有时会夸大印象较深的东西,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映主题,

(三)符号期成熟阶段(7岁——9岁)。儿童在绘画表现阶段的年龄是在7岁至9岁,这时,儿童试图用相当准确的符号来表现他周围的环境,他们的画仍然会向符号期发展阶段一样,重复地画着所喜爱的事物,但在形象特征上要比前一阶段更加完整、形象,比例大体正确,发展出个性化的图形特征,儿童能较好地区别男女、老少等人物特征,并且带有了装饰性特征。[5]

在色彩表达发面,画面的颜色更加统一,丰富,绘画的表现力更强,同时,我们发现,这张作品的空间感不再是一条地平线,他有了前后、大小空间的出现。此时孩子能够在画面中表达某一个完成的事件或场面。

5岁——9岁是儿童画的典型时期,由于儿童在绘画时使用的符号往往不同成人的常规表现手段,使得这一阶段的儿童画最具有特点,过了符号期后孩子绘画开始走向写实期。

三、观察绘画过程是了解儿童绘画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

我相信,所有的成人在看到儿童的作品时,都会从这幅作品的“外表”入手,而这就是第一点,我们要知道,一幅作品到底画了什么,像与不像,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个性差异的儿童来讲并不一样,所以这只是了解孩子的一个辅助手段,我们从中仅仅简单的了解到孩子的喜好等。而想要更深的了解孩子的内心时,我们应当做的是第二点,有耐心的观看儿童的绘画过程,在观看儿童画画时,我们经常被他们的专心和投入所吸引,儿童在画画时嘴里还经常说着话,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成人才能够理解每个特定孩子他们创作了什么。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想要了解儿童一定要观察孩子的绘画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看到更多的细节,并且我们应当设身处地的进入到这幅作品,并通过交流走进孩子的世界。而想要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與儿童一同进行美术创作,而这里的美术创作包括前期的一些亲子活动,比如我们一同与孩子劳动,玩耍,聊天,逛动物园等,在这些过程中,你也会有感受,这时当孩子在绘画这些场景或者事件时,你会更加理解他的想法,因为你们一同经历过。

结束语

儿童在绘画时的思维方式就像“美学”的英文单词“aesthetics”的原始意思一样,“用感官去感知和领会”,孩子在感知和领会世界后将自己的经历、情感、所看、所想、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在了画面上,他们的绘画是自由的、即兴的,与成人的“写实性”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正是这种稚嫩的外形美的创作,才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所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成人要保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的自由空间,不要用各种问题去限制他们,我们要接受孩子传递的非语言的信息,因为孩子正在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向我们表达他们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孔启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 . 2004年8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4页

[2]幼儿美术教学论[M] . 2007年四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第51页

[3]、[4]同上.第52页

[5]同上.第53页

[6]屠美如.幼儿彩色画世界[M] . 1994年版.新世纪出版社

[8]张佩佩,张珊.聆听童声[M] . 2001年9月版.百家出版社

[9]杨景之.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 . 1996年10月版.科学普及出版社

[10]艾斯纳著,张丹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 . 1994年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11]胡海兰.绘画中的留守儿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一项质性研究[D]. 2008年版.西南大学

[12] 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著,程魏 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 . 2010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简侨.读懂孩子的行为[M] . 2010年11月第一版.吉林出版集团时代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