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闻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研究
2017-07-03杜亚璇
杜亚璇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渐凸显。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新闻媒体有着披露就业信息、解读就业政策、引导就业观念等作用,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此,应深入分析新闻媒体在大学生就业报道上的种种误区,以更好地利用新闻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本文在对新闻媒体在大学生就业中重要意义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当前新闻媒体在大学生就业报道上的误区进行剖析,对以新闻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策略进行求索,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就业。
关键词:新闻媒体;大学生就业;学校;就业政策;就业渠道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据有关部门统计, 2014年高校毕业生为727万,初次就业率在70%左右。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新闻媒体能够提供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就业观念,这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促进人才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应通过新闻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新闻媒体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更是关系改革发展大局的政治问题。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长期扮演者监测社会环境、监督公共权力、宣传主流文化的社会角色。因而,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新聞媒体理应担当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
(一)有助于披露就业信息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与就业信息不畅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就业而奔走于各个城市,不仅增加了就业成本,也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无法找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效率,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为此,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将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起来,比如,可以通过报纸、电视、新闻网站等新闻媒体发布求职信息、人才招聘信息等,实现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也可以通过组织人才供需洽谈会、大学生招聘会等将企业与大学生联系起来,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1]。
(二)有助于解读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能够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实现人才供应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政府每年都会根据产业发展、就业环境等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比如,2014年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就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税务总局出台了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的财政扶持政策,等等,这些就业政策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大学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在就业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为此,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党和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政策的出台背景、适用范围、具体措施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导向等,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三)有助于引导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还是一个思想认识和社会传统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传统,大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有着根深蒂固的“铁饭碗”情结,许多大学生都想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找一份轻松稳定的职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劳动者,这就需要学生和家长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我创业的就业观念。但是,许多大学生并未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为此,可以利用新闻媒体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看清就业形势,保持合适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2]。
二、当前新闻媒体在大学生就业报道上的误区
(一)报道缺乏全面性与客观性
在商业利益驱使下,许多新闻媒体以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为追求目标,片面强调新闻报道的趣味性,选择一些新奇的、吸引眼球的新闻信息作为报道内容,忽视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应。在大学生就业报道中,有些媒体以猎奇心理报道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负面信息,或者片面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热衷于报道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掏粪、大学生修鞋等新鲜事,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就业恐慌”心理。例如,《重庆日报》以《大学生掏粪工济南上岗 经严格考核脱颖而出》为标题,报道了济南市招聘5名大学生掏粪工,并正式签定聘用合同的事件。这些新闻报道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不利于大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此外,有些新闻媒体片面强调新闻报道的故事性、情节性和趣味性,以新奇的新闻标题吸引受众眼球,忽视了新闻内容的社会影响。比如,《女孩险遭面试者强暴 裸身裹毛毯欲跳楼》、《女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只穿内裤跳楼身亡》等,这些新闻报道对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也降低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二)忽视大学生就业的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是宣传主流价值观、引导公众思想观念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新闻媒体理应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舆论引导为主”的原则,不能报忧不报喜或报喜不报忧,而应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但是,许多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上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政策分析和舆论引导。比如,大河网的一则关于大学生就业新闻报道,“2009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51万……有人甚至把期望降至700元”。这种报道不仅会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负担,还会导致“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广泛传播。再如,在报道大学生就业时,有些新闻媒体有意对“招聘会”进行社会新闻化处理,突出招聘会的火爆场面,用一组组数据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是客观、理性地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三、以新闻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策略
(一)以就业信息疏通就业渠道
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新闻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担当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就业当好“参谋长”和“通讯员”。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聆听企业的需求、政府的难处、学生的诉求,设身处地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着想,积极为大学生、学校、政府等建言献策;应利用自身资源为招聘单位与大学生牵线搭桥,及时发布各种招聘或求职信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提供信息服务。[3]比如,中国青年报、大河报等新闻媒体都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牵线搭桥,客观准确地传播了许多就业信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此外,新闻媒体应及时解读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就业政策,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有准确把握,比如,辽宁省曾出台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一次扣减当年实际应缴营业税……”,但是许多大学生对政策内容不甚了解。这时地方新闻媒体就应解读政策内容、政策背景等,使大学生对该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以典型事例宣传就业导向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新闻媒体应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坚持正确的就业舆论导向,理性解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崭新的就业观报道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新闻,鼓励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新闻媒体应有组织、有计划策划地报道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事例,用典型的、前瞻性的大学生就业事例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恐慌情绪,帮助大学生消除各种依赖心理,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在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宣传报道时,应将典型性与普遍性、就业与创业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多元化的就业理念;应将个别与普遍、局部与全局结合起来,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将个案当成普遍的成功经验。此外,应建立从省市到县区、从主流到非主流的新闻宣传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扎根农村,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4]。
(三)以网络平台推进大学就业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博客、微博、BBS等新媒体迅速崛起,深刻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经历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洗礼的90后大学生喜欢自由表达观点,并成为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媒体的主力军。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有87.5%的大学生喜欢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有88%的大学生选择手机、电脑为主要接受信息方式,有91%的大学生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获取就业信息。可见,互联网在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接受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明确指出,应采取措施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就业网站的信息发布质量,尽快将网站招聘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阵地。因而,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新闻媒体要善于运用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解读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比如,新闻媒体可以利用本单位的官方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也可以与高校或企业联合建立招聘信息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服务信息[5]。
随着高校扩招、体制改革、经济转型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广贵:《基于微博平台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探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许文杰、金天星、郑曼:《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河北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沈敏:《试论新媒体时代扩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年第19期.
[4]孟超、王刚、杜宁、聂鸿彤:《新媒体时代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策略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
[5]董业凤:《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闻战线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