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养老,要的不仅仅是一张床

2017-07-15

今日重庆 2017年5期
关键词:床位养老中心

◇ 文|本刊记者 董 茜

社区养老,要的不仅仅是一张床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Needs More Than a Bed

◇ 文|本刊记者 董 茜

“2017年全年,重庆计划再新增1000个养老服务中心。”这则来自重庆市民政局的消息,正好闯入了一帮准备创业的朋友的视线。早在几个月前,做建材的肖靖准备转型,锁定的转型目标正是社区养老。他的想法也正好迎合了一帮子准备创业的朋友。这群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认定养老是转型最好的“风口”。

奔向社区养老的“风口”

在肖靖眼中,社区养老不仅是老年化社会的一个大市场,还是政府高度支持的产业之一。“我们的父母需要养老,再过十多年,70后、80后也要面临这个问题。”

“今年重庆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鼓励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政府承担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委托给社会组织和企业运营,引导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社区居家养老延伸。”这段消息,肖靖一字一句重复读了5遍。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政府明确的方向性支持,也许意味着我们进入这个市场将不再有那么高的门槛。”两个多月前,5个小伙伴就凑了凑自己手上能够运作的资金,大约100来万。显然,这捉襟见肘。如果能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加上相关补贴,说不定这事儿真的能成。这群小伙伴多方打听社区养老中心的报批手续、核算运营成本的同时,重庆的社区养老早已风起云涌。

建设300—500平方米、500—800平方米以及8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一旦验收合格,就可以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享受区级10—40万元的补贴;床位使用率达到50%以上,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可以获得100元/张的运营补贴。针对民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情况,南岸区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补贴办法,其它区县也纷纷出台相应的补贴办法。自上而来的运营红利,着实让肖靖心动。然而为之心动的,也远不止肖靖一人。近两年如衡爱、夕阳红、宏善等民办社区养老机构纷至沓来,早已嗅到了这块养老蛋糕的香味。

2016年底,重庆全市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200个。其中,既有财政投入,也有民间资本。在财政投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也有不少采用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和团队营运。最好的例子就是渝北区龙塔街道紫福路社区养老服务站。民间资本的不断进入,肖靖和小伙伴们对社区养老来了劲,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养老中心,建设何种规模的养老中心,才会有利润产生,成了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盆冷水”

过去说“养儿防老”,但社会在变人们的思想在变,显然“养儿防老”不是最佳办法。谈及养老,肖靖认为自己是有发言权的。“社会竞争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往往让我们这群80后独生子女,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一头。”肖靖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从侧面印证了一种普遍存在。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在重庆,2015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7.42%。

但老龄化数据,并不意味着社区养老的蛋糕一定让肖靖尝到甜头。

“我们的养老中心已经开了两年了,到现在还在亏损。”石坪桥幸福里养老中心姚院长的一句话,犹如一盆冷水,泼在了肖靖热得发烫的心上。“既然是来取经的,我不妨说说养老中心的实际情况。”姚院长从事养老服务已经10多年了。之前曾自己投资几十万元,在北碚开了一个小型养老院,连续3年亏损让她不得不关掉养老院,帮朋友打工当上了幸福里的院长。

“幸福里是我朋友出资100多万元开的,要说硬件还算得上可以。”姚院长说,幸福里所处的环境也比较理想,因为居住在石坪桥横街片区老社区里的,多数都是过去片区厂矿里的退休工人。仅幸福里所在的阳光心悦还建房里,就住着1000多名老人,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需要养老服务的群体基数大,是幸福里养老中心选址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但400多平方米的养老中心,也就住着10多个全住宿老人。

从日常服务上看,养老中心不但提供全住宿式养老服务,还为周边老人提供三餐服务等。但要从运营收益上看,按姚院长的说法,微薄的利润靠全住宿老人每月3000元左右的服务费用。400多平方米的养老中心,除去活动室,餐厅等空间,10多个宿舍住得满满当当。幸福里还免费提供每天血压监测、吸氧、器械按摩等等服务,仪器成本也不低。如果扩大规模提供更多床位,短期内很难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更不用说盈利。

“即便有补贴,运营和硬件上的投入都非常大。”如果要降低成本,可以选择在较为偏僻的地方开养老院,但地方偏了很多人不愿去。

这似乎成了一个怪圈。

既然不能挣钱,为何还要硬着头皮坚持?玄机在“养老之外”。这家养老机构的投资人,开了家医疗器械公司,养老中心的亏损,可以从其他经营途径上弥补回来。

“老板对于养老中心短期就盈利并不抱希望,看重的是长远。人们的养老观念在变,就近、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好的才有竞争力。”这句话似乎提出另一个问题:越往后,人们养老难道真的就只满足于一张床吗?

或许,这正是投资者在亏损中坚持的真正原因。长线经营做出服务品牌,才是长久之计。

养老不再是一张床

“如果仅简单地开一些房间、设置床位,这种养老模式必定不会成为养老的主流。”姚院长的结论,彻底颠覆了肖靖最初的想法。此前做市场调研时,肖靖从许多老人口中得到需求信息,比如需要环境舒适,有人照顾等。但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四年前曾造访一家略显偏僻的养老福利院,虽然有100多张床位,但仅住了20多位老人。床位空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硬件设施不好,管护不专业等等。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3.4万个,养老床位551.4万张,入住的老人却只有288.7万人,养老床位空置率高达48%。其中北京的床位空置率40%—50%;上海养老机构的总体入住率也不足70%,个别郊区养老机构实际入住率甚至不足20%;南京目前有一半在建或已建好的养老床位处于空置状态……

幸福里养老中心一位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能走,就不会住在养老院里。娃儿一天都看不到,有个啥子问题,都没得人晓得。”床位空置率数据背后,是一连串的观念和市场供需问题。显然,就近养老成为趋势,但民间资本的进入,还得考虑服务品质的问题。

简单分析就很明白:老人需要关怀,意味着需要长期稳定并具有耐心的看护人员;老人的慢性病问题,需要相关设备进行有效监控;老人的娱乐问题,还需要大环境与社会不脱节的融入……

告别挣快钱时代后,养老虽为微利行业,依旧需要民间资本对养老行业的深入挖掘,提供多层次和多方式的养老服务,才能构建出具备良好内循环的养老中心。显然,养老要的不仅仅是一张床,还需要民间资本的冷静与深耕。不断创新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依旧考验着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业者们,是否具备创新的头脑和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床位养老中心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嘻哈段子铺
养老更无忧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床东
我国养老床位约有一半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