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中的乡村道德困境与重构路径

2017-07-03刘丹丹

青年时代 2017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重构

刘丹丹

摘 要:社会转型中的乡村道德伦理遭遇了许多的困境:道德制度约束力减弱、法制意识淡薄、互帮互助意识淡漠、诚信意识衰退。社会转型中乡村道德困境的成因有:市场化逻辑的负面影响;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基层党政领导重视不够。社会转型中的乡村道德重构路径: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物质基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完善保障机制。

关键词:社会变迁;道德困境;重构

一、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乡村道德困境

1.道德制度约束力减弱

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威是呈现等级差异的,农业技术和经验越多、财富越多的人尤其是长者,就越具有权威,所以中国具有独特的固守传统以及顺从、孝敬等价值理念。这些不应该全部归因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父权、夫权意识。实际上, 权威的等级性是与农业社会科技水平以及知识的传递方式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的权威,尤其是家庭权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对于权威不再是无条件遵从,对维系乡村社会的道德规范也不再言听计从。农村青年的知识传递是多方位而且比前辈要丰富许多,以往依靠技术和经验积累而造就的权威色彩已经逐渐褪去。在乡村社会盛行的隐性道德规范约束力日趋越减弱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2.法制意识淡薄

城市文明对农民的诱惑是多方位的,城市文明对农民的吸引呈现纷繁复杂之势,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又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在缺乏资源和有效的社会支持的情况下,一些法制、道德观念薄弱的农村青年出现失范行为,农村青年犯罪率的飙升,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相对低下、法律与道德观念的薄弱,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们对生活方式缺乏正确的理解,来自网络、电视等媒介铺天盖地的成功学、消费文化的泛滥助长了农村青年生存理念的惘然,这是需要社会关注的重要方面。

3.互帮互助意识淡漠

与父辈农民相比,农村青年与家族族人、邻里之间的亲情意识和互惠互助意识有日趋衰减的迹象,尽管这种衰减是缓慢进行的。通过调研发现,与父辈农民相比,农村青年在这些事项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体心理认同和身份认同都呈现衰减趋势。在笔者看来,这种衰减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来自青年风险意识的缺乏。另一种原因来自青年社会支持网络的扩展以及信息、知识获取渠道的增多。青年农民除了原有的族人和家庭的支持之外,还存在诸多的同学、打工的同事甚至网友等社会关系网络,彼此之间年龄相仿,更容易产生惺惺相惜、互相帮助的欲望。当然,尽管青年农民社会支持网络越来越宽广,但是遇到真正的大事,他们首先还是会向家庭和族人求助。所以,尽管青年农民在家族、邻里互惠互助问题上呈现衰减趋势,但是这种趋势表现的十分缓慢。

4.诚信意识衰退

关于农民诚信意识的研究,国内的文献重点集中在研究市场经济对农民诚信意识的冲击。这种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一种视角—从外部环境与农民诚信之间的相关关系角度进行分析的维度,但笔者调研发现在诚信方面乡村居民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大。笔者调研的村庄,有部分村民靠贩卖土鸡为职业,他们在贩卖过程中,不但收购和卖出的鸡不是正宗农家养的土鸡,还会往鸡肚子里面灌一些东西,这些鸡贩子靠这种坑蒙拐骗发家。这些行为对农村青年的冲击很大,他们对父母的忠厚老实开始存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青年,是这些现象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所以他们内心的挣扎非常明显,在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下,农村青年诚信意识的衰退也是可预见的。

二、社会结构变迁中乡村道德困境的成因探析

1.市场化逻辑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追逐求利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们生产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同时,市场经济又既有功利性,市场经济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也会影响农民的思想,农民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同样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来实现自己收入的最大化。市场经济自发性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使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之中,使农民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自发的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这就使农民迷失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大潮之中,理想和信念缺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造成了市场经济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人们在思想上会演变为各行其是,甚至是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日渐淡化,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2.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

农民道德建设既受到经济落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文化落后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农村中的教育事业严重的滞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中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于发达地区或城镇来说,还是相对落后,而一个地区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受到当地教育质量的制约和影响。先进的办学条件与教育理念不仅可以培养高技能的知识分子,而且可以培育出有着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才,这是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必不可少的條件。但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许多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教育资金严重匮乏,师资力量也相当的薄弱;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速度发展缓慢,相当多地方的农村在这一方面甚至还是空白。

3.基层党政领导重视不够

基层党政组织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在农民的道德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领导干部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上存在不足,同时在资金的投入上也存在着不足,这就使得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处于落后状态,从而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乡村道德重构路径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乡村伦理受到全面冲击和瓦解,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万俊人先生在《伦理学新论》一书中提出“步履沉重二辉煌灿烂,荣成千古而亟待超越,几经沧桑却依然期望重建。

1.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物质基础

解决农民的道德问题,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做物质支撑,为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他们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读书学习,了解国家时事,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心村里的公共事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新自己的道德观念;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多方面丰富、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同过去旧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告别,与发展着的新时代融为一体,使自己成为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加强就业服务,改善就业市场环境,消除市场歧视,保护社会权益,特别是逐步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财富甚至有成为唯一价值尺度的趋势,功利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范式;另一方面,农民仍然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大多淳朴厚道,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響,他们对财富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反应比城市市民更为强烈。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已经明确,这既是对农民幸福内涵的阐述,也是农民功利需求的规约,正视农民的幸福,就是正视农民的功利,同时,必须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首先,政府要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第一线,创作出新时期农村题材的精品力作,为农民提供丰实而鲜美的精神食粮。其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配合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第三,充分发掘民间文化。农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欣赏者、享有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创建者,如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民俗展览会等,既使群众健身娱乐,又为群众带来欢乐和享受,使文化走进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里,融入农民的生命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第四,加大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力度。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农村有线电视、有线广播转播正常,让老百姓能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为重建乡村社会道德观念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完善保障机制

村级组织担负着村内村民组织和管理任务,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施教主体和有力保证,它不但带领村民物质奔小康,还带领村民文化奔小康,精神奔小康。村级组织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发挥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村两委要把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到农村基层工作应有的位置,创建新时期农村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由村两委牵头制订村规民约或“村民道德公约”等各种村民自治的公约、章程,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并以此作为评判乡邻道德价值标准,引导村民摒弃封建文化的糟粕和恶俗,树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良性观念。要奖勤罚懒,奖善惩恶,形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促进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廉洁自律,坚持民主协商、村务公开。在调解村民纠纷时,要坚持真理,公平、公正、及时主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义务当好“司法员”、“调解员”,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

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新文化、新文明的社会实践运动,农村伦理道德的现代化与中华伦理文化的现代化是在一个开放的世界环境下进行的,其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过程。它们只有不断批判吸收世界上一切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才能实现,同时,作为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又必须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只有这样,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伦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同样,农村伦理道德的现代化作为中华伦理文化现代化的一部分,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中华伦理文化现代化的共性,前者的发展必然会丰富后者的内容,后者的发展则为前者的发展规定了发展方向。总之,随着世界现代化的加速,中国农村伦理道德的现代化与中华伦理文化的现代化必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