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事业

2017-07-05杨保军

中华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双修生态

杨保军

“城市双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事业

杨保军

针对三亚双修实践,我们从五个方面做理论思考:第一,从历史高度看。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大作品,她体现出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光荣与希冀,所以城市被称作文明结晶,许多城市称得上是人类文明杰作。从大历史观看,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更是人们生活的家园、是社会文化活动的舞台、是创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好的城市对内能凝聚人心、增强认同、振奋精神,对外能展现形象、彰显魅力、提升软实力。例如《诗经》中有一篇《商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吟诵的就是商朝都城商邑的盛况。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则描绘了大唐长安的风采。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落成,郭沫若写下了“国风浩浩,文彩泱泱”的赞美诗篇,十大建筑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引为自豪。

第二,从现实角度看。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各种城市病的困扰,如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生态退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生活品质不高、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丧失、城市面貌趋同、重建设轻管理,违法建设屡禁不止等。今天,城市发展方式急需转型,发展目标需要修正,发展观念需要更新,城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文化、生态、民生、特色。世界各国有不少观念改变后的著名更新案例,如波士顿大开挖工程、清溪川改造工程等。中央倡导的城市修补,就是围绕着“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目标,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以系统的、渐进的、有针对性的方式,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掘、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维系社会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使城市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有特色。

第三,从发展阶段看。有学者认为,“旧地理模式”的关注点是物质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市场、成本等。“新地理模式”关注的核心是人才。城市和产业的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人类的智慧在哪里集中,财富就在哪里集聚,这种趋势日益增强,它将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因此,谁能吸引人才,谁就拥有未来。而吸引人才的关键要素是地区生活质量和城市魅力,“双修”就是指向这两个要素,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第四,从文明形态看。城市的发展走向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后,世界发生了巨变:一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推动了席卷全球的城镇化浪潮;二是价值观念的变革开启了征服自然的增长主义模式。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文明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进步。

在此背景下,城市开发方式要发生根本改变,从“蔓延式、扩张式、高烈度开发”转向“紧凑式、精明式、低冲击开发”。“生态修复”就是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一方面将城市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其逐步具备克服和消除外部干扰的能力,促进生态系统在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整而趋于平衡。首先应当制止对城市生态系统内山体、河流、海岸、湿地、植被、土壤的破坏行为,其次调整土地使用模式,从局部生态要素修复做起,有计划、按步骤推进被占用生态要素的复原,逐步恢复、重建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五,从理论价值看。一是问题意识。对存量的关注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热点,也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的主要任务。西方国家实践中出现过城市重建、再生、再开发、更新、复苏等多种方式,它们主要是针对城市自然衰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而“双修”是基于我国追赶期快速发展、粗放开发、平庸空间等问题而提出的。如果说西方城市应对的是成熟期后的衰退,我国的“双修”则是应对成长中的烦恼。以上提到的六种存量建设方式对原有城市改变程度不同,“双修”应当避免大拆大建、破坏文脉。二是组织方式。西方多为自下而上推动,运用市场机制。我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上下结合,政府、社会、市场同向发力,体制优势明显,成效更佳。三是目标指向。双修的目标是根据城市自身情况,围绕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四是六重原则。每座城市应根据自身的自然禀赋、社会基础、发展阶段、问题特征、机遇条件的不同,针对六个维度,展开“双修”工作,包括:重整自然生态、重振经济活力、重修社会治理、重铸文化认同、重塑空间场所、重建优质设施。五是理念方法。三亚“双修”首先是观念的转变:生态思维重于景观思维、民生取向重于形象取向,绿色发展超越经济增长、系统整体指引片段局部、地方特色重于国际风尚、精细管理取代随意粗放。

三亚“双修”的方法可概括为:“山水入怀、百姓系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系统梳理、重点突破,以点带线、以线促面,规划引领、专业协作,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生态修复”需要对城市生态要素、生态安全格局等信息做全面分析,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把握“山、河、城、海”共生特点,进行系统修复。先期选择最关键、最具节点效应的项目启动,带动后续的持续修复。“城市修补”要运用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按“山、河、城、海”相交融的目标,针对突出问题,因地制宜进行“修补”。先期以“六大战役”为抓手,完善功能、弥补短板、恢复活力,随之建章立制,加强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管控,走向精细化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双修”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持续行动,不断修复城市自然环境,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设施,不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六是实践成效。三亚双修工作,系统改善了城市的物质环境,助推了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激发了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城市新经济的萌生。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山体变绿了,海岸变美了,河水变清了,绿地增多了,环境改善了,违建拆除了,交通顺畅了,海绵见效了,特色显现了,管理规范了。

综上,“双修”既是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修补,也是社会文化、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修补。“双修”不是外在的形象工程,而是实在的民生工程;不是量上的扩张拓展,而是品质的营造提升;不是单一的就事论事,而是综合的系统梳理。“双修”不仅需要项目的合理甄选、计划的周密安排,也需要法规制度的完善优化,它体现的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展现的是城市文明的发展进步。

“城市双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双修生态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