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城市“肌理”打“补丁”
2017-07-05张松
张松
顺应城市“肌理”打“补丁”
张松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自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重要文件中出现之后,已成为城市规划业界的“热词”。但针对这两个可以说是自上而下推出的专业用语,似乎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科学定义,“城市双修”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与实践边界等都还相当模糊。在一些地方常常将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有机更新等概念混为一谈,一些城市的“双修”工作,似乎与过去开展的历史街区保护、城市更新、社区规划等并没有多少区别,还有的地方甚至将拆违等环境整治、市容卫生整改措施也放在一起对待了,也有少数地方大概只是比较多地在谈论思想、观念,并不一定会在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中具体进行实际操作。
相对于“城市修补”而言,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一词应该更专业、更好理解一些,它直接与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相关,而且,在国土治理、土壤修复等背景下工作已经开展了许多年。相信在城市规划(或住建部主导的)专业领域推进和提倡的生态修复工程,应当是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一些工作,诸如城市河道、滨水地区、工业地带的环境整治、景观改善、植树造林,或其他城市环境景观比较消极地带的环境整治、改善和提升。
城市修补这个词可能更生僻一些。前些时候,微博上有人询问其英文翻译,本人提供了urban refurbishment、city reparation两个词组作为建议,有博友认为patchwork urbanism更准确,应该说patchwork urbanism这个用语更有助于我们思考城市修补的核心要义。好比一件需要修补、织补(其实“织补”一词在城市设计和旧城更新中过去经常使用)的衣服,应当是针对破损的地方,根据质地、色彩和位置而做的“打补丁”这样的针线活儿,当然结果有可能是一种无法识别的巧夺天工;也可能是一种有趣的创意拼贴。
城市修补,就是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打补丁”的工作,需要根据地块的环境特征和存在问题,寻找环境或文脉关系,在既有城市网络和空间肌理中进行织补,一些“补丁”将是凸显地块特征的变化过程;一些“补丁”可能是一种拼贴模式的景观转换。城市修补困难之处可能在于:应该在哪个地方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修补?修补又如何与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建立恰当的关系?
说了这么多,还是试图给城市修补一个大致的定义吧,城市修补是针对衰败、或状态不佳的建成环境所进行的维护、整治和更新活动,以恢复或再生城市环境的良好品质景观、空间肌理和场所活力。
在此还想补充说一句基本原则,无论是生态修复,还是城市修补,都需要尊重自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景观多样性。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1961年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指出了“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这样的道理。1982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World Charter for Nature)中宣示到:“文明起源于自然,自然塑造了人类的文化,一切艺术和科学成就都受到自然的影响,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有最好的机会发挥创造力和得到休息与娱乐。”著名建筑史学家柯林•罗(Colin Rowe)1978出版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一书是对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的哲学批判。在进行或参与“城市双修”工作之前,我们需要重温这些经典思想与学术理论。
在实践领域,未来数年城市发展应当会向着“创新转型”的方向发生一些变化,城市规划可能会基于存量发展的方式将重点转向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方面,但各地会有较大的差异。个人希望各地都应该更多地关注城市自身特征和资源条件,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风貌特色的塑造,虽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法定效力,但是多数城市都做得还很不够。在以“棚改”、旧改为主要方式的城市更新中,如何促进文化遗产与历史风貌的有效保护和环境品质提升,全面有序地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或者说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应该是今后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期待各地能够有好的实践案例出现。
最近看到一些比较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介绍,其实大多都是原来的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实践探索的成果,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直接相关。当然,城市修补不仅仅针对旧城区,可能还应包括城市边缘地带、工业遗产区、城乡结合部、新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内,新的开发区多是在这些年的快速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即使是绿化不错的新区,往往也存在环境品质不佳、路网尺度过大、缺少人性尺度和文化魅力等缺陷。比较好的新城像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主要还是以自然环境优美为特色,对于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而言,也需要再设计、再更新。因而,应当按照中央文件精神“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不仅要关注形态、肌理、尺度、街景等物质环境,还需从文化、活动、社区和管理等方面努力,鼓励市民经济参与社区规划管理和环境营造工作之中。城市更新、城市设计需要切实考虑不同居民的多样需要和规划建设的动态管理。
在城市修补行动计划和历史风貌保护的过程中,城市设计可以发挥更为有效的实践效率,应当强化城市设计在历史风貌、城市景观和环境品质方面的管控和引导作用,而不是为了展示进行“设计”,甚至是大量的效果图、模型和动画的制作。如何通过城市设计这个技术管理手段来塑造城市地域特色,管理城市景观的有序变化,这些应当是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的方向。因此,住建部、地方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应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来推动城市设计的有序开展以及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
(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