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长江石拯救一间博物馆
2017-07-05
◇文 |本刊记者 董 茜 图 |游 宇
一方长江石拯救一间博物馆
A Block of Stone from Yangtze River Revived a Museum
◇文 |本刊记者 董 茜 图 |游 宇
四年前,长江石文化博物馆在鱼洞新农街一个社区居民楼悄然开馆,至今仍是我市惟一一家以长江石为主题的展览博物馆。四年之后的今天,依托长江石文化博物馆的发展,馆长刘昌沛带着他的长江石,进入了巴南区第三批非遗文化艺术名录。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时,刘昌沛欣然应下了这次采访。从当初的赏石会所到如今的石文化博物馆,多年维系博物馆运营的经历,让他有话要说。
一方青瓜石的启示
鱼洞新农街一个大社区里,穿过几栋居民楼,在一栋居民楼底楼,终于找到了长江石文化博物馆。青灰瓦块斜屋顶装饰门面的博物馆,在小区院坝中静立。一身立领衬衫和休闲西裤的馆长刘昌沛,笑着迎出门来,颇有学者风范。
“我们这个博物馆有点偏,没有走错路吧。”刘昌沛第一句话就极显关切。“位置是偏了点,但这里的租金还是比较理想的。”刚跨入博物馆,最显眼位置的一方青瓜石,立马抓住了我们的眼睛。刘昌沛轻轻拍着瓜石,滔滔不绝地说起这方石头的故事。
早在博物馆成立前,这方青瓜石就摆放在刘昌沛建立的长江石文化研究会所中。会所不仅是重庆赏石圈行家们的据点,还经常提供一些奇石用于赏石展览。“这方石头虽不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它的意义非凡,所以我偏爱它,把它摆在最好的位置。”刘昌沛流露出一种得意的神色。2005年,在南泉赏石展上,这方奇石就吸引了不少赏石圈里的行家关注。一位来自南京的爱好者看到这方青瓜石后,立马出价20万元收购。刘昌沛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纠结了一阵,最后拒绝了这位南京买家。高价收石的事情,立马在赏石展上炒得沸沸扬扬。“你有这么多好石头,为啥不弄个博物馆呢?”圈内几位行家的话,顿时点亮了刘昌沛心底的那盏灯。
作为长江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昌沛心里明白作为圈内的交流平台,一个会所对于石文化的传播远远不够。面向社会,要让大众都有机会来赏析美石,博物馆才是最好的渠道和平台。
刘昌沛盘算着家中的藏石以及各方资源的整合,开个博物馆应该不成问题。在长江石文化研究会所成立的第六个年头,作为会所的升级版,长江石文化博物馆在2013年亮相。
收不收门票是个问题
2013年9月,经重庆市文物局、市民政局等部门批准,长江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以赏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至今也属此馆为独一份。“赏石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但因为赏石是一门见仁见智的艺术,所以并不为太多人接受和品玩。”说起建博物馆的初衷,刘昌沛把双手背在身后,“开博物馆完全出于自己的爱好,和对石头的一种情怀。但做了之后才晓得,光有情怀是不够的。”此时刘昌沛的声音显得缓慢而低沉。
博物馆开馆当天就对外宣布,可免费参观。作为民营博物馆,自筹资金开馆,却不收门票,圈内的爱好者笑称“刘昌沛还是多豪气的”。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在刘昌沛妻子听来,却非常刺耳。博物馆经营一年下来,起初充耳不闻的妻子开始坐不住了。为啥不能收门票?刘昌沛的家中多了不少争议的声音。
400多平方米的展厅,是从房东那里租来的。加上陈列维护费用,人员工资等,一年下来就要40多万元。“有争议是肯定的,一年这么多费用,都靠自己以前做工程的老本来贴,家里有意见也正常。”刘昌沛说的这40多万元的运营费用,包括每年进社区、进院校等的展出费。这些展出都是免费的公益性活动,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门票免费的问题,刘昌沛说是硬着头皮顶住,就算家里人说他偏执,他还是不想为了那么一点门票钱,把喜欢赏石的老百姓挡在门外。但钱从什么地方来?在博物馆的经营压力下,他把一些具有观赏性和交流性的石头整理出来,开始一次次在展出时售卖。“这些石头虽然达不到馆藏水平,但也有相当的观赏性。加上并不算太高的价格,对于一般的爱好者来说,还是能够接受的。”通过销售商品石,博物馆的账上每年都会有几十万元的收入,但相比40万元的运营费用,以及每年收购高品质石头约30万元的费用。这笔账算下来,刘昌沛呵呵笑了:“到现在每年还是要贴20多万元。”
“重庆长江石的收藏,
以及高端石的艺术性,
越来越受到全国范围内行家们的关注。”
用文创产品闯“名堂”
开办博物馆的经历,以及数十年收藏研究长江石的情怀,刘昌沛坚持做着外人看来“不挣钱”的事情。以长江石文化博物馆为主要承办单位的“中国(重庆)万石博览会”,一搞就是六届。“有人说我是瞎忙,尽做些没得收益的事。”刘昌沛坐在博物馆书桌前的圈椅上,托起一杯茶神秘地说,“这个博物馆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坚持公益巡展,主办博览会,这些看似不挣钱的事,却给刘昌沛带来了巨大的隐形收益。“重庆长江石的收藏,以及高端石的艺术性,越来越受到全国范围内行家们的关注。”刘昌沛指着展馆中那几方名为“依人咏柳”的图纹组石说,2014年底就开出了80万元的高价。今年在山西太原,一方高端图纹石的成交价就达到了199万元。“最近我还准备做评估,找专业的评估单位,为博物馆里的藏石做评估。”作为长江石国家一级鉴评师,刘昌沛自己估价,整个博物馆2000多件藏石的价值应该上亿元。
当然藏石不进行交易就变不出钱,刘昌沛说为自己想到了一个“自救”的办法。今年他将和朋友一起,准备以博物馆为平台,做文化创意转型,做“创意石”研发。“赏石既有艺术性,又能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衔接。”在他看来,石头寓意永恒、吉祥和长寿。通过自己的采购挑选,在长江石上进行雕刻、篆刻,打造寓意吉祥的“长寿石”等创意石产品,不仅能更好与节庆礼品结合,还能向旅游商品靠拢。“重庆座落长江之滨,长江石就是最典型的礼品。”刘昌沛非常看好这一次的“自救”,与其凭借政府的一点补贴拼命挣扎生存,还不如自己大胆闯一闯。
刘昌沛把博物馆作为这一次闯荡最重要的基础,“重庆就这么一家经过批准成立的长江石博物馆,它就是一个信誉的保证。”他希望通过长江石后面看不见的产业链,为博物馆闯出一个响亮的“品牌”。长江石文化博物馆统计了去年一年的参观人流量,仅普通观众就有1万多人次,来自全国各地赏石圈里的爱好者和行家,也有200多人。重庆长江石的鉴赏圈逐步在扩大,而这些都是十多年坚持的结果。
“显然过去看似不挣钱的博物馆,也渐渐为我们带来了潜在的收益。”刘昌沛想依托创意石商品,更好地承接下博物馆的外延宣传效应,加长博物馆附加产业链。这看似走对了路,但依旧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检验。对民营博物馆而言,等靠要的生存方式,显然不能为博物馆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