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南藏族学生理科普通班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
2017-07-04靳有才郭珍尹大学张玲陈必清张炜
靳有才 郭珍 尹大学 张玲 陈必清 张炜
【摘 要】 通过对我院2012级XX班大学四年总成绩及不同类型课程成绩的分析比较,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研究了青南生源普通班学生在校学习及生活状况。结果显示,青南生源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存在诸多困难,且具有普遍性。不仅学习成绩和普通学生具有显著型差异,并且还存在归属感差,社交技能相对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信及高等教育培养的质量。建议通过加强理科基础教育,较早实现全汉语教学,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开展定期顶岗支教等方式提高学生基础能力,实施专项培养、招生专业调整等方式以提高青南生源学生本科阶段的适应性和高等教育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青南地区;民族教育;理科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號】 2095-3089(2017)15-000-03
一、问题的提出
青南地区泛指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青海南部的黄南、果洛和玉树三个藏族自治州,俗称“黄果树”。青南地区地广人稀,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经济,社会,教育发展较青海其它地区落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高等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1]。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二者只有协调发展,一个地区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族地区优秀的建设人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2]。但由于受到人文习惯和文化教育基础,教材等的影响,青南地区学生考入大学或由预科进入大学后,大多数选择了文科相关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选择学习理科或由于调剂最终选择了学习理科的青南生源普通班学生,在学习理科专业知识时存在无法将高中知识和大学课程有效衔接,对课堂讲授内容无法消化、吸收,进而产生厌学,逃课,多次挂科,违反校纪校规,对学习失去兴趣等问题,成为所在班级的落后分子。本学院2009级曾有青南学生因多门功课挂科被劝退。近年来青南生源普通班学生因无法达到毕业最低要求,不能按期毕业,甚至无法毕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毕业后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学习形成较大障碍,有些甚至影响了人生观,价值观,走上了错误的人生道路,使整个家庭因学致贫。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院具有代表性毕业班学生四年总成绩的分析及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策略,为以后青南生源学生学习及招生方面制定适当政策,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青南地区人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精准扶贫”、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XX专业共38人,其中青南生源学生4名,其它生源学生34名。通过对该班学生学习成绩的调查及分析,比较青南生源与其它地区生源在四年中的总成绩,文科类公修课,理科类公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挂科门数等方面的差异,找出影响青南生源学生成绩的因素及成绩分布规律。目的是调查青南生源大学生的化学学习状况,对化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检验基础教育的成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师资培养的提高或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基础课教师的配备问题以及高考后学生专业选择问题。用以指导我校的教学与招生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大学教育的最高效益。
同时,针对青南生源学生学习状况的现实,我们编制了《青南生源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表》调查问卷。由于化学化工学院青南生源学生人数较少,调研范围扩大为我校青南生源理科普通班学生。问卷包括12项,涉及学习、和同学相处、兴趣爱好、毕业后工作意愿、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影响青南生源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大学生活的状态,自我期许,以便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较全面的了解和评价青南生源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四年总成绩的分析
2012级精细化工班共有课程65门,理科类公修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VB语言设计。文科类公修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政治课及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民族团结与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等9门。专业基础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其实验和药物化学、化工原理、有机波谱分析、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及实验共19门。也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化学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考核较为严格,一般都采取闭卷,甚至实行教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效和学习的主动性。专业选修课包括精细化工概论、食品化学、高分子化学、有机中间体合成与应用、水污染控制工程、绿色化学等共15门。总成绩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普通学生和青南学生四年总成绩的平均值差异较大达到15.74分,普通生成绩极差较青南生明显(16.48>7.47),并且方差分析也表明,青南生和普通生的成绩差异是极显著的F=67.24(p<0.01).青南生整体成绩偏低,彼此间差异不大,这也说明他们存在的困难是相似的,不因个体智力的差异而发生明显变化。青南生的总体平均不及格门数是普通生的5.5倍,最高达到31门,几乎达到“逢考必挂”的地步。这种现象也说明,很多青南生源学生对大学生活是极度不适应的,基本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这在具体实际的考试中表现也特别明显,有些偏难课程期末卷面得分都会出现个位数,处于完全听不懂的状态,是平时成绩及考勤等使得最终成绩不至于过于难看。
(二)不同类型课程的成绩分析
将所修全部课程分为文科类公修课,理科类公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不一样,并且在考核的难易程度上也存在差异。结果如表2及图一所示。
从表2及图一可以看出在不同课程类型中普通生和青南生也有差距,但理科类公修和专业基础课差距更为明显,分别差17.97和25.61分,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文科类公修和专业选修课均分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差距相对较少为11.35和12.79。这可能是因为理科类公修和专业基础课对学生高中理科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讲授课程更难理解和掌握。而文科类公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词汇相对较少,考察方式灵活多样,对理科基础及语言要求相对较低。这可能也是好多预科生和青南生源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中选择偏文科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原因。这也说明,青南生源高中阶段的理科知识基础是较为薄弱的,使得其随后的学习中多采取逃避的方式来避免学习的困难。
(三)成绩分布区间的分析
将学生成绩分为不合格(0-59)、合格(60-69)、良好(70-79)三个层级。从图二,图三可以看出,普通生总均分,文科类公修,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皆为良好,理科类公修为合格。青南生理科类公修和专业基础课都处于不合格层级,其它为合格,无良好。
以上图表说明,青南生源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基本不合格,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处于了解水平,这在毕业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会表现非常明显,近年我院青南生源学生几乎无留在省会城市就业的情况。专业成绩上的劣势造成了就业上的劣势,所以青南生源学生更多选择了回到竞争相对较少的家乡。但随着大学扩招和行政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实施,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过于薄弱的专业素养未来很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所以青南生源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应该引起相关高校及学生的高度重视。
四、《青南生源学习生活状况调查表》结果分析
本次总共发放调查表36份,共收到实际有效问卷35份。调查结果显示,青南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也与四年成绩所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所有学生都认为在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理科类公修课的学习困难最大;造成学习困难最大的原因是基础薄弱(88%)和语言障碍(12%);对于所学理科专业91.4%的调查学生认为不喜欢,认为理科专业是被迫选择的结果,这可能与学习中遭遇的挫折有直接关系。高达48.6%的学生从未和同学讨论过专业相关问题,理科类作业基本全靠抄袭,也有43%的同学表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说明对所学专业已完全失去兴趣,采取自然放流的态度。77%的同学没有佩戴眼睛,视力良好,86%的同学自认为身体素质很好,且有唱歌,跳舞的特长,这在今后招警,大学生入伍,飞行员招考等方面占有优势,但过低的专业成绩可能会成为其限制性因素。97%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在大学的表现不满意;所有人都打算毕业后回到原籍工作,最钟爱的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以上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学习吃力的原因在于基础薄弱,有语言障碍,由于多种原因又不愿进一步去学习,造成越来越落后,成绩班级长期垫底的结果,严重消弱了自信心,对学习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倦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平时的交流更多局限在同样民族和生源的同学之间,交际面狭窄,这进一步加深了信息的封闭。就毕业后去向选项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学生愿意回到自己家乡。青南地区各单位常为缺乏懂科学又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人才而苦恼,青南生源的优秀毕业生思想进步,具有强烈的爱国,爱乡热情,青南学生有返回家乡工作的强烈意愿。他们他们熟悉本地文化和环境,是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设者,也是“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实现脱贫致富带头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就业意愿中,多数学生也选择了考教师及公务员,这与藏区就业的传统习惯及就业面窄,经济不发达,缺乏有吸引力的私营企业有关,但也要面临竞争激烈的现实。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很多青南生源学生由于拿不到毕业证及学位证,连参与竞争的资格也没有,造成毕业即失业,甚至贫困在代际传递,这严重有违高等教育的公平底线。高等教育公平底线的依据应最终体现在,是否能够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3]。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提升人生价值、实现一人高质量就业带动全家脱贫,摆脱代际贫困的有效方式[4]。
五、建议
通过对四年总成绩的分析和对问卷调查的结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强初、高中理科知识基础,实现高中和大学学习的有效衔接
大学的学习是在高中知识基础上的拔高和深入。高中的知识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大学课程接受的难易程度。此外,大学教育相对中学要宽松且更强调自学,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一直是教师监督下的强压教育,他们在步入大学校门时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会出现“老师讲的快,知识点太多跟不上”的无力感,加上缺乏自学能力,最终造成掉队。这说明,在高中阶段应加强理科的知识积累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高考招生中对于普通理科班学生要重点考虑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的成绩,对于理科成绩过低的学生可以考虑向理科要求较低的专业调剂,这对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和发挥能歌善舞,身体素质好的特长有直接的影响。
2.实现双语教学到全汉语教学的转变
在青海藏区普遍实行“双语教学”,这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利于学生较快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基础教育后期应该应逐步实现双语教学向全汉语教学过渡。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汉语是最主要的官方语言,重要文献资料,学术文章及通常的交流由汉语来承担。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好汉语对学生扩大就业范围,继续深造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青南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其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这在我们的调查表中也得到了印证。
3.加大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为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学习者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和榜样。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本人支教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中小学老师喜欢用本民族的语言教学,过分强调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究其根本,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的眼界不够开阔,思想保守,缺乏远见。造成学生对外面的世界缺乏好奇心,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语言基础薄弱,虽然经过预科的学习依然无法跟上普通理科班学习的节奏。教育精准扶贫,要把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点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必经之路,而在培训计划中培训必须具备文化性、教育性和体验性。保障少数民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使其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成为缩小社会差别、改善社会结构、緩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
4.开展挂职支教、顶岗支教活动
选派城市中小学校长到青南地区学校挂职,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青南地区支教,持续支持我校教育专业优秀本科生到青南地区“顶岗实习”支教。支教的关键意义在于信息的交流,通过和教师、学生的交流互动,学习彼此的长处,转变彼此的观念。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5.探索实行青南生专项培养计划
通过对青南地区家境贫寒且德才兼备的学生定向招录、专项培养和资助实现大学梦,为青南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培养中适当增加补考次数及重修次数。在奖助学金的评选中增加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班级活动等非学习因素的比重,确定一定定向名额,使其感受到温暖和重视。在物质帮扶的同时,加强难学生精神层面的塑造和帮扶,以及受助后的心理引导[5]。此外,在培养中如发现不能适应普通班的教学,应在大二第一学期就建议其转入我校民族师范学院,继续实行双语教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赵国春,梁勇.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58-6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尹建锋,许文婷.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高等教育公平底线的理论及策略[J].学习与实践,2017.1:112-117.
[4]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21.
[5]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教育教学论坛,201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