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背后的文化价值
2017-07-01张君论
张君论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在共享经济兴起的主要时期,它在激活多个行业的同时,我们不能一味的向钱看,而是要冷静思考,共享背后是否少了点文化的味道呢?共享经济这么火,未来该怎么走?拥抱共享经济,文化观念上我们如何做好准备?近日记者采访了资深实战企业文化培训咨询师、海尔企业文化体系原创人员孙海蓝,通过她的解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共享经济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现代企业文化》:在大数据下,共享经济要怎么玩?您是如何来理解共享经济的?请分享您与共享经济的故事。
孙海蓝:“共享经济”不仅是商业生态,更是企业文化。不可否认,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隨即改变的也是生活状态和商业生态。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面对共享经济的强势崛起,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审慎拥抱之心,去看到它的优势,同时要去努力完善它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而从投资维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要寻找到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背后的逻辑,找到最有价值的投资标的,分享共享经济的增长红利。
曾经在某报纸上看到一位国外网友这样描述中国: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手机上叫各种外卖,出门只要带着手机一切都不是问题,国外网友是给大家呈现了一个互联网下的中国形态,笔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出差中国各大城市,切实感受到了共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去年冬天有一次在北京出差,晚上想出门吃个便餐,我到了一家馄饨店,寒冷的冬天看到里面热气腾腾我就进去了,虽然里面人不多,但是生意还真不错,服务员一个劲的给外卖小哥催单:你快点啊,什么时候到?快点快点!
这时在此等候取货的2个外卖小哥在聊天,一个说:我今天业绩一般,送了25单,那个说我还行。看着这个不大的小店,感叹互联网救了他们。实体小餐馆、不同的外卖公司、外卖小哥,各种点餐平台,这是不是组成了一个生态圈呢?再看看我们今天的企业,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种生态格局?
前几天我去温州出差,同样晚上我到了一家馄饨店,这家是全国连锁,卫生干净不说饭菜还不错,进进出出的外卖小哥和馄饨店的服务员说说笑笑,在他们的说笑中我突然感受到了之前不一样的味道。
“小李师傅你还有几分钟到啊?这个单已经10分钟了,再晚担心凉了。”
“马师傅,你今天干的真不错,加油额,慢走哦,有空来做客。”
“欢迎给我们一些好的建议,多提宝贵意见额”……
看着进进出出的外卖小哥,我突然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涌动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尊重,这种尊重是不是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呢?或者是一个商业生态里面应该有的品质呢?
《现代企业文化》:资本、资源、互联网三者具备就可以把共享经济玩起来,但是如果一个没有文化的商业形态势必很苍白无力。请您谈谈共享经济的文化诉求?
孙海蓝:社会进入共享经济时代,共享经济是什么?与之前的经济模式有什么不同?在Airbnb联合创始人、CEO布莱恩切斯基看来,共享经济能让任何人瞬间成为企业主,这是21世纪新的经济形态,滴滴出行发言人叶耕看来,这代表着效率,优步大数据专家江天认为:共享经济就是通过大数据,让闲散资源与社会需求进行匹配。共享经济让我们生活充满了便利,快捷,但是随之大家也发现了共享经济带来新的一些思考:
2017年开始,共享单车开始在中国很多城市迅速火爆,的确操作也简单快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快捷的同时,也融入了绿色出行,健康出行的概念,有一天,小儿上课回来想去骑共享单车,因为之前的体验还是给他很多的快乐,但这次体验回来他有些不悦,原因是一路找了七八个单车,基本都有毛病,不健康,不是扫码被破坏就是哪里有毛病,这个其实反应一个生态问题,甚至还有人说破坏共享单车的人群都知道是哪部分人,这其实就跟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资本+资源+互联网,三者具备好像就可以把共享经济玩起来,但是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商业形态怎么能更好的去玩呢?所以共享经济在很多共享便利的同时,不仅共享的是商业生态,还应该共享人的价值观、思想,说白了就是共享企业文化,如何建立一个共享经济下的企业文化,这个文化有几点是共性的,比如:尊重,比如平等,比如担当,比如创新,似乎这样的词汇在哪个共享模式下都需要。
因为共享经济模式下需要配合,需要协同,而协同就一定需要合作,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配合的时代,每个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层级关系,而是合作关系,甚至是平等的网络关系。打破了传统雇佣关系,避免了雇佣关系本身对人们发挥创造能力的阻碍,雇员就业的目的从以往以保持雇佣关系为主转变为以就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为主。在这样的组织中,员工和职业经理人成为了最为耀眼的角色,这样的组织提升了生产效率,创造与积累了更多财富。
《现代企业文化》:拥抱共享经济,文化观念上我们如何做好准备?
孙海蓝:有人把共享经济下的商业形态的文化总结成几个字:营、盈、赢。颇有几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说法,亦如海尔集团在推行的小微创客,也是建立利共体生态圈,大家在一个大的生态圈里,各自寻找自己的平衡点,驱动点,利益点,所谓共赢生态圈或许就是互联网商业形式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吧。
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或是哪一种生态,都需要建立游戏规则,大家共同遵循一个游戏规则就会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更需要在商业生态中不断去磨合,但不管如何磨合前提一定是需要基于这样一个生态问题的思考:我们能为用户创造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的价值如何去体现?等等,有了这些,我想我们每一种商业生态都能找到在这个利共体需要共同遵循的商业法则,找到我们的利共体“咒语”,这个“咒语”让我们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为,这种生态就能自优化,自创新,自驱动,因为每一个生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用户。
所以,想想德鲁克那句话还是很经典: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或许为我们共享经济形态下的文化建设会提供一些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