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画传(连 载)
2017-07-04张凤高
○ 张凤高
严凤英与查瑞和
严凤英接信后喜出望外。不久严凤英到上海,跟赵国珍联系相见。见面时两人都是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先是一愣,接着都急走几步,四手相握,激动得泪流满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还是姐姐掏出手帕为妹妹擦去眼泪。周围的同志们看到此情此景,也都上前祝贺。严凤英知道妹妹是评弹剧团的演员,提出要她唱一曲评弹。赵国珍先拂商弦后角羽,轻拨慢拢,徐徐唱道:“曲未出口已断肠,姐妹分离两茫茫……”直唱得满座重闻皆掩泣,最伤心的当然是严凤英姐妹了……分离27年的同胞姐妹终于团聚。严凤英把妹妹拉到房间坐下,姐妹俩的话语才像黄浦江水一样汹涌而出……(不久组织经调查确认赵国珍就是鸿鸾。)
姐妹相见后,极为兴奋,都视对方为最亲的人。姐姐对妹妹一家关怀备至,对妹妹在艺术上也不断地给予帮助和指点。严凤英在上海住院动手术,妹妹整日守候床边,精心护理。姐姐稍微好一点,就拉着妹妹到各病房去转,逢人便问她们俩长得像不像?一遍又一遍地说她们姐妹怎样分离、又怎样相见的故事,大家都向她们祝贺。姐妹俩简直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以后,严凤英每次到上海,赵国珍无论多忙,必定赶去看姐姐,严凤英也抽时间和妹妹一同上街、照相、散步……骨肉情深,难舍难分。
1968年,赵国珍随评弹剧团在蚌埠演出时,从大字报上得知亲爱的姐姐离开了人世,她惊呆了!她不相信充满生命活力的姐姐会永远消失……那年月,她不能来合肥奔丧,只能在自己的阁楼上姐姐的遗像前尽情地诉说自己的不尽哀思,流淌着不尽的泪水。
十年后严凤英昭雪,赵国珍带着女儿们到合肥,悼念亲爱的姐姐,她悲痛地向姐夫王冠亚说:“我们姐妹的缘份怎么这么浅?!老天不公啊!”1987年,五十多岁的赵国珍又带着女儿回到故乡安庆,在严凤英大儿子王小亚的陪同下到菱湖公园严凤英的仙女雕像前,献上鲜花,肃立仰望天空……
十二、黄梅盛开
解放后,严凤英和她所热爱的黄梅戏获得了新生。严凤英欢欣鼓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黄梅戏事业中,她不仅尊重、团结老艺人,还与他们共同探讨黄梅戏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又主动招徒弟培养新生力量。早在1951年她重返安庆舞台不久,就招了田玉莲、秦启霞两个徒弟;到省团后又先后招了张萍、江明安、许自友、王毓琴、孙宜娟、刘乃玲(四平黄梅戏剧团演员)、王凤枝(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演员)为徒。严凤英带徒弟摒弃了旧戏班师傅带徒弟的一切陈规陋习,视徒弟如亲人,有的长年同吃、同住、同演出;有的时时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对弟子们的生活、思想、学艺,甚至婚恋等各方面她都关怀备至,如同姐妹,感情极深,以致几十年后弟子们对她都无限感激、崇敬和怀念。关门弟子王凤枝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师傅家里上的第一课。我坐在沙发上,她拿糖果招待我,很快进入正题后师傅严肃地对我说:‘你现在既然是我的学生了,就要对你提出要求,要演好戏,就要做一个品艺兼优的好人,主角、配角都一样、都要演,红花还要绿叶扶持。作为艺人首先要注意到这点,我就曾在《春香传》里的一场演出中演过伴舞的群众演员。在江淮大戏院演出时,观众在台上找不到严凤英。就是演这个不起眼的普通少女,我同样认真负责把她演得逼真,又不抢别人的戏。即使有了成就也不应忘了组织的培养,同行的合作。’师傅的这番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终生难忘。我在自己大半辈子的艺术生涯中,都是按照她说的路子去走的。在那次学习的过程中,正赶上三年灾害,日子过得很苦,每天只能吃一点山芋面的黑窝窝头。师傅每个星期天都在家为我们做一点好吃的。虽然与师傅相处的时间不长,但能与她建立师生关系是我的运气,更是一种幸福!”
严凤英对弟子们在学艺上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她们“尊重同志、虚心学习、讲究戏德、刻苦练功、提高技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做一个好演员”。对她们的缺点、差错毫不留情地批评、指导;看到她们进步、成长,她感到欣慰、高兴。1961年10月她曾专文在《安徽日报》上评论、推介许自友,夸许自友认真钻研,找到了演戏的诀窍,在表演艺术上取得很大长进。许自友在黄梅戏演艺事业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大徒弟田玉莲十四岁跟她学艺近三年,进步很大,她要求田玉莲说:“你看我的戏是对的,但还要看别的老师的戏,演技高的要看,其他人的也要看,这样你的戏路子才会宽,才能有比较,提高才能快。”“你不光要演花旦,老旦、青衣、小生,各行当都应当学,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表演能力。”田玉莲在师傅给她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努力拼搏,五十多年都奋斗在黄梅戏事业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严凤英带王毓琴主要是用A、B角的方法(严饰A,王饰B),两人在一起分析、研究、排练同一个角色。严凤英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她,在演出实践中使王毓琴得到很大提高,并成为能挑大梁的主要演员之一。江明安、张萍15岁开始跟在严凤英左右一十五载。做人,她们崇拜老师的高尚艺德,当师傅受攻击、批判时,她们都能送上一点宽慰和温暖。学艺,耳提面授,潜移默化得到师傅的真传,很快小荷露尖,成为团里的骨干演员。关门弟子王凤枝拜师前已是安庆地区剧团的主要演员,严凤英亲自带她在身边,把自己扮演七仙女、冯素贞两个人物的舞台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她,并且帮助她解决了演员表演时如何做到:“不光演戏,要注意演人,不但要做到形似,还要神似”,“既有我,又忘我”,“注意形象美,但过分求美,则失真,而过分求真则不美”这几个深层次的难题,使王凤枝悟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奥妙,从此由临摹走向探索创新之路,终于成为严门传人中的佼佼者。严凤英以她高尚的艺德、精湛的技艺费尽心力,为国家培养了七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田玉莲、王毓琴、许自友、刘乃玲、张萍、江明安、王凤枝,她们都长期奋斗在黄梅戏舞台上,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凤英是个成名很早的艺术大家,去世时还是中青年,因此她亲自带的徒弟不多。她的弟子们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也带徒培养了一些严门第三代、第四代弟子,但为数也不多。她们都长期奋斗在黄梅戏事业上传承着严派艺术,其中影响较大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有:大弟子田玉莲的徒弟汪琪(她17岁进西藏唱黄梅戏,后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副院长、院长)、戴莉莉(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主要旦角演员)、张谷芳(安庆著名黄梅戏演员);关门弟子王凤枝的徒弟李萍(安庆著名黄梅戏演员)等。严凤英作为黄梅戏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承担着黄梅戏队伍建设的重任,她和合作伙伴们在艺术实践中通过传帮带、系统教育等方式,对本团及各地黄梅戏剧团的演员,和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黄梅戏学校学生等,进行培训、辅导,培养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人才。他们长期活跃在黄梅戏舞台上,传承和发展了严派艺术,涌现出众多新秀和明星,例如八十年代黄梅戏的“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袁枚等。黄梅戏的大普及和严派艺术传承的最大推动力是严凤英不朽的作品。海内外亿万观众看了严凤英主演的电影、舞台剧,听了她的唱段,他们从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开始喜欢上黄梅戏,进而学唱,热爱黄梅戏。汪琪就说:“我就是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而喜欢上黄梅戏的。那时候一门心思就要唱黄梅戏,后来走上了黄梅戏艺术道路,干了一辈子。”
黄梅戏受到安徽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关爱。黄梅戏和严凤英给安徽人民增了光,提高了安徽的影响力。许多市、县先后成立了国营黄梅戏剧团;黄梅戏艺人队伍迅速扩大;黄梅戏演出质量空前提高。六十年代初期,在经济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剧团出国演出给“七仙女”严凤英做一套古装戏装,省委书记曾希圣下狠心,专批几两黄金到苏州给严凤英特制凤冠霞帔。遗憾的是古装戏服做好,政治气候变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严凤英再也不能登台了。
安徽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不仅在安徽,当年在周恩来总理南花北移的提议下,首先吉林省为解决东北地区剧种少的状况,派专人到安徽学习黄梅戏,成立了四平黄梅戏剧团,这对于看惯二人转的东北人来说,着实新鲜。随后湖北、江西、江苏,甚至西藏都成立了黄梅戏剧团。外地也不断有单位派人来安徽学习黄梅戏。这股热潮还波及到了香港和台湾,一时间黄梅之花遍地开。
1960年2月,应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安徽省决定,以省黄梅戏剧团为主组成了一支45人的西藏黄梅戏剧团。当时严凤英申请参加,省领导没批准,但自小随严凤英学艺并已具有一定艺术表演才能的韩云和八岁进戏班唱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首演者,人称“小老艺人”的陈月环被批准参加了。剧团虽年轻,但实力很强,他们带着安徽人民的深情厚谊奔赴西藏,组成西藏黄梅戏剧团。三年多时间里,从喜马拉雅山之麓到雅鲁藏布江畔,从纳木湖岸到横断山脉,到处都留下了黄梅戏文艺战士们的足迹。他们把黄梅戏送到了一个个边防哨所、部队营房、牧民帐篷、寺庙和公路道旁。每次演出都受到藏族同胞和战士们的热烈欢迎,藏民们都啧啧称赞:“牙古西扎都!”(很好)、高喊“羊角几冬啾!”(再来一个);汉族战士们看了《天仙配》后,有的兴奋地高呼“七仙女万岁!”西藏黄梅戏剧团让黄梅之花盛开在世界屋脊之上。
香港和台湾黄梅戏热急剧升温,他们通过电影、唱片学唱黄梅戏,已经出现了唱黄梅戏的“严派”和“真正严派”了。1962年香港拍摄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引起空前的轰动。同年8月,十岁的邓丽君参加台湾“中华电台”唱歌比赛,以一曲黄梅戏《访英台》获得比赛冠军,从此开始了唱歌生涯,黄梅戏也一直是邓丽君早期的招牌歌,后来她成了国际著名歌唱家。此后香港影视界借用黄梅戏的曲子又拍了多部黄梅戏电影,黄梅戏受到海外千家万户华人的喜爱。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拍出几十年后的2005年,香港《文汇报》还载文回忆:“黄梅戏《天仙配》的放映,先在香港后在台湾影坛掀起近20年的黄梅戏的热潮。”“连演一个月,天天满座。不少观众连看多次。”“一到歌唱的时候,音乐过门一完,银幕下的很多观众也跟着银幕上的严凤英、王少舫一齐哼哼。很多人已看了七八遍也熟到可以唱了。”当年不仅一般港台观众,就连蒋介石也颇喜欢黄梅戏。有评论认为:“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曲,长于抒情,如泣如诉;来去反复,结合表演,易于引领观众入戏。《天仙配》的成功,同两位主要演员深厚演唱功底关系极大。”据报道,英国女王过生日时听过黄梅戏,国际航班乃至美国宇宙飞船上都播放过《天仙配》的黄梅戏唱段。
黄梅戏在解放前一百多年里,基本上是在安庆周围地区苦苦挣扎,发展缓慢。新中国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给了它蓬勃发展的生机。从苦难中走出的青年严凤英,靠她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奋斗在伙伴们的合作下只用十多年时间,就把名不见经传的黄梅戏唱成了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唱响海内外,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奇迹,严凤英是当之无愧的黄梅戏一代宗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