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博物馆 生存与归处
2017-07-05策划杨光毅执行本刊编辑部
今日重庆 2017年5期
◇ 策划|杨光毅 杨 昱 执行|本刊编辑部
民间博物馆 生存与归处
Survival And Shelter of Civic Museums
◇ 策划|杨光毅 杨 昱 执行|本刊编辑部
盛世兴收藏。
这些年,博物馆,这个我们印象中非常专业的机构,逐步走向大众,走向民间。
博物馆从哪里来?
博物一词,最早在《山海经》出现,意为能辨识多种事物。将“博物”与“馆”字连成一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在中国的出现时间仅有一百多年。希腊缪斯神庙成就的博物馆雏形,在中国体现在最早的孔庙之中。每年的5月18日,延续至今已有40年历史的“国际博物馆日”,早已不再是国有博物馆的独家盛会,活跃其中的不乏一些民营博物馆的身影。
博物馆往何处去?
这一期,我们采访了重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博物馆。出于对文物收藏的爱好,忠于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情怀。这些民间博物馆在自筹资金、艰难维持博物馆运转同时,走着何种不为人知的生存之路?文化市场日益繁盛的今天,民营博物馆最终将走向何处?
《汉书·楚元王传赞》对博物阐述,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重庆的民间博物馆,究竟有多大博物洽闻的作用,也许时间能告知这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