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怖谷理论下2D转3D类动画角色的设计

2017-07-01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4000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3303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险记丁丁动画电影

卢 俊,丁 李(.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 4000;.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 33030)

恐怖谷理论下2D转3D类动画角色的设计

卢 俊1,丁 李2
(1.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角色设计的写实性是3D动画中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而这个特征就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3D动画作品的好坏。在设计写实性3D人物角色时如有不慎,就会坠入恐怖谷效应中,影响整个影片的观赏性和观众的心理反应,从而使观众厌恶影片。本文结合恐怖谷理论对《丁丁历险记》中“丁丁”这一角色设计进行研究,以2D漫画为原本,浅析利用恐怖谷理论,如何规避恐怖谷效应的方法设计3D动画角色。

丁丁历险记;“恐怖谷”效应;3D角色设计

1 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另名诡异谷,德语:Uncanny Valley;日语:不気味の谷現象)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它在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但“恐怖谷”一词由恩斯特·詹池于1906年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提出,而他的观点被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论文《恐怖谷》中阐述,因而成为著名理论。

森政弘凭借多年制作机器人的经验提出了大胆的设定,人类心理上对于和自己很相似的机器人有着正面的好感,但是当机器人和人的相似度达到一定值时,人类就会变得非常不安、难以忍受,这时的机器人就是陷入了恐怖谷效应中。如图1所示,随着非人类物体的拟人程度的增加,人类对它的情感反应呈现增-减-增的曲线。所谓“恐怖谷”就是随着械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的相似度时,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至反感的范围。而当这个相似值继续上升时,人类的心理反应会再度回到好感的状态。

图1 恐怖谷理论曲线示意图

在制作三维动画时,动画师们对角色设计的把握,通常也参照这个理论,正如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设计师拉尔夫·埃格尔斯通所说:“当前,如果你的目标是设计出逼真的人物形象,就必须冒这样的风险——观众可能因为形象设计不太对而分心,最终忽略了故事情节。”从1994年《玩具总动员》影片上映开始,3D动画开启了动画的新篇章,三维电脑动画的出现给传统赛璐珞动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随后的时间里,《怪物史莱克》《怪物公司》《驯龙高手》等三维影片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菲的票房成绩,分析这些影片成功的原因,不难看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作品中角色都不是特别写实的动画角色,而是偏卡通类型。

2 2D文本漫画到3D动画的《丁丁历险记》

近年来,动画电影市场开始将一些有影响力的漫画或游戏改编为3D动画电影而推向影院,形成了一股2D转为3D动画电影的风潮。其中,2011年上映的《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2.1 漫画版《丁丁历险记》

20世纪初比利时漫画家诶尔热(原名乔治雷米)在《童子军》杂志发表《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尔》,这部连载漫画是《丁丁历险记》的前篇。故事以少年记者丁丁和他的小狗“白雪”一起冒险和探险为主题,辅以科学幻想的内容,同时倡导反战、和平和人道主义思想。《丁丁历险记》自1929年1月10日起在比利时报纸上开始双周连载,这个乐观而富于冒险精神的小记者和他的忠实爱犬——白雪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丁丁历险记》现在已经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58种文字,总销量达2亿册以上。

2.2 剧场动画版《丁丁历险记》

上世纪90年代,法国的Ellipse动画和Nelvana动画公司合作翻拍了这部系列漫画,根据漫画《丁丁历险记》编成电视剧版二维动画片,一共39集。改编后的剧本不仅继承了原著的许多特点,导演还运用简单的线条将原著中场景、人物、剧情勾勒出来,以夸张的动作表演赋予主人公丁丁新的生命。这部电视剧动画片一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喜爱,其在法国和比利时轰动一时,在全球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许多人因为电视剧版动画片去看漫画版的《丁丁历险记》,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是这时喜欢上《丁丁历险记》,从而萌发再创作《丁丁历险记》的想法。

2.3 3D动画电影版《丁丁历险记》

1983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买下《丁丁历险记》的版权,但是由于技术没有达到导演的心理效果,“丁丁计划”被雪藏 20年。2009年,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不懈的努力下,丁丁的故事开始进入制作阶段。首要工作是题材选择和剧本改编。作为三部曲的开篇之作,本集电影故事融合了三部《丁丁历险记》漫画——《金钳螃蟹贩毒集团》《独角兽号的秘密》《红色拉克姆的宝藏》。这三部漫画可以说是《丁丁历险记》最为重要及有意义的三部,史蒂文·莫法特、埃德加·赖特和乔·考尼什把这三部漫画的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改编成一部动画电影的剧本。该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很自然地把观众带到编剧渲染的气氛中。

在制作以冒险为题材的三维动画时,整体三维写实效果的方案非常难把握。随着电影《指环王》的成功,斯皮尔伯格邀请《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及其维塔工作室团队,加入到制作《丁丁历险记》的队伍中。带着《指环王》《金刚》《阿凡达》光环的维塔工作室与有着丰富制作经验的斯皮尔伯格强强联手,成为当时《丁丁历险记》这部动画电影宣传的卖点。彼得·杰克逊在看到《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剧本时,他认为,2D版丁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怎样把2D人物形象转换为3D人物形象,让观众有满满回忆感的同时又有新鲜感是这部影片角色设计的关键。彼得·杰克逊在设计丁丁形象时,吸取《极地快车》失败的经验,以恐怖谷效应理论为指导来设计这个角色。

3 恐怖谷效应和3D角色设计

3.1 规避“恐怖谷”的探索

为了使3D影片呈现得更加真实,动画师和技术人员不断开发新的数字成像技术,凸显3D动画中的空间立体感和虚拟存在感,使观众对影片产生目不暇接的3D特殊视觉感观。随着角色设计越来越写实,3D角色随时会坠入恐怖谷效应中,给观看者带来不安的情绪。如图2所示,皮克斯公司1988年出品的《锡铁小兵》,制作者曾用写实化处理,令影片中出现的婴儿角色坠入“恐怖谷”,使观看者产生了如见到僵尸一般的不安与恐惧心理。2005年上映的3D动画电影《极地列车》,制作者在设计角色时充分运用CG电脑技术,但由于对人物角色设计进行了写实化处理,同样使观众产生了如看到僵尸、假体的不良心理感受,对剧中角色很难产生亲近感。在皮克斯后期的作品《超人总动员》(2004)中,同样是人型化的角色设计,制作者以卡通化来设计角色,此次的角色设计成功地规避了恐怖谷效应设计。《阿凡达》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角色设计的成功,依赖于强大的动捕设备,3D动画角色几乎被真实地表现出来,观众非常喜欢剧中蓝色“阿凡达”。

图2 在恐怖谷曲线中各类3D角色设计的示意图

表1 各类3D角色设计对比

表1将多个失败角色和成功角色进行对比。笔者认为,在进行3D角色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规避恐怖谷效应:第一,对3D动画角色进行卡通化处理,例如《超人总动员》《怪物史莱克》中的角色设计;第二,通过先进的动捕设备对写实性3D动画角色进行细节化、生命化处理,生命力是动画制作的第一准则,也是唤起观众对角色好感的重要因素,例如《阿凡达》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的角色设计、《丁丁历险记》中“丁丁”等角色的设计。制作者在进行3D动画角色设计时遵循这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角色陷入恐怖谷效应。

3.2 基于恐怖谷效应理论下的3D动画丁丁角色

《丁丁历险记》是动漫设计中最成功的系列题材作品之一,从漫画《丁丁历险记》到二维动画片《丁丁历险记》,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设计3D动画《丁丁历险记》的丁丁角色时,导演吸取了《极地列车》这部动画的经验,成功地规避了恐怖谷效应。

首先,在丁丁的外形设计方面,前额上一撮直立的短发、扁平的椭圆形的脸、圆圆的鼻头、用简单的两点设计出的眼睛,这些都是丁丁的标志性特征,极具卡通感。影片中这个少年的形象是平面漫画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这也是2D漫画角色魅力的所在。制作者在进行角色设计时不能过于依赖特效技术对感官的刺激,而放弃了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维塔工作室的动画师在保留了2D丁丁角色基本特征的同时,又在丁丁皮肤贴图中加入了雀斑贴图,将2D特征和3D写实技法结合,使3D版丁丁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

其次,在丁丁的表情设计方面,维塔工作室使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维捕捉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让这个角色看起来十分逼真。在真实演员脸上贴3D motion点,利用这些点通过动捕设备捕捉人脸上非常细微的变化,甚至眼皮的颤动和眼部瞳孔的变化,让动画角色的表情更加自然、真实,逼真的动画效果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2011年,三维动画电影《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一上映就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一影片荣获奖项颇多:第69届金球奖“最佳动画”、2012年美国制片人协会奖“最佳动画”、第7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动画”、第16届卫星奖“最佳动画”、第39届安妮奖“最佳视觉特技”等。《丁丁历险记》的成功离不开剧中角色的设计,制作者通过高科技赋予丁丁新的生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也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亲近感。3D动画影片《丁丁历险记》被称为本世纪最成功的“真人”动画电影。

4 结语

本文基于恐怖谷理论,对《丁丁历险记》等3D动画影片中的角色进行分析,阐述了剧中各角色塑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给出两条规避恐怖谷效应的方法,为经典2D角色形象转3D动画角色设计制作工作提供一些拙见,以推动3D动画的发展。

[1]李素杰.恐怖谷现象与日本动漫中的机器人形象[J].当代电影,2014(6):190-193.

[2]范秀云.恐怖谷理论与动画电影中的逼真人物形象[J].当代电影,2014(6):187-190.

[3]张鲁凝.设计中的受众感知研究——由恐怖谷效应谈起[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4]张经武.恐怖谷理论及其对于数码影像艺术角色设计的意义[J].文化艺术研究,2014(1):111-118.

2017-01-05

卢 俊(1982- ),男,讲师,韩国韩瑞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三维动画与数字媒体设计研究; 丁 李(1985- ),男,讲师,韩国韩瑞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二维动画研究。

J954

A

2095-7602(2017)06-0191-04

猜你喜欢

历险记丁丁动画电影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寻影历险记
动物“叫”各不同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