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运用研究性学习理念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2017-07-01韩萍
韩萍
摘要:研究性学习即让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实践操作得出结论。这种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体制的先进的学习方式,不仅解决了诸多初中教学的难题,也为初中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帮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课中,贯穿并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对于改变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并就如何运用研究性学习理念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展开探究。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方面,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课程,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一些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仍难以摆脱被动学习的方式,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效果不佳。为此,需要教师能够主动改变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使用,去改变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研究性學习的基本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出课题进行研究、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猎奇心理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的化学科目充满期待与好奇,特别是化学实验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和热情。但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未能很好地将学生猎奇新奇的心理转变为学习动力,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由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动学习习惯,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不仅自主学习的能力差,而且还缺乏对知识的自我辨识能力。一旦教师在课堂上出错,学生若不能第一时间纠正教师的错误,就会对错误的知识进行记忆,即便后期教师会做出更正,也很难“磨灭”这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其症结就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扮演“受”教者的角色,教师主导性太强,学生主体性模糊。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主动性差,而且学习方式单一,思维受限。
2.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虽然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过于陈旧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表现为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很多地方的课程改革目前还处在“换汤不换药”的尴尬阶段,分数决定命运的封建思想还在部分教师的心中“苍翠挺拔”。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待,对成绩不好的置之不理,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这种思想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团队的形象,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而且未来学生也很难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错误认识。当前的教学中“讲实验”的方式普遍存在,学生对于实验的原理、步骤,甚至其中的器皿名字都倒背如流,但在实践操作时却无从下手。学生的动手能力甚至不及幼儿园的学生。初中是化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对于实验课的不正确认识,将降低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教师的教学方式墨守成规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墨守成规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方面表现在实验教学方式停留在“教师演(说),学生看(听)”的阶段。化学实验作为教学的关键,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极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机会却寥寥无几,何谈提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实验教学内容停留在“教师和教材设计好的‘药方”上,学生只管“照方抓药”,重复、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谈不上让学生独立思考了。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因此,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到实践的教学中来。
1.实践性、开放性—精选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内容
首先,是实验内容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实验课,就是为了验证真理而存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真理”的产生过程,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实验内容的实践性、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是来自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问题或者课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操作性强的化学问题。问题引入之后,实验活动逐一展开,从选择问题,到研究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各种有益的方式,自己动手探究、实践,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习质量,事半功倍。
其次,是实验内容的开放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对于课本知识、教材大纲知识的学习,而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产生的知识系列。这些知识系列可能存在于其他学科里,也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益的一系列问题。研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内容。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只是“教教材”,而是应该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活实际、兴趣爱好等,精选适宜的、开放性的实验内容,并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体现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学科均衡、综合和选择理念。
此外,在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
2.自主性—营造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研究性学习必须要遵循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这同样也是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育观念。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是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探讨交流,以自主学习为主,感受到学习快乐并体验到成就感的教学。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化学实验研究学习的时间、空间以及化学实验所需要的条件,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及责任感放在中心位置,为其个性的健全发展创造空间。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从传统的“主宰者”变成“主导者”,抛出实验问题之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积极探究,引导学生在实验课程上自行动手、自行研究、自行通过实验总结出本次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或者通过组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为一名旁观者,或者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操作。在研究的过程中,当学生有独特的想法时,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当学生表现良好时,要及时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当学生进入误区时,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实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3.生成性—有意识地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方法
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科学方法的有意识渗透和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实验思路的引导。
首先,为学生指出研究的目标,提供相应需要查找的资料清单,让学生自主寻找,为学习活动提供佐证;其次,教导分析问题的方法,可具体针对某一个化学实验为例,指出实验研究的学习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及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这些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给学生实验结果总结的常用“句式”,方便学生快速、准确、简洁地总结学习完整实验操作流程、实验现象及结果。
此外,在整个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于学习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理念和方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在实验中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渗透,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初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接触化学、深入了解化学的重要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有意识地自主学习化学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诸多的教学技巧,也要能够第一时间分析学生心理,以便更好地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水平,提高其对化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教授适当的知识,择优选择教学内容,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研究性学习理念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并且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