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推进策略

2017-07-04朱子夜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

朱子夜

[摘 要]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游戏伙伴,针对幼儿的发展现状、行为表现、兴趣倾向等调整教育行为,支持幼儿活动,才能体现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师对区域活动能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进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拓展和提升幼儿经验。幼儿主动参与学习,适应环境能力、同伴互动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幼儿;行为观察

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问题及原因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一种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操作材料、自主选择同伴,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关键经验,在活动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游戏伙伴,针对幼儿的发展现状、行为表现、兴趣倾向等调整教育行为,支持幼儿活动,才能体现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问题现象

1.幼儿活动存在问题:有的孩子频繁换区,有的孩子进区后仍然无所事事,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就要放弃,有的孩子会重复选择某个区域。

2.教师观察指导现状: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缺乏明确目的,一般巡视最多,伴随观察记录比较随意、盲目,观察和记录缺乏跟进分析,造成指导针对性不强。

(二)原因分析

1.观察的手段方法不够明确。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偏重全面活动常规的管理,如何从全面观察聚焦到个体观察,如何采取有重点的观察方式还未形成。

2.有效指导区域活动能力欠缺。幼儿区域活动属于个别化自主化学习,针对出现的状况,教师解读分析能力还未形成,针对幼儿出现的行为推进策略不明确。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推进策略

(一)掌握观察方式,解读孩子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是为了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只有仔细观察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做了什么,玩得如何,才能从幼儿的外部表现中分析其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挖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站在促进幼儿发展角度上去思考教育方式,使应对教育策略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

1.找准观察角度

教师要根据不同区域活动的特点,找准观察侧重点。在探索性区域(科学区)活动中,重点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专注度、能否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能否得出正确结论、能否进行记录、交流表达等。如:大班科学区“斜坡滚物”活动,教师观察幼儿如何用提供的木板和辅助材料进行斜坡的搭建,与同伴如何交流使用乒乓球、圆柱形积木、方形积木等在斜坡上滚落的过程。在表现区区域(表演区)活动中,重点观察幼儿能否使用材料装扮自己、能否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能否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2.明确观察内容

觀察是伴随整个区域活动过程,在组织区域活动中,要面对班级三十几名幼儿的自主活动,所要观察的范围很大,心中要明确每个阶段区域活动的重点内容,哪些区域是重点观察、哪些材料需要关注、哪些幼儿活动状态要了解等。常规性内容是要观察幼儿进区的人数,是否参加活动。而在幼儿参与某个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要观察幼儿有哪些已有的活动经验,如何与材料、同伴互动,哪些经验需要提升。

3.使用观察记录

记录是观察的进一步延续,观察过程伴随记录可以让教师的观察更细致、更有针对性,为正确地评价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而持续性的记录还能使教师在回顾、反思时分析幼儿的行为及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观察幼儿、反思教育行为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记录方法,如:利用时间取样记录观察表,教师在十分钟内分几个时间段,记录进入生活区幼儿“切水果”的行为,以此分析幼儿对生活活动的兴趣、坚持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的不同。

4.梳理观察信息

“观察记录的解释才是观察的核心。”在区域活动中观察不单单是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分析材料特点、幼儿原有的经验、要采取何种的教育策略引申到新经验等。针对观察到幼儿的这种行为,教师要分析幼儿行为原因,是材料的因素还是内容的安排,反思推进的策略,是顺应孩子的兴趣点还是要求孩子完成预设的内容。

(二)实施有效推进,满足孩子需求

观察能帮助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面对问题,科学分析梳理,准确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要以环境为中介,从尊重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在材料投放、行为指导等方面要有积极的推进策略,促进幼儿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不断获得经验。

1.科学调适环境

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环境的氛围直接影响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关注环境的本身价值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行为背后的意义,根据实际,不断为幼儿创设适宜自主学习的区域环境。每个班级除了依据主题及领域课程开设多样化的活动区域,还要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和各个阶段预设的目标、幼儿发展状况不同,灵活调整区域环境。如:大班在主题“我是中国人”之“民间艺术美”的开展过程中,美工区画脸谱的活动已经不引起他们的关注,教师与孩子们共同计划,延伸美工区的范围,调整区域活动布局,设置了展示区“京剧艺术美”,展示收集的各种各样京剧元素的脸谱、服装;视听区“京剧大荟萃”,让幼儿欣赏各种京剧名段;在操作区投放各种脸谱、亮片、珠子饰品等,让幼儿进行珠绣及京剧服装的缝制、加工;在装扮区创设了京剧大舞台,利用制作的各种京剧服装、头饰、配饰、脸谱自制道具,进行京剧的装扮并表演。教师还把活动空间延伸到走廊,整个教室区域环境墙饰、色彩营造了具有京剧艺术气息的氛围,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主动投入到新的区域中活动。

2.动态调整材料

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与材料互动发展的,教师要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通过材料的调整让区域活动更符合孩子的实际需要,引发他们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一是拓展性增加材料。如:在小班表现性区域“小兔乖乖”活动中,经过几次活动后,幼儿在场景布置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为丰富活动情节,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一些辅助的材料,提高幼儿布置场景的能力,让游戏内容变得丰富且有趣味性。二是递进式增加材料。如:大班开展科学区域探索活动——斜坡滚物,提供探索的材料每次有所不同,幼儿所观察到的现象也不同,始终对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第一次探究不同材料在同样的斜坡上运动时的现象,第二次探究圆柱体在不同坡度的斜坡上运动时的现象,第三次探究圆柱体在同一坡度、不同光滑的斜坡上运动时的现象。孩子们能够根据自己探索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分享和交流,并在“做”的过程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科学知识。三是层次性增加材料。教师将材料“细化”,分解出若干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支持幼儿的发展。如:数学区开展“按数取物”的活动,教师提供“按数字夹胶粒”的材料,通过投掷数字骰子,根据投出的数字夹相应数量的胶粒进行分类,且边夹边数,活动较为简单,又有连贯性,适于让孩子进行点数。根据不同孩子“最近发展区”, 又提供了“数字宝宝挂彩链”,要取出相应数量的回形针串在一起再挂上,还可根据挂钩颜色选择相同颜色的回形针串在一起,增加了颜色分类及串回形针的能力培养。两种材料操作目标都是相同的,但规则不同,需要原有经验积累也不同。

3.适時点拨支持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幼儿自主选择权,当孩子出现状况无法继续活动时,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要把握时机,采取适当方式介入,促使幼儿顺利开展活动。一是幼儿主动寻求帮助。二是幼儿出现矛盾冲突。三是幼儿能力差异。

在边学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在观念建立上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在区域活动中能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进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拓展和提升幼儿经验。幼儿主动参与学习,适应环境能力、同伴互动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还存在活动区域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如何对各个区域材料进行价值判断利用等问题。今后,将继续开展研究,提高教师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能力,在专业发展的同时让孩子们获得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 满令怡

猜你喜欢

区域活动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