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2017-07-04张芳琴
张芳琴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激发兴趣;积累素材;读写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123—01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家庭条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平时不注意语言的积累,导致了写作语言的匮乏,表达的欠缺,以致出现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和“有话说不出”的现象。笔者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探索、总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农村现状,试谈一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根据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笔者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把作文内容渗透在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在布置《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的作文时,笔者没有立即让学生动笔写,而是带领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活动——“贴鼻子”游戏。在活动中,学生看到同学蒙上眼睛小心翼翼向前摸索的滑稽样子,笑得前仰后合。在这异常欢快的气氛中,笔者启发学生:“你们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这有趣的活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鼓励下,认真地完成了《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的写作,大部分作文写得都很真实、生动,富有情趣。此外,对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教师在批阅时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在文中,哪怕只有一個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
学生之所以讨厌写作文,究其原因是学生心中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无话可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学生的“米”从何处来?对于农村学生,笔者认为“米”就在广阔的农村生活经历中。
1. 观察生活,积累作文材料。到草丛中去捉蟋蟀,到河里去摸鱼虾,这样的乐趣是城里孩子所体验不到的。这一件件小事汇集在一起便在无形中创建了一个素材库,这仅仅是第一步。学生有了观察习惯就会特别注意身边的事,无论事情大小,如妈妈添了白发,同学有了进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等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选择,从众多事件中选择印象较深的事例加以积累,学生可以借助写日记、记录片段等方式来积累素材。
2. 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生活。农村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时刻伴在他们左右。要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无穷魅力,如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享拂面清风;或领着学生去看弯曲的小河,看茂密的树林……美就在身边,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发现,开启他们的审美情感,为习作积累材料,丰富写作内容。
3. 读写结合、丰富语言。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写作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适当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要读书,还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学生摘抄的语句通常都是他们自己喜欢,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语句,这样的语句才会使他们得心应手,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训练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修改能使学生写的作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中能感受成功与乐趣。但在农村,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又不能很好地自行修改作文,因此修改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要重视作文的批改,而且批阅要及时、细致。根据小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修改学生作文要采取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相批改,共同体验。学生在写作中出现语句不通顺、词语搭配不当等现象,这无可厚非,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找出这些问题并学会正确修改。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同时还要求学生要主动与他人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在互相批改作文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教师,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注重积累、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等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素材与作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由怕作文发展到爱作文、会作文,写好作文。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