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祖父张益君先生*
2017-07-05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张氏内科流派曙光分项目组上海200021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张氏内科流派曙光分项目组(上海,200021)
张心磐 张 雯1△
回忆祖父张益君先生*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张氏内科流派曙光分项目组(上海,200021)
张心磐 张 雯1△
张益君 张氏内科 海派中医 民国 医学史
我的祖父张益君先生(1897- 1946年),名庆培,字益君,是张骧云二兄张竹云之孙,民国时期申城名医,海派中医张氏家族第十一代传人。
南市老宅诊所杂忆
往事如烟,在我年幼刚懂事时曾听我父亲镜人先生说起老城厢张家老宅诊所的情形。祖父益君先生的诊所在南市老城厢老北门的吴家弄口南首第107号(即晏海路107号,现河南南路、福佑路附近,解放后因河南南路拓宽,老宅现已拆除)。祖父20岁不到,在曾祖父衡山先生亲炙教诲传授下,就以深厚的家学渊源开门应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治疗伤寒热病的独门绝技,疗效颇佳,在城里乡间有很好的口碑。因而每日清晨,老宅的厢房门口就开始陆续坐满病家,8点后,祖父开始诊视把脉,有时也会令父亲旁坐抄录方剂,不时点拨几句,言传身教。
说到我祖父益君先生,不能不提到我的曾祖父汝南公衡山先生,除了医术高超、慷慨豪爽外,他还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超越常人勇气的大孝子。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其“世其业,治疾有奇验,慷慨任侠,贫者踵门告贷,恒斥资不责偿,邑中目为善士。天性纯孝,母徐病剧,尝刲臂侍奉,病日以瘳。邑人奇其行,上陈当道,以孝子请旌。光绪二十年(1894年),得旨报可,学使龙湛霖,奖给‘采兰艺黍’额。卒,祀孝弟祠”。
“采兰艺黍”的典故,“采兰”一词出自晋人束皙《补亡诗·南陔》,“艺黍”语出《诗·唐风·鸨羽》,是说在中华民族“百事孝为先”的优良传统道德文化中,应该通过自己辛勤农耕劳作,以丰收果实来供养自己的父母。祖父益君先生感怀其父亲的崇高品德,为此在诊余画了一幅《采兰艺黍图》,并发起向社会名流贤达征集文章和诗词唱和活动。其时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弟弟、《文汇报》报名书写者、著名书法家谭泽闿先生以瓶斋谭泽闿在下联落款,题赠给祖父一幅“益君仁兄法家正挽”的落地大对联。上联:德可润身礼不愆器,下联:玉韞庭照兰生室香。著名爱国大收藏家、社会活动家和书画家、国之重器毛公鼎的收藏者叶恭绰先生,题赠益君先生雅属的对联。上联是:东鲽西鹣发挥事业,下联是:南茅北黍吐纳菁英,落款:遐菴叶恭绰。而沪上著名慈善家、书画家、社会活动家王震(字一亭)也和祖父书画往来,落款白龙山人的贺岁图至今还挂在我们家中。
贝勒路泰安里诊所旧事
“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南市,老城厢居民纷纷逃到租界避难。我祖父不得已举家搬到爱多亚路贝勒路口泰安里二弄十四号三楼租屋居住(现延安东路、黄陂南路口,修建延安路高架时已拆除)。并在泰安里二弄十四号的底楼重新开设了诊所。
据我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三姨张丽贞(我母亲三妹),也是我父母亲两家直系亲属中唯一健在的同辈人回忆,当年她家就住在二楼,这幢楼是我外公家建造给家人居住的。外公家是上海张裕泰营造厂的老板,我母亲张义贞(字仁蓉)是张家大小姐,当时在圣玛利亚女中读书。祖父一家借住三楼后,大家成了邻居,小孩子们也会经常跑到三楼来串门。看到他们相互嬉闹,祖父益君先生也会走过来规劝他们声音轻一些,不要影响存鉴(我父亲)读书。张家的家规是长子长孙一定要继承家学衣钵的,这是张家历代传下来的祖训。父亲作为张家长子,除从四岁起就在家塾中接受启蒙教育外,还附加要学习许多中医学的内容,诸如《汤头歌诀》、《医宗必读》、《黄帝内经》等。搬入贝勒路泰安里后,除了仍由清代贡生徐慕郭先生和中医学家沈墨仙先生教读外,家里又延请了清代文学家冒辟疆的后裔、著名文人冒鹤亭先生任教,一起陪读的有二弟(存敩)、三弟、七弟,念完《诗经》、《易经》、《古文观止》,还选读了唐宋八大家文集及诗词歌赋,中医必读书籍仍教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疫论》、《温病条辨》、《本草求真》等。据我三姨回忆,那时穿着长衫的冒先生一星期来二三次,上课结束后,一听到三楼鱼贯而下的一串脚步声,她们就躲在二楼阳台上偷看,见到四个学生把冒先生送到泰安里弄口,然后四人排成两行,恭敬地向冒先生一鞠躬送别,随后又一起鱼贯而上回到三楼。在中医学家沈墨仙先生和祖父益君先生的指导下,父亲还浏览了《东垣十书》、《丹溪心法》、《景岳全书》、《温热经纬》等,这种“文史、哲与医学的统一”、“博与专的统一”的治学方法,为他以后的从医之路打下了扎实根基。这些中医经典至今还整齐存放在我家书橱中。
祖父益君先生既是慈父又是严师。他深知让小孩子背诵这些难懂又枯燥乏味的中医经典理论书籍确实不易,但为了张家医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他不得不狠下心来,严加督责。所以尽管外面其他孩子在玩耍嬉闹,父亲却不能随意离开他的小书房。
祖父益君先生每天早上8点多就会从三楼下来到一楼诊室看门诊,看到我三姨姐妹几个在二楼门口吃早饭,总会和蔼地打招呼,爱和她们开开玩笑。他一般上午在底楼诊室看门诊,诊室门口设有一个专门的挂号人员,负责叫号引领病家。祖父益君先生的妹妹(我父亲的姑姑、民国政府外交家顾维钧的原配夫人,从美国回来后一直住在祖父家中)在二楼客堂里帮忙接听要求联系出诊的电话。那时祖父益君先生早已是蜚声沪上的名医了,每天门诊总在二三十人左右,至中午前结束门诊,下午则去病家出诊,傍晚回来。但每天即使再晚回来,他必会督查我父亲的功课,随着我父亲学业长进,以后逐渐开始跟随祖父去底楼诊室抄方,或陪同祖父去病家出诊,采取边临床诊疗边结合医案读书的方法,使父亲镜人先生慢慢成长起来。
命运多舛,二遭劫难
祖父益君先生身逢乱世,一生命运多舛。在经历了中年父母双亡,唯一胞弟益甫在父母离世后也不幸离世之痛后,又经受了两次重大打击。那时祖父去病家出诊,都是由两个轿夫抬着一顶青布小轿行走城厢或乡间。旧时,贩夫走卒都有吸食鸦片的恶习,轿夫息工后去烟馆抽大烟,一番吞云吐雾之后在那个三教九流混迹的地方侃起了主人家诊疗业务如何之好的情形,消息传到当地土匪流氓耳中。不久后,在一次出诊途中,祖父被土匪绑票了,多次转移藏身地点,最终被劫持到黄浦江上的一条有芦席棚遮蔽的小舢板上。随后土匪派人向祖父家人勒索巨额赎金,当时家中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如此巨大的赎金。顿时,祖父陷入命悬一线的危险境地,土匪随时可能撕票,家人都绝望了。最终历时一个多月,前后动员了整个张氏家族以及能找到的亲朋好友鼎力帮助,总算凑齐了赎金,将祖父救回。挣脱魔窟、饱受惊吓、骨瘦如柴的祖父回家后大病一场。病愈后不久,面对一大家人的生计,祖父又踏上出诊之路。不料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去城厢一户人家出诊时,刚踏进门,突然扑腾出两只看家护院的高大白鹅,凶悍地将祖父扑到在地,劈头盖脑一顿乱啄,将祖父吓得不轻,幸亏病家闻声出来,赶开白鹅,才替祖父解了围。出诊回家后,大病初愈、又受惊吓的祖父又病了一场。此后,随着我父亲在祖父的悉心指导下,医术日益长进,治愈的病人越来越多,小张医生的名声逐渐传开了。许多需要出诊的病人要么由我父亲陪同祖父一起出诊,要么由我父亲替代去应诊了。
后 记
1945年抗战胜利后,祖父益君先生因病迁回了南市老北门的老宅休养,1年后因病辞世。而贝勒路泰安里二弄十四号的门诊业务就由父亲镜人先生接替悬壶开业,门诊所用的“张益君诊”药方用笺纸也改为“张益君长子镜人诊笺”。父亲也逐步成为沪上中医界声名鹊起的新秀。贝勒路泰安里的门诊业务一直延续到解放后。1954年父亲在共产党的号召下,正式结束了私人开业诊所,卖掉了出诊的汽车,安置遣散了司机、挂号等勤杂人员,脱下长衫换上了解放装,他接过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陈毅署名发出的委任状,参加市卫生局的中医药管理建设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上海中医药发展事业中去。当然,这是后话了。
黄钟大吕,高山仰止。2017年是我敬仰的祖父大人益君先生诞辰119周年,谨以此文作为我的一瓣心香,奉献给从未晤面的祖父,并深深地鞠躬。
附录:相关人物介绍
谭泽闿(1889- 1947年),字祖同,自号瓶斋,湖南茶陵人,善书法。学问渊博,长期寓居沪上,以鬻字为生,求其字者“门庭若市”,居室名“止义斋”,著有《止义斋集》。他的字远溯颜真卿,近师翁同龢等,深得名家书法精髓。用笔取势,雍容浑厚,其字里行间顾盼有致,正倚相间,洋溢出婀娜多姿的清雅之气。至今创刊七十七周年的《文汇报》报名即出自谭泽闿手笔。其兄谭延闿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也是书法名家的谭延闿对其弟的字也早有定评,说“我的字不如弟,他才得翁同龢真传哪”。
叶恭绰(1881- 1968年),字裕甫,著名书画名家,社会活动家,也是大收藏家。藏有西周著名国宝毛公鼎,晋王羲之《曹娥碑》、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及明唐寅的《栋亭夜话图》等。上海沦陷后,日寇强行来他家查抄珍贵文物,因没有搜到而把他的侄子抓去坐牢,逼其交出毛公鼎。叶恭绰嘱咐家人:“毛公鼎不得变卖,不得典押,决不能流出国土。”后经各种社会关系周旋后才营救出侄子,国之重器毛公鼎才未落入敌手,叶恭绰的人格操守和民族气节无疑是值得敬佩和应当载入史册的。
王震(1867- 1938年),字一亭,号白龙山人,上海南汇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企业家、书画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工商业、对外贸易、社会公益、佛学、慈善等方面均作出积极的贡献。早年师从书画名家任伯年,后又与吴昌硕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是继吴昌硕之后的海派绘画领袖。
冒广生(1873- 1959年),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我国近代饮誉海内的学者、著名的汉学家、诗词家暨书画鉴藏家,其先祖为元世祖忽必烈。冒氏为如皋大族,书香门第。冒的毕生充满传奇色彩,如生辰与族祖明末“四公子”冒辟疆同日,而赴道山亦与冒襄同岁。1889年他历县、州、院三试,皆列第一,1894年被录取为举人,曾担任刑部及农工部郎中。民国后历任农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30年代寓居沪上时与吴湖帆、张大千、叶恭绰、冯超然、沈尹默、唐云等书画巨擎交往,诗画唱和或清谈雅叙,彼此契友情深,而吴湖帆视冒鹤亭先生更以前辈相敬重。抗战胜利后,冒氏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市长特地聘任他为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1957年,冒在《人民日报》发表《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同年6月底,冒氏应毛泽东邀请,入中南海畅谈两个时辰并请教临别赠言。1959年8月,冒广生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冒过世月余,著名学者钱穆、国画大师张大千等卅四人举行追思会,称冒为乾嘉以来经史文学兼擅的一代大儒,且为人“有真性情、真肝胆、肯帮助人,发扬了我国传统美德。……真可以警未世、挽颓风、振伦常、励名教”。现今上海博物馆有其捐赠的九百余件书画、古籍等文物。冒广生著作有《小三吾亭诗文集》、《疚斋词论》、《冒鹤亭歌曲论著述》、《四声钩陈》、《蒙古源流年表》等。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医流派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张氏内科” 项目(编号:ZY3- CCCX- 1- 1009)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21)
△通讯作者,shangby@hotmail.com
K826.2
A
1006- 4737(2017)03- 0062- 03
2016- 1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