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探究
2017-07-01王小江
王小江
摘 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模型,指的是将现实原型进行抽象或者简化后,运用形式化的语言和数字符号对数学结构进行表述,从而对事物客观存在的空间形式与数字数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近似的反映。建立小学数学的模型思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有更加切实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1-00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039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的特點,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加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自新课改后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始转变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一种,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为此,小学教师也应当重视在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很多教师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致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流于表面。在此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学习氛围,加快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其次,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而数学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要求较高。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最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过于枯燥。通过利用“模型思想”,教师可以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二、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才能保证学生长时间的关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也应当如此,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数学模型的学习活动中去。而创设教学情境正能满足这一要求,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具体应根据教材内容来定。比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首先,男生请闭眼,女生看课件上展示的数学书封面,说一说数学书的封面占了几个格子。其次,女生请闭眼,男生看课件上展示的数学书封面,说一说数学书的封面占了几个格子。最后,将上面观察到的两幅图放在一起观察比较,两本数学书封面是一样大的,男生和女生数出的格子数不同是因为格子的大小不同。教师将抽象的面积知识模型化为格子,通过游戏情境既能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能在游戏中发挥出学生的主观性,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趣味的格子模型和探究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学。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优势,激发学生建模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模型意识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并通过猜想、验证完成建模。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并不能满足学生这一学习需求。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在教学中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空间,从而能够猜想、验证,最终提高模型认识。
例如在“圆柱体积”一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求解圆柱体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探究。具体方法是,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出一个圆柱,注满水,并提问学生:如何测量水的体积呢?能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测量水的体积吗?接下来,为了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长方体的体积对求解过程加以引导。这时教师将水注入到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并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在课件中展示出体积求解。学生便能够得出猜想:通过求解圆柱体积来求解水的体积。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也有的学生会想到如果是圆柱体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总之,无论是何种猜想,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尝试进行验证。这样就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懂得数学模型,才能灵活应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建模氛围
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时也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模型应用能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建模氛围,最终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对“模型思想”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知识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思考题:平行的两条线会不会相交?理由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能有效改变传统数学枯燥、单一的学习气氛,也能为后续的数学建模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思考、分析问题,而后提出猜想,最后再通过画图、论证、举例、证明等多种方法证明“平行线不相交”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显然,这样生动有趣、新颖灵活的数学教学课堂能够让学生真正乐于建模。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既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加深学生对“模型思想”的认识,并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 汤玉凤.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探讨[J].好家长,2015(3):94.
[2] 冯昊.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9):224.
[ 责任编辑 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