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承的诱惑与无奈
2017-07-01
迄今为止,中国改革已经39年了,第一代企业家也到了要考虑传承问题的时候了,他们不得不开始环顾左右,希望可以看到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我去年在台湾,参加了一个创二代的活动,活动的名字很响亮,叫传承中国,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企业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参与到继续创业创富的过程中去。我知道在上海还有一个接力中国,其宗旨也是一样的。
迄今为止,中国改革已经39年了,第一代企业家也到了要考虑传承问题的时候了,他们不得不开始环顾左右,希望可以看到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美国人似乎很少谈论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乔布斯并不是因为他老爸是企业家才有那么强的创造力的,而他老爸也没有想过要把企业传给乔布斯;比尔·盖茨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财产传给子女,而是希望他的子女仍然和他一样有创业活力;伊隆·马斯克也一样,还有扎克伯格,他们选择留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于是我们到了香港、台湾,和当地的很多家族企业家做了交流,其实是想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对创业者,特别是在家族观念特别顽固的东方社会中的创业者来说,传承是一个永远的诱惑;其二,对企业家来说,想借由传承而世代成功,以前的皇帝没有做到,现在的企业家更做不到,所以这是一个无奈的过程,也是一个明知选择了也没什么用、但又必须选择的选择。
关于传承,企业家们至少要先回答这几个问题:传给谁?传什么?怎么传?传承的效果怎么评估?
传给谁
在过去,很多家族会选择传男不传女。但我们现在子女比较少,所以性别就不那么重要了,无论男女,都面临着被传承的问题。那怎么来选择传给谁呢?
不妨先看看过去皇上是怎么来保证传承的吧。简单来说,就是要亲中选贤,贤中用亲。首先,靠数量来保证优选。他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一群后宫佳丽都有可能给他生孩子。然后,在这几十个男性后代当中,他可以从中选择最优的。如果有两个都比较优秀,再选一个跟自己更亲的。
但现在我们没有这么多孩子,就算发生了争执,由老爸来做一个裁决和平衡就可以了。比如李嘉诚把自己的江山给了大儿子,然后拿出一部分现金给小儿子,让小儿子另外开辟天地。但是皇位的传承,涉及了太多的利益方,所以目前在中国,传给谁这个问题,好像矛盾不大,但是缺少了靠数量择优的可能性。想要有一个又能干、又亲近、身体又好的继承者,成功的偶然性很大。也就是说,虽然比较容易选择传给谁,但是传了之后能否成功,不确定性变大了。
一直到现在,台湾很多家族企业的传承也并不顺利,矛盾仍然存在,而且中间还有一层更复杂的关系:如果老一代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太太,在前任和现任数量众多的子女之中,如果生前没有安排好要传给谁,那么死后必然是一场混战,大房、二房、三房可能会撕破脸,上演各种各样的狗血剧。
比如长荣集团的总裁张荣发一世英名,但他近期去世以后,大房、二房、三房的子女之间的混战,每天都在媒体上演。他的长子不认他的遗嘱,一意孤行,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逐出企业。这样惊心动魄的争夺继承者之位的战争,目前正在上演。
传给谁作为第一个问题,就已经受到特别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从这里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传承是一个无奈的过程,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传什么
假定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你选择得很顺利,那么传什么呢?这也是颇费周章的一件事情。
直观来说,我们是把自己在企业中的职位传给了下一代,也就是企业这个帝国,再往深里说,就是财富。但这难道真的是传承的真意吗?
使家族财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延续,这是传承的目的——多数人是这么理解的,而且也是这么期望的。但这种期望往往会落空。
我们来看中国,看东南亚,甚至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大家族传承到后来,财产积累得越来越多的可能性非常小;财富越来越分散、家族越来越式微、企业越来越萎缩的,反而是多数。
少数能够成功的,也不是因为在传承的开始就有很好的企业规模,而是偶然传给了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实际上就是在第一个传给谁的问题上撞大运撞对了。这个人本身就有企业家精神,有很好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其实就算他不传承上一代的企业,赤手空拳也能把事做起来,更何况上一代给了他一个企业,他当然能做得更好。
比如说,英国有一个家族,已经300年了。每一代的男孩可以有2个选择——为家族事业服务、未来成为家族企业的管理人;或者不在家族工作,领取家族信托提供的体面而稳定的收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和教育发展。
如果选择前一种,那他就必须要参与竞争。比如说,这个家族这一代有4个小孩希望能够参与家族事业,那么按照家族的规则,他们就必须选择家族企业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或者是从未去过的地方,去那些还没有被开拓的市场打拼。这个过程需要10年,而且在这10年中,家族不会给他一分钱;10年以后,大家拿出自己的成绩回来,向家族管理委员会汇报并且参加面试。
这个家族中有一个人是我朋友,他曾经非常愉快地告诉我:我要离开中国回去了,我非常感谢中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当初我没有选择印度,也没有选择俄罗斯,我选择的是中国。但没想到中国经济发展得这么快速,在中国的这10年,我比他们3个人干得都好,现在我已经进入家族事业管理的核心层了。
也就是说,这个英国家族始终用竞争的方式来解决传给谁的问题,以保证家族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很多企业都是通过这种叔叔带侄子的方法来竞争的,虽然不是嫡传,但也是上一代带下一代。下一代的两三个候选人,通过参与基层工作来表现自己的企业家能力,最后由上一代選出其中最合适的那个接班人。
台湾的很多家族,似乎传承得没有这么好,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看重传承财富,而忽视了家族精神、家族价值观、信念的传承。
我们这次访问台湾一些大家族的后代,他们都说没有家族宪章、家族信条这样的东西,老一代习惯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再问他们,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来接掌这个企业?他们回答说,因为上面分家,轮到我,就是我了。所以这样的传承还是靠偶然性,它和我们上面讲的英国人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传承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当下的企业规模、行业、能给多少股份、什么职务,更重要的是把企业家精神传承给第二代,一旦第二代有了这个精神,那么无论在什么行业中,无论在什么职位上,他都很有竞争力,能够持续进步——而这恰恰是最难的。如果第二代没有企业家精神,那么今天的江山就会成为他明天的负担,甚至是埋葬他的坟墓。
要传承企业家精神,当然需要磨炼,这是一种跑马的制度,提供的是一种类似在战场上通过获得功勋升为将军的机会。然而有很多家族并不愿意这么残酷地去训练自己的下一代。
怎么传
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因为身体不好过世了,他的企业要传给自己的孩子,但孩子又还太小,这种因为发生意外而导致传承时间比较短的传法,多数是会失败的。
从目前来看,传承的方法有比较随意性的安排,也有制度性的安排。
随意性的安排,比如上一代凭经验、凭感觉,说:老大做这个,老二做那个,你们去吧。然后让子女上上商学院、交交朋友,再让老前辈、老朋友帶一带。这种安排的效果往往并不能很好地达成上一代传承企业的目的。
传承应该作为一个长期计划来做很周全的安排,第一代创业者应该在创业第一天就开始考虑这件事,并始终将之作为企业的重要议题放在战略层面来规划。比如新希望集团,继承人身边始终有一个像教练一样的长者辅导他,这样成功率就会比较高。
而且继承者并不应该在一开始就能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他必须和所有的员工一样,从基层开始磨炼,证明自己的能力之后,才可能被筛选进入核心管理层。
也就是说,最后胜出的继承者,和家族的关系就体现在血脉和价值观上,而不是体现在股权上,他未来的收入仍然和外聘的职业经理人一样,是靠能力、业绩、奖金、期权获得的。
如果单纯地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就算他很有能力,但他和企业没有情感纽带,没有价值观联系,忠诚度便会不够;如果单纯地选择一个家族成员,就算他对家族很忠诚,也认同家族的价值观,但他很可能能力不够,最后变成“赵括带兵,书生打仗”,反而毁了家业。
所以,这样长期的制度安排,能够结合职业经理人和家族企业两个方面的优势,从目前看来,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长程计划其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解决传承过程中“遗产税”的问题。如果传承的过程比较长,那就可以有效、合法地规避一些遗产税;如果不是长期的安排,那么突然的财富转移,就会让下一代面临很大的税负困境。
如何评估传承效果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分两个层面来探讨。第一,评估的效果必然是要长期来看的,那么这个长期是几年呢?几代人呢?到底要多长时间才能验证传承是否成功呢?第二,如果第二代没有直接传承财富,而是学习了上一代的精神,自己独立出来创业,这叫不叫传承呢?
比如王永庆的财产、股权、公司都传给了儿子,但他的女儿王雪红自己独立出来创业,而且非常成功。王雪红身上这种顽强的创业者精神,是她的父亲传下来的。再比如李嘉诚的小儿子,他既继承了老爸作为企业家的精明,同时也获得了老爸的资金支持,但也是从头开始创立一个新的公司,这样算不算传承呢?
评判传承是否成功,财富累计是一个标准,培养出更多的企业家是一个标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公众利益,也是一个标准。所以第二代对家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持续的,不应该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反过来,我们作为一个创业者、企业家,在面临传承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把眼光投射到更长远的地方,既要考虑到物质的传承,也要考虑企业家精神、价值观、公益慈善事业的传承,这是对人类大爱的传承。
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文明进步的推手,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探路者。在传承的过程中,企业家所做的哪怕在目前看来是无奈的选择,但却都是有价值的。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今天就是永远,现在就是未来,做了就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