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典型化手法刻画当代“官场现形记”
——《人民的名义》人物塑造的特色探析

2017-07-05

电影评介 2017年9期
关键词: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名义

戴 硕

以典型化手法刻画当代“官场现形记”
——《人民的名义》人物塑造的特色探析

戴 硕

《人民的名义》的火爆多少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寓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这部剧开播之前宣传力度并不大,掀起的水花较小,除了“反腐反到副国级”外,几乎没有更多噱头用于话题发酵,因此,在2016年底湖南卫视推介的众多大剧中,毫不起眼。而“情理之中”的则是,该剧以前所未有的尺度,将镜头聚焦于省部级及其以上政治圈的私密生活,入木三分地还原了当下国内的真实政治生态,堪称当代“官场现形记”,这既是编剧周梅森蓄积十年的厚积薄发,也是大众对反腐剧需求的集体宣泄。

《人民的名义》的成功有很多层面,如与反腐尺度的突破密切相关,将反腐视角对准了省部级甚至副国级高官,展示了中国官场的广阔画面;在情节设计上,该剧跌宕起伏,抽丝剥茧,延续了周梅森擅长运用推理元素强化情节密度的叙事风格,将身处漩涡的政坛精英置于危机四伏的险境中。更重要的是,该剧在人物塑造上达到了政治剧的新高度,它不再采用清官、贪官的二元划分方法,而是将浓重的笔墨用在了对人性灰色地带的白描中,去脸谱化和符号化,让更多角色性格立体丰满起来,刻画正派角色的负面纬度与反派角色的内在挣扎相映成趣,成为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推崇的“圆形人物”,而非“扁平人物”。综观全剧,《人民的名义》人物形象塑造所体现出的创新性和独到性,具有较高的文本价值,可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现实主义不仅要细节真实,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这一创作观念由于科学地阐释了典型环境描写与典型人物塑造的辩证关系,成为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参考的重要坐标。《人民的名义》在人物塑造上的鲜明特征,首先就在于真实再现了典型的中国政治生态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下成功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人民的名义》尽管是一部反腐剧,但其真正落点并不在反腐,因为现实中的反腐斗争远比电视剧来的更加猛烈和精彩,该剧最大的亮点其实是对典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环境入木三分的揭示和批判。

《人民的名义》展示了哪些典型环境?在目力所及之内,该剧大胆揭露了国内政治生态中或表层或深层的怪象,如政治资源的山头主义、官商勾结建立利益同谋、一把手垄断绝对权力、唯GDP马首是瞻、阶层固化致使寒门难出贵子,乃至包括庸官懒政、带病提拔、暴力拆迁、水军炒作、网络删帖、银行贷款返点等各种明规则与潜规则,可以说,国内现实社会环境所遇到的复杂命题,该剧均有观照。

生存于这种异化政治环境中的官员,身上也多少具有与这种典型环境契合的典型性格,从看似“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剧名就可见一斑。按照周梅森的解读,之所以坚持用“人民的名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蕴藏两种内涵,一种是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时刻将“人民”装于心中;另一层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将之作为权力寻租的借口,是一种明里一套背里一套,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两面人”。这种“两面人”在剧中信手拈来,例如“小官巨贪”的赵德汉,检察人员在这位国家某部委项目处处长隐藏的别墅中发现冰箱里、墙壁以及床下,铺天盖地的人民币,共计2.3亿元。但正是这位大贪官,却是平日在家吃着炸酱面,骑着自行车上班,每月给母亲寄300块钱生活费,当检察人员来到他家调查时还能云淡风轻地谈论起反腐话题;副市长丁义珍在与商人勾搭的推杯换盏间,还不忘号召“精神健康”;国企老总刘新建在丑闻败露、欲寻短见的关口,还大言不惭地背起《共产党宣言》,这些林林总总的“两面人”,几乎是剧中问题官员的群体画像。

同时,《人民的名义》突破性地对“政治资源”这一典型中国官场生态环境作了正面展示。所谓政治资源,换言之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山头主义,拉帮结派,正如剧中高育良一针见血的指出,政治资源就是政治靠山。该剧一开始就将“汉大帮”和“秘书帮”的斗争铺陈出来,曾经担任汉大政法系教授的高育良与其弟子祁同伟在汉东政坛缔结了政治同盟,以高育良为首的“汉大帮”成为汉东省政法体系中一种不容忽视的政治存在。而无论是高育良还是祁同伟,他们的晋升之路与腐化之路,都是从攫取“政治资源”开始的。

以祁同伟为例,出身农村,也想依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但当省委副书记的女儿梁璐追求他而不得,便对其从政之路屡屡设绊时,他意识到在权力面前自身的脆弱,也认识到了阶层固化中不公平。于是,他开始放弃自己的爱情和灵魂,通过拥抱政治婚姻获取权力,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他借助“政治资源”平步青云,却也在灵魂迷失的道路中万劫不复。祁同伟这样的形象,几乎是我们所处时代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就像《红与黑》中的于连,因此,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在鞭挞祁同伟腐化、不择手段的同时,也对他个人悲剧抱有同情。

李达康是改革开放几十年追求经济发展中的另一种典型。他敢闯敢干,雷厉风行,坚持党性原则,在经济建设中有想法、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他行事风格却霸道专断,垄断权力大搞一言堂,唯GDP马首是瞻。应当承认,这种典型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多是政坛明星,李达康也深受观众追捧,可见民众对于能干事的个性官员依然是渴求的。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约束的权力非常容易出问题,尽管李达康爱惜自己的羽毛能够在宦海沉浮中明哲保身,却依然未能避免身边出现丁义珍之类的害群之马。

二、辩证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处理好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关系,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问题。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艺术真实并不要求对生活的复制和照搬,与生活真实不同,它可以通过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生活本质性的认识,赋予创作者的诗意表达。

在《人民的名义》人物塑造中,主创妥贴地处理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从而让众多角色既有生活根基,又有艺术的灵性。据媒体报道,周梅森在准备写作该剧剧本时,花了大半年时间翻阅案宗、卷宗,采访了大量案例,并在最高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去了南京浦口监狱与落马官员、检察院及驻监检查所的干部召开座谈会。因此,剧中人物很多都能找到生活原型支撑,甚至该剧播出后,观众还主动的把角色与现实对号入座。例如,“小官巨贪”的赵德汉原型是国家能源局原司长魏鹏远;丁义珍的原型则是曾因贪污逃往美国的辽宁省辽宁凤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而李达康的老婆欧阳菁的原型,也来源于南京浦口区的一位区长夫人。而周梅森曾在徐州市政府挂职副秘书长的工作经历,也为其洞察官场百态提供了契机。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

有趣的是,在大多数角色饱满立体获得观众认可时,作为男一号的侯亮平反而屡屡受到形象“扁平化”的质疑。在剧中这是一个“伟光正”的角色,颜值高,一身正气,人格少有瑕疵,且在求学、家庭、职场各种阶段都顺风顺水,这种过于完美的角色设定在如今观众的期待视野中似乎并不讨巧,很多观众对侯亮平的“不接地气”颇有微词。

但事实上,这既是周梅森的创作风格所在,也是主创刻意为之。周梅森风格的政治剧中,通常会有政坛“英雄”式的存在,作为他心目中理想化身的表征,如《人间正道》中为了改革事业赴汤蹈火愿意搭上身家性命的市委书记吴明雄,《绝对权力》中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真诚而又霸气的市委书记齐全盛,这些人物可以说是创作者浪漫主义想象力的外化,是主观政治理念加工下的艺术产物,他们的身上多少具有超越人性本能的神性特质,而侯亮平也正是这样的存在。正如周梅森所说:“我们时代有太多的利己主义者了,或精致或粗糙。侯亮平就像一把安全锁。我故意没有给他太多政治资源、家庭背景的交代,赋予他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太需要英雄了,呼唤像侯亮平一样的秉公执法、执法如山的英雄。”

三、“犯中求避”的群像刻画

在中国古典小说美学中,对于如何处理人物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金圣叹提出了“犯中求避”的创作观念,“犯”是指类型的重复,“避”是指类型的变化。小说创作中“犯中求避”意为写相似人物、事件、场景、行动时,要写出特殊性和本质差别。“犯之而后避之,故避有所避也。若不能犯之而但欲避之,然则避何所避乎哉?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金圣叹以《水浒传》的人物塑造为例,将这种共性寓于个性中表述的非常清晰:“《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人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收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2]

不仅是小说创作,优秀电视剧在创作中也善于将“犯中求避”用于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类似《走向共和》《北平无战事》等群像戏中更为多见。《人民的名义》同样是典型的群像戏,全剧先后出场40多位有血有肉、可圈可点的角色,得益于剧作本身角色设定的同中求异,也得益于实力派老戏骨锦上添花的二次创作,剧中的角色形象呼之欲出。

宏观来看,《人民的名义》可以简单分为“清官”与“贪官”两大阵营,“清官”系列包括李达康、易学习、侯亮平、沙瑞金、赵东来等,“贪官”系列包括高育良、祁同伟、赵立春、刘新建、丁义珍、赵德汉等人;从小官巨贪到副国级大贪,从基层好官到高层清官,可以说,在同一类型群体的属性之中,几乎每一角色都尽可能体现出了个性化。

例如,剧中的贪官几乎都不重样,高育良是知识分子出身,早年做过大学教授,后来步入政坛,他城府很深,遇事处变不惊,擅长“人格美容”,时刻把“人民”挂在嘴边,不贪图钱财却迷恋权力,这个人曾经也心怀抱负,但却为了满足更大的权欲向利益集团投其所好,最终一步步走向末路;祁同伟出身寒微,经历过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拥有强烈改变社会地位的念头,为此,他通过婚姻结盟改换门庭,属于政治暴发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刘新建是革命家庭出身,曾经担任省委书记赵立春的秘书,能将《共产党宣言》倒背如流,之后成了赵立春家族的利益代理人,鲸吞国有资产不眨眼。此外,还有像孙连城这样的庸官,尽管并没有贪污行为,但因为几十年在处级岗位打转,迟迟升不上去,于是开始无心政事,政治上不作为。

黑格尔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3]在《人民的名义》中,创作者刻画出了每个群体所体现的集体共性和时代特征,同时,又雕琢出个体的鲜明个性,在同而不同处有辨,从而为该剧的人物塑造加分不少。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15.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92.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3.

戴 硕,男,江苏徐州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生。

猜你喜欢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名义
周梅森:妻子是我生活中的最佳搭档
逆行,以生命的名义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以创新的名义宣誓发展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