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规划新理念谋划“双修”新蓝图

2017-07-05李动

中华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修三亚市三亚

本刊记者 李动

践行规划新理念谋划“双修”新蓝图

本刊记者 李动

从筑一栋高楼,到建设一座容纳千万高楼的城市,都必须有一张结构清晰、具备先导作用的蓝图。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结构愈发复杂,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先行,必然导致城市生长的杂乱无章甚至疾弊丛生。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伴随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拔地而起,即便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也显得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城市规划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的不断外扩增值。但是,在激昂奋进中也有妥协、有盲目甚至有失误,伴随城市迅猛发展而生的种种“城市病”,城市规划也必须“分一口锅”。

中央“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城市发展画出一条全新的路线图。城市发展转换了跑道、变换了速度,相应的城市规划的理念也必须要及时地腾笼换鸟、转型升级。

作为“城市双修”的首个试点城市,三亚在推进“城市双修”建设过程中,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整体”的城市设计为依托,统筹和指导“城市双修”工作,在践行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的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以人为本 百万字书就“双修”蓝图

三亚在“城市双修”建设之初就十分注重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制定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生态的系统性、城市的整体性出发,先后编制完成《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6项规划,总字数近百万字。

这一系列规划着力于加强对三亚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管控,从整体系统层面上为“双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助推“双修”工作系统开展。

全面负责三亚“双修”工作的中规院总规划师张兵介绍,“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城市各种功能都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有更高的服务水平,让城市更有活力、社会更和谐,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的保护更加完备,让城市处于更有综合性的、更高质量的发展状态。

“在‘双修’的生态修复方面,三亚要更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参与“双修”总规编制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范嗣斌说,像“双修”如此系统的治理行为,国内还没有先例。三亚不仅关注城市景观、绿化、水系等单项工程,更系统化统筹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等城市生态大格局,以生态格局作为城市布局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梳理,三亚确定了由内而外打造城景相融、景在城中的思路,决心打好广告牌匾整治、城市绿化改造、违法建筑拆除、城市色彩协调、城市亮化规划、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改造等“六个战役”,让城市面貌彻底改观。 根据规划,三亚市“双修”“双城”三年试点建设区域总面积20.3平方公里,计划投入60亿元,建设156个试点项目。

三亚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解读“双修”工作的思路:“在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时,既关注到宏观层面整体生态格局的保护与管控、城镇空间拓展的总体结构、形态特征等,也关注到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各系统层面的梳理和指引,如形态天际线、风貌特色、绿地空间等;还关注到微观层面城市印象中各种可感知的细节,如色彩风貌、广告牌匾、绿化景观等。”

国家级团队 定调“双修”六大战役

2015年12月,国家住建部派出中规院50多人的专家团队南下鹿城,涉及领域包括水务、交通、风景、照明等,对三亚全市进行了摸底“诊断”,规划三亚城市变革蓝图。

这支堪称史上最豪华的国家级专家团队为三亚“双修”工作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先后完成《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三亚市解放路(南段)综合环境建设规划》、《三亚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三亚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规划》、《三亚市岸线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等六项规划。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导编制的三亚“双修”总规,是指导整个“双修”建设工作的总路线图。总规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总体把握、系统梳理、突出重点,在综合梳理三亚现状存在的城市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生态本底、功能体系、社会网络、人文历史、景观风貌、基础设施六个方面体现“双修”成效。规划明确,重点示范建设围绕三亚湾、三亚河、临春河、迎宾路、凤凰路、榆亚路“一湾两河三路两线”来展开。

“生态修复”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重点在于山、河、海的修复,通过对山、河、海等生态要素的完善,修复“山海相连、绿廊贯穿”的整体生态格局和生境系统,相关专题研究包括《三亚市山体修复专题研究》、《三亚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设施专题研究》等。

山的修复。主要是对被破坏的山体生态进行修补。根据破坏的状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如退果还林,山体植被修复,建设郊野主题公园等。

河的修复。主要是对三亚河、临春河等市内河流水系的生态修补,包括水环境污染治理、河道岸线的整治和两岸景观的再造。

海的修复。主要是对三亚海岸线的生态环境进行修补,整治港口区河口污染,开展海岸绿化建设,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减少人工干扰。

城市修补通过运用总体设计方法,按“山、河、城、海”相交融的城市空间体系为目标,针对突出问题、因地制宜进行“修补”,以城市形态、城市色彩、广告牌匾、绿化景观、夜景亮化、违章建筑拆除“六大战役”做为抓手,相关专题研究包括《三亚市城市色彩专题研究》、《三亚市广告牌匾整治专题研究》等。

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改造。使城市建筑与周边的山、水、天等自然风光更好地搭配协调,让置身于城市中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体察到城市建筑与自然风光结合的美感。

优化城市色彩协调。今后城市总体以白色、浅暖色调为主,度假区可用木色为主色调,高层建筑禁止使用深色主色调。通过优化城市色彩,使城市建筑与三亚的自然特征相协调,与热带城市特征相吻合。

广告牌匾整治。拆除杂乱广告牌匾,按照统一协调要求,在指定位置、按适合尺寸设置,所有广告牌匾设置不影响建筑整体形体。

违法建筑打击。继续实施“铁锤行动”,清除违反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乡形象、不安全的违法建筑。

城市绿化改造。清退被侵占的绿地,清理生态遭破坏的绿地,对现状生态良好的规划绿地合理利用,完善公共设施,对私有绿地增强开放性,拆违透绿逐步置换用地,分期实施绿地规划。

城市亮化规划。在保障城市夜间安全的基础上,以突出城市总体格局意象为目标,以人的活动空间及视觉感受为重点,点线面结合打造夜景灯光系统,在晚上突出三亚山、海、河相呼应的城市特征。

一张蓝图干到底 实践与规划同行

蓝图已绘就,三亚更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将蓝图实践到底。

三亚“双修”开局破题,就是打击违建拔除城市“毒瘤”。打击违建首选主战场是对三亚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破坏严重的东岸村、海坡村等违建聚集地,这些城中村因大量人口包括“候鸟”的涌入聚居,导致新建楼房成倍增长,这些“亲嘴楼”中不乏违法建筑,卫生、排污、水电等设施无法规范,成为城中痈疽。

从450多间客房的凤凰豪生酒店,到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的金阳光小区;从侵占海岸线的德福轩酒楼,到近3000亩的东岸村,在2015~2016年三亚总计拆除违法建筑约770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法建设蔓延态势。通过拆违,腾出土地约5300亩,有力支持了绿化扩容、城市更新、产业发展。

拆除违建自然面临各个方面的重重压力甚至曲解围攻。以农田里“长”出来的金阳光违建小区为例,这个小区规模大,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购房户1370户,拆除工作面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这些困难都未能阻止前进的步伐,三亚坚持疏堵结合,在强力推进禁违治违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民群众的正当要求,编制村庄规划,大力开展村民建房引导报建工作。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违建的野蛮生长、也解决了村民建房“报建难”的问题,在堵住违建源头的同时,也赢得了民心。

“把打击违建作为‘双修’工作的重点,坚持‘严查存量、严禁增量’,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出击。”这是三亚市长吴岩峻在三亚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对打击违建的表态。

除了违建,2016年三亚还拆除了5993块乱搭乱建、侵占绿地、侵占道路的违规广告牌。同时,制定了《三亚市构筑物管理办法》和《三亚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标准》,明确不再审批商业性质的高立柱广告,并对户外广告的位置、尺寸、材质、色彩、风格、灯光、字体等提出了控制引导要求。

清出了场地,更要在场地上描绘绿色,还绿于民。以前,三亚市民、游客时常抱怨城区可以散步休闲的公园太少。就在这近两年的“双修”时间里,三亚将一批房地产项目改建成公园,并通过正在建设中的生态绿道相互呼应、串联。一条绿色城市生态走廊正在形成,它不仅疏浚了河道、改善了城市小气候,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近两年来,三亚新建改建了东岸湿地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等八大城市公园,新增近287万平方米绿地。八大城市公园均免费对市民游客开放,有力提升了城市生态功能及宜居指数。

三亚坚持“还绿于民,还景于民”,2017年将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着重“建绿”,全面推进三亚东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同时新建鹿回头公园、抱坡溪生态公园、三亚河与临春河滨水生态绿道,力争在市民聚集区多修建公园。

除了对城市进行清理修补,更重要的是让整个城市活过来,修复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首先由山体修复开始。2015年4月,抱坡岭成为三亚市第一个山体修复的试点。历时15个月,9.4万株小叶榕、4300株柳叶榕、4900株木棉、5.82万株三角梅,还有27.4万株各类其他苗木,让昔日光秃秃不再,抱坡岭从此绿意盎然,蝶舞翩翩,三亚山体修复第一役实现了开门红。

首役告捷,三亚再接再励,先后修复亚龙湾路口等10处受损山体,复绿面积近25万平方米,补植养护“退果还林”3509亩,三亚人民再次在家门口看到、赏到、游到座座青山。

山青了,三亚没有忘记让水更绿。作为三亚的内河和“母亲河”,三亚河是三亚市整个生态的核心区。但是伴随城市发展,三亚河由清变浊,有了异味。

为了解决内河污染,三亚用了一年时间疏通清理了近430公里的污水管网,新建污水管网120公里,整治污染源300多处,拆除了200家沿河养殖场,在污水管网设施不完备的地方,还建成了20座移动污水处理站。通过新建污水管网、截污等措施,三亚河水质已由五类提升到三类,沿河红树林生长茂盛,白鹭等各种水鸟显著增多。

三亚拥有260公里的海岸线,开展海的修复,是三亚生态修复的战略之举,是三亚保存城市发展资本的关键之措。近年来,过度开发曾使三亚湾部分海岸线环境恶化,沙滩“泥化”现象日趋明显。于是,三亚湾原生植被保护及生态恢复工程被提上日程。

经过研究,三亚市采取“种植—养护—遭破坏—再种植”的方法多次重复修复,共恢复了15.1公里海岸线,绿化面积达17.4万平方米,种植椰树等乔木2274株、野菠萝等灌木11.52万株、马鞍藤等地被植物525.2万株。海湾披上绿丝带,重新“活了”过来。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成就了今日三亚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还绿、还路、还景、还海于民的承诺得以实现。同时,三亚前行的脚步仍未停止:35处山体修复项目、以三亚河为重点的11条河流治污、新建新岸湿地公园等五大公园、加紧铺开地下综合管廊、中心城区海绵化改造纵深推广……一项项规划不断铺开,升级版的三亚“双修”建设令人无比期待。

猜你喜欢

双修三亚市三亚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跨境电商背景下三亚市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三亚市幼儿海洋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三亚市小额信贷业综合改革政策优化研究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被惯坏的三亚
日本农业对三亚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