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小组互助学习教学实践探索
2017-07-01郑信丹
郑信丹
摘要:目前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偏低的问题。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中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从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的必要性出发,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小组互助式学习课堂做了积极探究。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学习;会计电算化;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77
一、在会计电算化课堂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和电算化理论知识,又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但由于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操作能力却不强;有些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方面游刃有余,但却对会计知识的应用望而却步。再加上会计电算化实训都在机房,由于软件和计算机本身的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经常会像“救火员”一样,不停地在解决很多简单重复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效率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
小组互助式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学习目的,笔者从合理分组、明确权责、任务恰当、评价科学四个环节做了积极探索。
二、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究
1. 构建合理的互助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的构成合理,是能有效合作的保证。这样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机房课上按学号入坐,这样会导致基础差的同学坐在一块,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不能顺利完成课堂任务;会讲话的学生凑成一桌,不仅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还影响了周围认真学习的学生。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技能水平和性格特点后, 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组,每组设立了组长、副组长、任务指导员、任务审核员等角色,组长、副组长由组内技能操作优秀且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任务指导员、任务审核员则不固定,由每次完成任务较快、较好地同学轮流担任。这样的重新分组为构建小组互助式学习课堂做好准备。
2. 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权责
对班级成员进行重新分组以后,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权责必不可少。针对之前设定的每个角色,都需制定明确的合作学习权责。例如,组长负责指导小组内学生的任务操作,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好登记;副组长主要负责协助组长工作,收集组内学生的问题反馈;任务指导员协助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指导检查;任务审核员协助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完成审核。组内各成员要同伴互助,每位同学在碰到问题时通过小组互助解决,即先与同桌讨论,同桌解决不了时,可以请组长或任务指导员协助完成,以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每个成员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权责之后,合作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明确。
3. 设计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
合理分组,权责明确后,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是小组互助学习开展的关键,课堂任务太简单,激发不起学生合作的兴趣和热情,任务太难,大多数学生解决不了,也无法开展小组互助。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牢牢把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需要分层合作,个性化完成的任务,从而建立互动共赢,层层推进的互助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逐层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化解难题,巩固强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 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机制
对小组互助式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互助式学习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为此,笔者制定了“小组积分制”和“评优秀小组”两项小组合作评价机制,目的是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例如:每次任务,小组所有组员都完成每人加4分,有人未完成,则所有组员都会扣相应分数,这样率先完成的同学会主动监督指导自己的组内成员。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个体水平差异悬殊,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而是需要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根不同基础线,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三、小组互助式學习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互助式学习的尝试,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小组互助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课堂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了专业水平,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何让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真正有效地落实到其他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在课堂上成为合作任务的设计者、合作情境的创设者,合作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过程的调控者、合作表现的评价者,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期待更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钱 武.小组合作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2] 谭开顺.浅析任务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J].文学教育,2013(5).
[3] 刘晓瑜.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