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

2017-07-01李柱朋毕宪顺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

李柱朋?毕宪顺

摘 要 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教育扶贫尤其是职业教育扶贫被摆在关键位置。作为职业教育重要载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然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攻坚力量。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改革和完善校内办学制度和校外帮扶制度,全方位参与到精准扶贫当中,具体改革路径有:深化院校招生制度,实现精准招生;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实现精准资助;推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实现精准培养;重视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健全服务三农工作机制,实现精准服务。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3-0034-05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湘西部分贫困地区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要求打破传统扶贫模式的束缚,做到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扶贫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云南、贵州等地部分贫困地区时再次强调,要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扶贫任务,着重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性。所谓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单一的扶贫模式而言,是对原有扶贫模式的改革、创新、完善和发展。简言之,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准确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开发模式[1]。

二、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居民除物质贫困外,仍然处在思想文化观念的贫困之中。通过增加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既可以使劳动力充分发挥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还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竞争和发展能力,进而符合市场经济的变化[2]。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只有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引导贫困地区居民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了解区域特色与优势,提高自身生产和生活技能,才能使之走出贫困。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与生产和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影响更为直接、快捷、有效,在精准扶贫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应地,作为职业教育关键载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然有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一)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中国几十年的扶贫进程中,中央到地方采取的扶贫方式比较单一,财政拨款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选的扶贫方式,投入巨大,但其成效并不显著,部分农村人口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深刻体现了“扶贫必先扶智”的扶贫理念,将教育扶贫摆在关键位置,一举打破传统扶贫理念和模式的束缚,旨在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扶贫方案的制定和扶贫政策的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使扶贫主体更加多元化,使扶贫政策、扶贫措施的制定者不再局限于政府单个主体。各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在自身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扶贫理念和扶贫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措施和策略,能够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放在扶贫工作首位,制定扶贫规划,同时也能够为政府扶贫工作谏言献策。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这种全新的扶贫理念以及扶貧模式能够为我国扶贫举措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保证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是我国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我国贫困地区受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教育质量和条件与城市相比反差极大,当地群众普遍存在不重视教育的思想观念。从宏观层面来说,教育与贫困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越低,其贫困程度越严重,反之亦然,即教育贫困与收入贫困之间有负向的反馈机制,与此同时,教育状况的改善能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缓解贫困之间有正向的反馈机制[3]。从微观层面而言,教育能够培养和发展人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进而能够拓展视野,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是由于当地教育条件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当地人在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方面存在较大阻力。在如何摆脱贫困方面视野狭隘,缺乏方向,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念和意识,更难掌握能够使自己脱贫致富的实用技能。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贫困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居民陷入了“越贫困越忽视教育,越忽视教育越贫困”的恶性循环中。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贫困地区的教育贫困问题。与部分贫困县的中职学校相比较,我国高职院校能够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更加全面的资助政策,拥有更加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更为优越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更加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充分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更加稳固地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有利于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从而为贫困学生的家庭带来希望,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信心。另外,我国高职院校能够利用自身办学优势,深入农村贫困地区广泛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贫困地区居民摆脱贫困的迫切需要。

(三)高职院校精准扶贫能够凸显办学特征和优势,提升自身办学价值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重在培养传统的理论型、科研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在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相比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的实践技能型人才能够更快地融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岗位中。从人才培养对象来看,受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高考成绩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录取的核心指标。但是,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贫乏,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远不及城市地区,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升学率。许多贫困家庭子女因为成绩不达标无法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接受教育,而高职院校入学门槛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要低,可以为这部分贫困学生提供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来看,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多为学术型专业,以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专业理论性较强;高职院校设置的多是应用型专业,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专业实践性较强,并且紧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从教学方式来看,普通高等院校注重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很少为学生专门开展实习实践课程;高职院校则更注重通过校企合作途径,为受教育者提供充足的实践和实习机会。从我国近几年的高校学生就业情况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难以满足地方企事业单位技术技能要求,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相反,高职院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有着较大优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地方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够获得较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提升空间。综上所述,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职能特征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在凸显自身办学特征和优势,满足贫困学生需求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办学价值,实现扶贫主体和扶贫对象之间互利共赢。

三、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相对于我国传统的扶贫模式,精准扶贫要求扶贫的目标要更为明确、扶贫规划和措施要更为具体。因此,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理应合理规划扶贫路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基本要求和方针政策,改革和完善校内办学和校外帮扶政策和制度,真正做到让贫困学生“入校无门槛,学习无障碍,就业无困难”。

(一)进一步深化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政策宣传,实现“精准招生”

由于我国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普遍偏低,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影响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教育。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方面,贫困地区学生与城市学生都有着较大差距,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许多贫困家庭子女经历着高中毕业即失学的困境。

为满足贫困学生的求学需求,让学生获得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地方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改革和完善学校招生政策和制度。为贯彻精准扶贫战略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范围上应注重向当地贫困地区倾斜,加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比例,增加贫困家庭子女招生数量,制定专项招生计划,针对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单独划定分数线、单独录取的招生政策;贯通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有效衔接,高职院校单独招收贫困地区中职学校毕业生,单独设置招生计划,实行单独录取。在制定专项招生计划的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专项招生计划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门户网站的建设,通过门户网站及时公布有关专项招生计划的政策文件和通知,认真做好对专项招生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宣传工作,让考生及时、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院校招生信息,及时公布招生信息,做到公正、公开,切实解决考生对招生政策的困惑和忧虑。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等宣传途径加强政策宣传的影响力,鼓励贫困地区学子报考高职院校,从而凸显高职院校专项计划的政策引导价值,扩大贫困家庭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机会,真正做到高职院校“精准招生”,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物质”“精神”两手抓,实现“精准资助”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贫困资助政策,致力于地区扶贫工作,在解决贫困学子求学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资助氛围,但在开展扶贫资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简单地将扶贫责任和义务理解为是将国家、政府下发的资助资金分发给学校内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缺乏对后续工作的继续帮扶。贫困生资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单纯服务于社会的工具,其本身在培养贫困生的独立性、主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内在固有的育人功能及对贫困生自身发展的意义也被弱化[4]。部分贫困学生容易对助学金产生依赖感,不仅不能帮助他们从源头上摆脱贫困,更阻碍了他们高尚人格的塑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资助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贫困学子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其贫困状况没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缺乏一个合理的评判标准,仅仅通过院系或班级学生简单的评判来确定贫困学生,并给予物资资助。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学生也申请贫困助学物资,导致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无法得到帮助。

鉴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扶贫资助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校内贫困学生进行走访和了解,对其贫困程度进行精准把握,从而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精准帮扶,规范资助标准与程序。其次,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在注重物质资助,让学生摆脱物质生活困境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资助,除了对扶贫对象的物质扶贫之外,还要对贫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充分听取与他们生活紧密的同学、老师观察到的情况,建立贫困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机制,以便全方位了解受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打开心结融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中,进行良好的社交,不断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另外,学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建立贫困学生心理辅导机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因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与烦恼。高职院校通过上述措施,全方位优化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切实做到“精准资助”。

(三)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明确目标,优化模式,实现“精准培养”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服务面向上明显倾向于城市,对“三农”问题关注较少,在专业设置上,广泛开设能够迎合市场热门行业需求的专业,尤其是针对服务行业广泛开设专业,忽视涉农专业;在教学模式方面,重点关注与城市、大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缺乏与乡镇企业及农村基层组织的合作。此外,我国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排斥农村的就业观念,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以能否在城市就业作为标准,选择性忽视涉农岗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的人才供应,阻碍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

鉴于此,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理应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主动适应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院校在注重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以贫困地区生产发展的需求为依据设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全面、科学。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深入农村贫困地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地区发展需求,根据需求设置相應的专业,积极开设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方面的课程,扩充专业招生数量,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调动学生选择该类专业的积极性;合理设置创业培训课程,通过课程培训,切实提高贫困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职院校在注重与城市企业建立合作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监督、评价制度的同时,理应注重建立与农村贫困地区基层组织或者部分乡镇企业的合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合作、管理制度,让学生深入乡镇企业生产一线、深入基层农村生产生活中,通过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技术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培养能够真正适应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师资队伍方面,聘任农业生产和服务方面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校内专职教师深入农村贫困地区、通过切实可行的学习实践锻炼,提升自身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保障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通过上述人才培养制度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实现“精准培养”,高职院校才能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凸显自身价值和意义。

(四)进一步优化贫困学生就业帮扶体系,重视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

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通过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但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就业状况远不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毕业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也对贫困毕业生进行了相关的就业指导,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过于形式化,以简单介绍就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主,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另外,在创业教育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创业教育仅仅理解为开办创业讲座,并不能起到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作用。

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指导和服务贫困毕业生就业,首先,必须建立合理清晰、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机制。入学初期,院校要积极引导贫困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前引入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贫困学生学习的各个学段,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针对贫困毕业生建立合理有序的就业指导体系,合理规划和实施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及各类专项技能培训。认真做好贫困毕业生心理辅导工作,缓解就业压力,消除学生因就业问题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从而提高贫困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动力。第三,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合理利用校园门户网站、校园宣传栏以及当地新闻媒体等宣传媒介及时向学生公布招聘信息,确保贫困毕业生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相关就业信息。此外,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校园招聘会,引入当地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参与校园招聘,通过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和政策,鼓励院校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到基层就业。第四,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并强化自身创业意识,定期开展创业教育宣讲会,邀请自主创业成功的优秀高职毕业生尤其是贫困生作为代表现身说法,分享创业经验,鼓励贫困学生自主创业;要为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平台,让贫困学生通过参与创业活动,激发创业兴趣;要合理规划和实施创业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全面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等;要全面贯彻落实政府关于贫困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努力做到为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扫清障碍,切实发挥创业优惠政策的实际效能。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贫困学生就业和创业帮扶体系实现贫困学生“精准就业”。

(五)进一步健全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形式,实现“精准服务”

我国贫困地区主要分布于基层的县、乡、村。“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关键问题。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中,由于经费支持较少,投入成本较高等原因很少涉及与“三农”相关的项目。部分高职院校把服务“三农”简单理解成送米送油、慰问留守儿童和老人。另外,在高职院校面向“三农”开展的社会服务项目中,部分项目因为服务对象的不配合、不理解而不了了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高职院校要全面参与精准扶贫,注重完善和改革校内办学体制机制的同时,理应进一步优化和健全校外帮扶机制,创新服务形式,努力开展“精准服务”。首先,高职院校应定期与贫困地区县、乡镇政府部门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就“三农”服务工作进行沟通协商,派遣专业人员到农村实地考察,深入田间地头,明确服务目标和任务,合理规划和制定服务策略。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用于精准扶贫的专项经费支持,合理有效地利用经费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学校内部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配合政府的扶贫经费监管制度,确保扶贫专项经费的有效利用。第三,学校内部应建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合理规划和指导院校“三农”服务工作,从而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和考核制度,鼓励教师深入农村贫困地区,进行实践锻炼和学习,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三农”服务活动。将教师在当地农村贫困地区参与“三农”服务的表现和业绩作为教师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有突出贡献和业绩的教师进行优先评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三农”服务工作的积极性。第五,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农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当地农村贫困地区农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合理利用师资、教学设施,通过现场交流指导以及网络远程教学等形式深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培训和推广农业种养殖新技术以及先进的防灾防害技术、畜禽防疫技术等,切实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技术技能。此外,农业职业院校应努力做好为农业企业和专业户提供决策、规划、市场分析、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服务[5]。

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是对我国传统扶贫理念的突破和创新。其在注重对贫困学生“精准培养”的同时又能兼顾对贫困地区群众的“精准服务”,在创新“育人”理念的同时,深入贯彻“助人”理念,对于我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战略意义重大。但不可否认,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目前仍處于探索阶段,扶贫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同样要不断总结扶贫经验和教训,合理规划扶贫政策和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扶贫举措,真正做到让扶贫效益惠及贫困地区全体人民,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16-20.

[2]李晓嘉.教育能促进脱贫吗——基于CFPS农户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110-122.

[3]沈小波,徐延辉.不同发展视角下教育对缓解贫困的意义[J].财经科学,2008(9):71-77.

[4]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12-115.

[5]陆华忠,罗锡文.改革推广机制,促进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1(9):83-85.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