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空气》中德育渗透的案例分析
2017-07-01田茵
田茵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推进,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教学本来就应该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来进行的,本应该既要实现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又要渗透德育。所谓德育,并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学会帮助他人、热爱祖国,它还包括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渗透。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渗透;《空气》教学
一、在《空气》教学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现在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存在畏难心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会去求助别人,让别人帮忙解决或者是直接放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来告诉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呢?我们可以拿《空气》教学中英国物理学家雷利获取氩气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他发现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从氮的化合物中通过反应分离的氮气在密度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但是经过了多次实验依旧没能找到原因,但是他没有放弃,反复实验最终成功找出了区别的源头并成功分离出了氩气。教师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像雷利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反反复复都不能成功解决?”学生肯定会对教师的这句话产生共鸣,教师再去引导学生:“大家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是直接放弃还是坚持下去?我想雷利已经给了你们答案,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就像化学知识的学习,你可能短期内不理解,但是你反复地学习、探究,那么很有可能你就能把结果探究出来。”教师利用《空气》教学中名人的案例来告诉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
二、在《空气》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
在《空气》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们会教授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因素,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被污染了的话,那么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由于空气、水等被污染而导致的疾病的案例,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碰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组织或报告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因此,在《空气》这节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做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在《空气》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协作精神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和德育的体现,因为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了什么都依赖老师,只要有问题就等待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学的过程只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寄生虫”,因此,在进行《空气》教学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以及動手能力。举例而言,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直接操作或者是让学生观看实验的视频来进行,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也由教师讲解,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直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难度并不大,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每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把这个实验做一遍,记录实验过程、结论,如果实验失败了也要积极分析失败的原因。这种教学的方式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告诉了学生要团结一致、互相帮助。
四、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德育
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渗透德育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学生的成绩、反馈问题的结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话,评价也就没有了开展的必要性。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我们拿《空气》的教学来进行举例,教师在教学之前询问学生空气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成分、性质,这时候可能有的学生回答了但是答案并不正确,那么教师可以这样来进行评价:“虽然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并不是特别全面,但是老师很欣赏你乐于思考的精神,只要大家愿意去思考、去努力,就值得赞扬。”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努力,这才应该是新形势下化学的评价形式,也更符合德育的要求。
总之,德育很重要,它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无论是什么科目的教学,我们都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德育,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变成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今天我们就初三化学教材《空气》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化学教师有所帮助,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姜涛.德育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教育,2015.
[2]赵立桥.论德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8).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