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弹幕观影解读
——以哔哩哔哩(bilibili)弹幕为例
2017-07-05陈静芳张菡芝
陈静芳 张菡芝
社会学视野下的弹幕观影解读
——以哔哩哔哩(bilibili)弹幕为例
陈静芳 张菡芝
弹幕本是一种军事用语,指炮兵的集束幕式密集火力防空炮击,类似于步兵的地狱火和海军的密集阵。而深究互联网的弹幕起源,其始作俑者则是著名的niconico网站,而今,niconico的滥觞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漫、影视、娱乐、游戏、体育等等诸多“互联网+”方面,甚至某些国家就连众议院会议之中,亦引入了这种公众可以即时分众式参与的弹幕系统,以显示其更加广泛与更加自由的民主性。弹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功效,传者则根据反馈来确定信息的传输。恰恰迎合了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引领市场的现状。对于整个传播的正因如此,才有人感叹,拥有弹幕这一利器而后,人人都可以做金圣叹。[1]
一、哔哩哔哩弹幕传播本质描述
(一)哔哩哔哩弹幕概述
从弹幕的原点及其发祥轨迹可见,视频网站的弹幕,为观影的社会化准互动式实践开辟了一条伟大的先河。从此,观影亦可以选择一种半互动的方式进行,观影过程之中既能看到其他观影者的真知灼见,同时,又能够有一种途径可以直抒己见。哔哩哔哩既是国内较早应用弹幕的视频网站,同时,更是国内著名的观影弹幕应用较为活跃的视频网站。鉴于弹幕出现的约束时点性,因此,绝大多数弹幕都会聚焦于同一主题,这种针对时点的异步跨时空发散,带给观众的则是一种即时同步的共时空互动错觉。哔哩哔哩的弹幕观影实质上就是一种以文字为抽象的符号化的半互动行为,这种目前仍处于SNS互动初级阶段的行为,事实上,已经为视频网站的更加高级的互动SNS行为进行了提前的预演。
(二)弹幕网站对传统观影模式的改变
与传统观影的请勿喧哗有着本质不同,哔哩哔哩所倡导的显然是一种更加开放、民主、自由式的众声喧哗。进一步针对哔哩哔哩的弹幕加以研究,可以看到,哔哩哔哩的弹幕即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学而言的多线索量子式发散过程。在哔哩哔哩里,每一条弹幕都是一条单独的量子式线索发散的结果,而同样一条量子式发散的线索还可以由其产生蝴蝶效应,形成针对该发散结果的讨论、对话、冲突等引申。同时,弹幕亦有着极其强烈的潜意识的羊群效应召唤属性,因此,在观影时所捕捉到的弹幕信息极易引发跟风式共鸣。当然,哔哩哔哩的弹幕观影亦极易围绕着当前主题展开有意识、无意识、下意识的无序联想。开放式的观影感受,弹幕式的互动交流促使个体观影转向群体观影。影视文化传播进入多项互交传播时代。
(三)哔哩哔哩弹幕引领受众意识改变
哔哩哔哩网站早期以“二次元”“鬼畜”(根据传统经典电视剧的改编)等视频,迅速走红。究其原因,这类型视频一定程度消解传统文化的严肃性,迎合了当下年轻人急切参与交流的心态。哔哩哔哩虽不是国内最先应用弹幕的影视类服务网站,但亦是较早应用者,因此,针对哔哩哔哩弹幕观影加以剖析比较具代表性。透过哔哩哔哩弹幕系统,可以看到,从社会学视野而言,弹幕还关系着社会学想象力,这种社会学想象力其实就是一种具社会学基本特性前提下的卓越且灵敏的知觉能力,与敏锐且有深度的思考能力。显然,社会学其实是建构在人类个体对于其周遭社会的理解之上的,人类个体的社会实践亦围绕其周遭进行。因此,从这种意义审视,社会学中的世界一词在许多普通大众的眼中其实是冰冷、遥远、无感的,而周遭的社会实践体验,则会被人类个体将其指代为一种个体心理定位中的有感的体察世界。若要展开针对社会学现象的研究,则要由这种略狭隘的视野之中跳脱出来,以更加普世化的视野和局外者的视角来考察客观世界。
二、哔哩哔哩弹幕根性的传播进阶诠解
(一)哔哩哔哩弹幕根性的传播向心聚合特质
不可否认,在哔哩哔哩中之所以能够观看同一部影片,除偶然性与或然性因素而外,亦存在着某种基本共识的可能性。这恰恰与我们身处的社会一样,因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较多共识而凝聚维系,因分歧、争端、冲突而分崩离析瓦解。由此可见,社会具有介乎稳定-不稳定-稳定两种状态的活跃的无法绝对平衡的社会个体共趋性。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个体的潜意识,事实上已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未来走向。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的潜移默化的向心力尤为重要,社会的可维系与可持续全赖这种潜移默化的向心力。社会与蚁群非常类似,只有每一位成员各司其职朝着一个共同的维护或者说至少维持社会系统基本稳定的大方向可持续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平衡态。[2]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社会担当的同时还应该成为受众的审美和思想导向。目前受众反馈影响着信息传播的形式及选取。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代表的信息反馈自然不容忽视,以致成为新媒体影视作品创作的参考之一。
(二)哔哩哔哩弹幕观影背景下的跨时空交流
从哔哩哔哩弹幕的社会学根性而言,哔哩哔哩弹幕中的评论具有异步时点性,即对于观影者而言,所看到的都是在其他观众在观看这一时点内容的准即时评论,但是,所有观众观并非在同一时刻共时性观看,因此,哔哩哔哩的弹幕既具有异步共时性,又具有时空深度融合的特质,即不同时空下的观众评论能够在下一位观看者观影的时刻一并加以呈现。由此可见,事实上,如果对社会学加以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整个社会运作绝非国家机器的功劳,而是整个社会中每一位成员皆能按部就班的功劳。因为,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相比,国家机器的数量与控制力都太过有限,并且,国家机器远远无法牢牢有效地控制住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发达国家则恰恰相反,反而是每一位社会成员以其共同价值观随时随地地监视着国家机器的运作,这种每一位社会成员对国家机器的关切显然才是国家发达进步的不二法门。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代表,弹幕内容往往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进行多方位信息的传达,实现受众跨时空交流。重视受众反馈,是现在影视作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走向。
弹幕亦是一种满足社会大众“显在性”个性化表达需求的应运而生之物。相对于传统的“潜在性”社会而言,“显在性”与“潜在性”并不是对立存在的,只不过“显在性”提高了社会大众的显性存在感,并为社会大众宣泄情感提供了一条最佳的分众汇合的出口。
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剧照
三、哔哩哔哩弹幕冲突的悖论解读
(一)哔哩哔哩弹幕的个性化表达异变
哔哩哔哩弹幕的社会学实践,为个性化提供了突破二次元的异步同时表达宣泄,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任何社会形态之中都不可避免的异议、纷争、冲突等异变因素。虽然调和异议、调节纷争、调伏冲突有赖于秩序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秩序的控制权、话语权、使用权等却明显地掌握在对社会施以统治、支配、规训的强势一方。至少在针对目前世界现存社会形态的研究,已经以社会实践对这一观点提供了足够的印证与支持。由此可见,秩序亦与国家机器同样,绝非维持社会平衡稳定的先决必要的关键性因素。当然,在任何社会形态之中,强势一方与弱势一方的不相容程度并不完全相同,越是发达的社会形态,这种不相容程度越弱,而越是不发达的社会形态,这种不相容程度就越高,当这种不相容程度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整个社会必然土崩瓦解。[3]影视作品及影视文化的多角度解读,带来更多后续解读,这也恰恰是弹幕跨越时空下观众情感宣泄的体现。
(二)哔哩哔哩弹幕问题的见微知著
弹幕不仅有着令人诟病的众声喧哗湮没影视内容本身的“本末倒置”与“喧宾夺主”等问题,而且亦有着不合时宜、胡乱联想、负面引导、负能量垃圾倾倒等更为严重的问题。而从哔哩哔哩弹幕发展的现阶段而言,针对个别言论的复杂屏蔽、即时处理、甄别举报等诸多功能尚不能尽如人意。实际上,弹幕不仅满足了后现代社会语言宣泄的无极化表达,而且,亦为异变表达大开了方便之门。在哔哩哔哩的弹幕中当然亦不乏极个别观众的以文字施以语言暴力的引战等行为。从社会学理论而言,任何社会都不可能100%和谐,总会有那么一小撮别有用心者属于这个社会的逆生长者,这些违反社会自然状态者既有可能被绝大多数正常成员同化,亦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使得整个社会发生一系列的系统性冲突,由此可见,见微知著尤为重要。
(三)哔哩哔哩弹幕异见的疏导解决
以目前弹幕数量较高的影视作品或自制视频来看,其内容大多以恶搞、戏谑等通俗形式展现。而归根结底,其普遍存在着极度缺乏社会心理安全感这一基本共性,这显然与巴甫洛夫著名的犬科动物“拴凶释善”的心理效应如出一辙。因此,由弹幕的异议、纷争、冲突等复杂现象所折射出来的其实就是社会的种种现实投影。虽然在社会学理论的解读下,这些异议、纷争、冲突等无法完美地加以杜绝,但是,却可以透过社会潜移默化的不断进步逐渐地得到稀释、淡化、规范、消解。[4]就以弹幕刷屏的《小时代3》一片而言,在缺失疏导的情况下,异议、纷争、冲突满屏,显然带来了无节制的聚众式参与反应。可见,哩哔哩弹幕观影,在强化个性化分众参与表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优势的同时,也反映出了通俗甚至低俗审美的不足。而影视作品提高自身制作水平,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则更是势在必行。
结语
弹幕显然是后现代时期人类社会发散思维的体现,而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的弹幕观影,则更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纯单向式观影的缺乏互动的体验。哔哩哔哩的弹幕观影,使得不同时空下的观众,能够以一种虚拟的异步共时空的显在性,以一种准互动的方式,宣泄作为分众个体的个性化表达,既可以宣泄思想,亦可以宣泄个性,更可以宣泄自我意识觉醒。当然,这种宣泄显然是一柄双刃剑,因此,从社会学进步意义考量,作为视频弹幕网站有义务和必要针对这些异象加以全力疏导。
[1]Ramasubramanian,S.& Kornfield,S..Japanese anime heroines as role models for us youth:Wishful identification,parasocial interaction,and intercultural entertainment effec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2, 5(3),189-207.
[2]郭虹,张国良.中国青少年与动画传播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的动画传受状况为例[J].新闻大学,2003(4):30-35,92.
[3]Saito,Y.,Isogai,Y.& Murayama,Y..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ccumulated audience’s comments for video summarization[J]. Informatics Society,2010,2(3),88-93.
[4]Schramm,H.& Hartmann,T.The PSI-process scales.A new measure to assess the intensity and breadth of parasocial processes[J].Communications,2008,33(4):385-401.
陈静芳,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传媒学院讲师;
张菡芝,女,河北行唐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