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工学交替”模式下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研究
2017-07-01周玉莲��
周玉莲��
“工学交替”是中职教育的经典模式。“工”是指在校学生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勤工俭学,获取一定的或相应的生产、服务、管理、科研的技术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社会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学”是指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习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工学交替”则是指一部分时间用于课堂学习,另一部分时间用于企业顶岗工作。目前,我校采用“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已有六年多的时间,电子商务专业“工学交替” 的合作企业主要是深圳中通有限公司和深圳天虹商场有限公司。每个班的高一新生分为A班和B班,统一在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工作后,A班进入中通公司实习,B班在校学习,期中时A班回校学习,B班进入中通公司实习。高二时,A班先到天虹商场实习,B班在校学习,期中时再进行轮替。
一、中职“工学交替”的衔接问题
“工学交替”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了团队意识。毫无疑问,“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中的最佳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工学交替”模式牵涉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如一个又一个“瓶颈”,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最终的效果。比如,在“工学交替”的衔接过程即从“工”到“学”或从“学”到“工”的过程中就容易存在一定的盲区。
(一)从“工”到“学”的问题
所谓从“工”到“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实习对课堂学习产生的影响。学生从企业结束实习返回校园后,很难马上进入学习状态,而要改变这种状态一般需要一到两周的适应期,给正常教学带来非常不利的因素。二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遇到的理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无论是高一初到中通公司实习,还是高二时进入天虹商场实习,甚至在中通和天虹已经实训过一个学期后,学生都会遇到实习过程中运用到的实践知识从理论上无法解释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
(二)从“学”到“工”的问题
所谓从“学”到“工”的问题指的是从学校学习转为企业实习时适应过程中的问题。一般在开始实习之前,实习企业会派遣实习老师为学生讲解实习注意事项及基本实习内容。由于时间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往往主要讲述要点,对操作类的内容一带而过。但对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却是他们最需要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到达实习岗位后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熟悉和磨合,实习有效时间大大缩水。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最佳方式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构建了更开放和灵活的学习环境。常见的移动学习指的是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网络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很好地解决“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在每个交替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和衔接问题。
(一)移动学习的突出特点
1.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的学习需求。这就解决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理论学习或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操作的需求,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知学习或者旧知复习。
2.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去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拼图一样。这一特点对于实习期间无法抽出大段时间学习的学生尤为重要。
3.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在线交流,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实习前,由教师制作可在移动终端观看的实习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尽早熟悉实习流程及基本要领,让学生尽早进入实习状态。在学生实习期间,教师根据实习进度制作相应的理论学习材料,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打下良好基础。在学生结束实训前,教师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在校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提早进入学校学習状态,缩短了由“工”到“学”转换的适应时间。
(二)移动学习的主要载体
微课是移动学习的主要载体。微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不少教育工作者对于微课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微课应在十分钟之内,主要采用视频音频结合的方式,针对明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小问题。一节微课的时间不长,耗费流量不多,可以保证学习时的流畅度,也符合中职学生注意力和认知规律。
中职学生在从“学” 到“工”过程中需要对实习单位不同工作场景(例如天虹商场的收银、配货、盘存)有直观的认识。这时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视频配音的微课,拍摄真实的场景,每节课只讲一个场景。学生在有空时可以反复观看以加深认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疑惑,也可以通过查询方式找到教师事先制作好的微课观看。对于有问题的地方或是没有明白的地方可以放慢速度或反复观看,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机会领会。这时的微课学习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平台
(一)微课选题及制作方式设计
1.微课选题
中职学校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与普通高中相比,更偏向操作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师在微课选题时,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内容上一定要短小精悍,一节微课只针对一个点展开。以笔者所承担的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在Excel排序与筛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在天虹商场实习时遇到的货架管理、商品摆放等实际问题进行讲解,既让学生打下了理论学习的基础,又解决了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endprint
2.微课制作方式
微课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录屏,一种是录像。笔者所在学校主要采用录屏的方式进行微课制作。这种方式易于操作,只需要电脑、耳麦、录屏软件及PPT课件。教师在电脑上同时打开PPT及视频录像软件,戴好耳麦,跟随PPT的展开,一边演示一边讲解,PPT播放完毕讲解随之完成,最后再通过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渲染处理,可以添加文字及标注等。目前比较通用的录屏软件是Camatasia Studio。相对录屏,录像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录像机进行拍摄,并进行后期剪辑。
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单一知识点讲解多采用录屏方式,对于情景再现类课程,用录屏的方式也比较好。录像方式相对比较适合对整节课“教”与“学”的动态反映,比如优质课或示范课的录制。
(二)移动互联网微课平台设计
目前,主要的移动互联网微课平台实现有三种模式。
最直观的一种是对现有的微课网站进行改造,用HTML5等语言进行转码重构,使网页能够通过浏览器在移动设备上正常显示,微课内容能够在移动终端正常观看。教师可以将微课内容发布到这些支持手机浏览的微课网站上,让学生登录此网站进行学习,也可以将本校现有微课网站进行HTML5转换,使之适应移动学习的需要。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微课平台建设。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将微课上传到平台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出去,同时对于公众号菜单进行适当改造,增加搜索、互动反馈、作业上传等功能。利用微信等方式进行微课内容发布及学习是目前比较主流的移动学习方式。由于微信普及率较高,兼容性较好,这种方式受到广泛欢迎。
第三种方式是采用制作APP方式。移动终端下载APP后,能够通过与服务器交互,获得服务器上的微课内容,并能在移动终端播放。采用制作APP方式进行微课制作及发布的一般为专业教育类互联网公司。使用这些APP可以将平板电脑或者手机触屏变成一个小型电子白板,教师录制时可以通过在移动终端上面用手指或者触笔书写,可以随时拍照导入照片、图片,APP会将屏幕图像变化和教师的声音录制成微课视频文件。录制完成后的视频文件为适合手机和平板电脑观看的高清视频格式。这种情况也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在APP注册后方可登录进行学习。
四、对移动学习的总结与展望
移动微课程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满足中职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应用移动微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工学交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笔者所在的电子商务教研组教师普遍反映,通过微课程,教师掌握了一门利器,有的放矢组织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同時减轻了重复教学的负担。学生也反映,在实习和在校时还能针对性地学习,在工作之余或者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手机浏览微课,答疑解惑。通过在线平台,还可以进行讨论和作品展示,教师和学生们实现了零距离互动,且学习轨迹可回溯,非常便捷人性化。
移动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1)微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那么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能否让学生也参与进来,也许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2)微课程资源目前散布在各个学校及网站,能否整合利用起来,互相借鉴,且可以减少重复开发的工作量。这些都有待于后续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综上所述,通过笔者所在项目组参与微课教研课题及笔者所在学校探索采用微课进行中职教学的相关改革经验,我们探究了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利用微课开展移动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用性。对于移动环境下的微课平台设计、微课选题及制作等要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由此得出结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学习为中职“工学交替”的衔接问题提供了一条良好的解决途径,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朱守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