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17-07-03刘芳刘冕轩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刘芳?刘冕轩

摘要: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带来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在最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中,互联网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标志。互联网已经渗入社会生活各领域,传统生产、生活、社会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给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注入了强劲的血液,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互联网+”模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这种席卷天下的“互联网+”浪潮,对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模式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聯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互联网+”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有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念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职能。“互联网+”利用自身优势与特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突出新亮点,使高校在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最大化,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其次,“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作为新的发展平台,既具有目前广泛使用的及时通信手段,又拥有许多新的互联网技术及工作思维和模式。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将跨行业的工作方法和模式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打破了教育行业的局限性,使之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最后,“互联网+”有利于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转变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学生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同时,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互联网+”,引入师生互动机制,转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而是师生间就理论热点、自身问题、学习生活事件等进行的平等交流和讨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一)辅导员的任选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完成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是这一工作的主力军。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工明确,每位辅导员教师都有对应负责的任务或年级,做到每位学生都适应教师、教师要适应每位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位辅导员的年龄、专业、特长等信息公布在网上,或利用二维码技术在系部学工办及网站上公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所遇到事件的种类选择符合的自身的教师,以此为自己解疑答惑。这能避免学生想要找教师倾诉却不知道找哪位教师的尴尬,既尊重了学生的隐私,也节省了辅导员教师的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平台

一些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统一规范的网络平台,依靠各个高校的学工部门网站发布各种信息和资讯,缺乏针对性。高校要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针对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板块发布专项信息,区分明显,专栏专用,以此使学生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平台可以设置留言板,学生将理论问题、疑惑留言给平台管理员,由专业辅导员给予解答。平台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区,教师针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平台可以建立学工领导网上接待日(周)机制,便于学生网上反映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者可以在此反映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P2P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入“互联网+商贸”的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评价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P2P模式。整个模式以“提出需求→需求响应→解决问题→效果评估”为内核,学生可以在学工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个人需求(理论学习、问题解决等),由管理员对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行响应并发布给各个辅导员、班主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接受响应,并对学生提出的需求给予解决。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感到不满意,可以继续提出需求,由其他教师负责解决,直至学生提出的需求在学生和校方都认可的状态下得到解决。学生根据教师解决问题的满意程度给予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最终折算成相应分数列入辅导员、班主任年底考核加分项中。

(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包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广,如心理、就业、人格培养、学业指导、贫困生资助等。主要工作应由系部辅导员、班主任完成,这有利于保护学生隐私、工作信息的上传下达以及操作的可控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班主任往往会承担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把这部分工作外包给其他单位,既可以外包给学校其他部门,也可以外包给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经学院评估认为可以外包的工作项目通过互联网发布外包信息,经招、投标进行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审。这些工作项目外包给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人员完成,能减轻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结论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走向“互联网+”模式。这是迎接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所带来挑战的必然之路。必须积极探索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2015-07-04日.

[2]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