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课生活化激趣的策略研究

2017-07-01文良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品德课生活化兴趣

文良华

摘要:本文从资源利用、目标设定、情境创设、课堂活动、课后实践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促进品德课生活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品德课;生活化;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39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活动的开展以及课后实践的实施等多方面努力,促进品德课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资源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育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性质。课本上张张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也反映着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课本提供的资源只是个范例,毕竟是大众化的,也是有限的。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地域风俗不同,接触到的信息也不同。那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就该以教材为基点,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区域、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就地取材。选取他们生活中的生动事例,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把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成果等吸纳到课程内容中来,让他们体会品德课中讲的就是在自己生活周边发生的事,是他们经历过的事,这样他们学习时才会兴趣倍增。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的生命》一课时,让学生把自己婴儿时穿戴过的小衣服和鞋帽收集到课堂上来展示交流。当孩子们在展示一件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衣物时,都乐得不得了,开始想象当时自己是多么的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穿的衣服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历程,生活性极强。

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来自于学生本身的资源外,还有教师资源、家长资源,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如教学《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课前笔者让学生细心观察,现在爸爸妈妈或周边的人們主要用什么来运送东西;问问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人们主要用什么运送东西,并比较前后运送用具有什么不同。课堂上,学生纷纷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与其他同学分享。有的学生在家还尝试用扁担挑东西,或用板车拉重物,体验到以前的这些简易运输工具用起来既费力又费时,现在用货车一次不但能运很多很重的东西,而且省时省力。然后,笔者结合图片介绍现在用火车、飞机、轮船来运送货物更快更方便,引导学生体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运输工具的不断进步,给人们带来方便。这样,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结合课本拓展资源的教学,感觉效果较好。

所以,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地方性课程资源,并补充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目标设定要生活化

“只有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情感、方法目标真正成为儿童内在的需要,儿童才会好学、乐学、主动学、和同伴一起学,才会积极思考、主动践行并体验到乐趣”,这样的品德课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比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笔者为学生设定的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交流学习,理解诚信的含义就是说真话,做实事,借东西要归还,说话算话等,能和同学、朋友诚信相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角色表演和小组合作活动,体验如何获得他人的信任。

3.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交流,体会人与人之间讲诚信的重要性,愿意并努力做诚信的孩子。

说真话,不说谎;借别人东西要归还,做说话算数的好孩子,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接受的教育。爸爸妈妈说,教师说,他们容易理解,也觉得理所当然。但不是时时事事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师长的提醒与教导,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领悟和努力。这种通过“跳一跳”“垫垫脚”就能轻松实现的目标,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角色表演和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切身体会要想获得别人的信任,首先自己必须讲诚信的道理,所以要努力做一个诚信的孩子。这样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真实、实际,而且也符合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发展需要。

“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是每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所体会的,但并不能完全理解“必须有所放弃”,那么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和花零花钱的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但钱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有限的钱有计划地用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上,能省则省,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这样的目标既实际,又不难达成,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情境创设要生活化

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很快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校、村庄、家庭中的事,都是发生在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我们应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搜取大量反映学生和社会真实生活的新鲜事例,拍成照片或编成故事,让他们感觉自己每天做的事来到了书上,来到了课堂上,有真实感、亲切感,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欺骗,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如上《规则在哪里》时,一位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小明上课时总喜欢下位拿别人的东西,教师和同学们都没办法安心上课。下课后,小明又在教室内的墙上写自己的名字,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大家不能安心上课?为什么大家感觉不舒服呢?学生很容易明白上课认真听讲是规则,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规则,不在墙壁上乱花也是规则。接着启发引导:你还在哪里发现了规则。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许许多多的规则,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创设这些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就像是播放以他们为主人翁的动画片,熟悉、真实、有趣,学生也容易判断其中的曲直。这些事例源于生活,但通过学习与感悟,它们又高于生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得以升华,慢慢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课堂活動要生活化

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程,在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展开的活动多种多样,有阅读,讨论,讲故事,角色表演和情境模拟,辩论,现场调查,游戏,制作等,这些活动也是非常贴近(上接第39页)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我们在选择这些活动形式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讲故事、角色表演和做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活动。比如,在《规则有什么用》一课中,笔者安排两组学生进行吹气球比赛,一组三个人,一组四个人,比赛哪一组在五分钟内吹的气球多,比赛结果是四人组得胜。但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家觉得这个比赛不公平,一是两组的人数不同,二是吹出的气球大小差别很大。教师引导:那么怎样让游戏更公平呢?学生商量制定一个游戏规则:两组人数一样多:每个气球不能比讲台上的地球仪小。然后按照新制定的游戏规则重新游戏。从对第一个游戏结果的质疑,到结合经验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再次游戏,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比如上《新朋友新伙伴》时,通过孩子们平时就喜欢玩的“找朋友”游戏活动,学生体会结识新朋友的乐趣。上《美丽的生命》一课“它们也需要爱”环节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曾经与小动物相处的故事,或者身边的人如何对待小动物的故事,体会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被关爱,激起学生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儿童只有在参与多样的生活化的活动和情感体验以后,道德规范才能真正转化为行为习惯。

五、课后实践要生活化

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皮亚杰。

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品德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把从课堂上习得的品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形成行为习惯,学以致用。这一方面体现了品德课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动态形成。当然,这些实践活动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他们操作与实施。比如,学完《家人的爱》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去为妈妈洗一次碗,为爸爸打一盆洗脚水,为爷爷奶奶捶捶背,让学生体会爱是相互的。我们不能只知道从家人那里索取爱,也要向家人回报爱,树立感恩意识。学完《家庭小账本》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去帮助爸爸妈妈记录家庭每月的收入与支出,建立家庭小账本,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些实践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升,也是实现品德课实际价值的体现。

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要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理所当然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反映儿童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品德课才受学生的欢迎,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韦春江.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夹竹园镇瓦池湾小学 434300)

猜你喜欢

品德课生活化兴趣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