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情境性生成: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框架结构与操作模型建构

2017-07-01张俊生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框架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

张俊生

摘 要 实践教学设计改革与创新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和突破点。明晰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变革诉求,以情境学习理论和生成性思想为理论基础,把握情境性生成教学设计的逻辑理路,进一步梳理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运行机理、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形成指向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框架结构。依此整体框架的设计,围绕实践性思维的生成,立足于“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对实践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教学内容系统、教学策略系统以及教学评价系统等五大子系统进行操作模型的建构,力求解决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调适和修正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教学设计;情境性生成;框架结构;操作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3-0020-08

当前,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其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已成为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其发展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是对口就业率,究其根本则是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取决于实践教学质量,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其教学设计是否“合情合理”,能否满足学习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切实要求,对于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具有重要影响。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计的变革诉求

(一)彰显特色:高职实践教学变革的关键所在

加强实践教学,不仅对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中担负着更重要的职责,且具有更大的可供挖掘的潜力和优势,其培养目标内在地要求院校要以区别于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的教学形态进行专业教学,将实践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整合知识与经验,以实践性问题驱动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发展,促使其成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合情合理:高职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旨

教师教学设计对于高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具有关键性影响,同时也对提升学习者实践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教师如何“合情合理”地建构特色型教学设计,成为落实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高职实践教学领域教学设计研究严重匮乏的现象,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运用新颖且有效的教学设计形式,基于职业教育特定的思维方式,将实践教学视为一种情境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持续不断地对其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有意识地倾向情境性生成的实践教学设计,创设“处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真实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从旁观者、参与者逐步融为实践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在真实情境场域中提升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进行实践文化的熏陶和个人身份的建构。

(三)实践取向:高职学生学习情境的潜在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其教学实践的重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教学目标重心的迁移,即从存储理论知识转向培养职业能力,引发教学方法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过渡,实现基于“学”的“教”;第二,教学活动重心的转移,即从师生间的单向行为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互动,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1]。由此,以教学方法为主导的变革在高职教学变革中必然要引发学习者学习方法的转变。首先,把握教学情景和教学情境的辩证关系,即从情景教学到情境教学是实践教学过程从静态到动态,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发展进步的应然转向。其次,教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情境化过程,“它充满着不确定性”,需要持续不断地调节控制“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2]。这从侧面揭示了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学习情境的实践取向性设计。这里提及的学习情境,不仅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还包含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场所,是基于企业真实生产场域的学习环境。

二、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西方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主要由来自莱夫、温格代表的社会学视角和布朗、柯林斯以及杜基德为代表的心理學视角的研究整合而成。其中,人类学视角下的情境学习理论对实践学习给出了更为深度的认识和见解,并将其研究重心放在构建实践共同体中实现个人生命意义的生成与实现。同时,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情境、文化和学习活动的共同功能,需要社会交互与合作,应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而这一互动过程也是形成个体能力及其社会化的必经途径[3]。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根本标志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和使用知识,并能有效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由此,学习者通过亲自实践和体验,与专家、同伴互动交往,在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发现”和“获取”的过程,从而不断加强个体的实践能力[4]。情境学习理论注重学习结果的默会性,认为默会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之中,同时也分布在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之中。

(二)生成性思想

马克思在对由近代占主流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人文危机和哲学危机进行审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成性思想,其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思维方式。其主张世界的一切都是变化生成着的,并且时刻处于变化和生成的状态,甚至包括人类生命的存在也是不断变化生成着的,也就是说不存在预先设立的人的本质。其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注重创造。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是具有情境性意义和价值的,教师必须依据情境的变化及时生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应对新的教学情境的出现,但并非完全的生成,而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之上的“生成”。第二,关注差异。在生成性思想看来,学习者的个性和特点千差万别,如果按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活动,则必将抹杀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消解创造。为此,要关注学习者的差异性,为其提供可能生成不同观点和体验的教学情境和问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准备,为教学生成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三、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框架

(一)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机理解析

现代教学设计观认为,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基础上形成的,涵盖教学过程的前期准备、中期教学、后期评价三个阶段的所有教学活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教学系统的有效运行。所谓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是指以情境学习理论为精神指向,以生成性思想涉入,共同作用于教学设计系统的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效果评价等五大子模块,有机形成以“情境性”和“生成性”两大特征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设计,强调以“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为核心,其本质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将实践问题情境化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途径,在实践共同体中进行知识、技能的建构以及文化的吸收,见图1。

图1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运行机理

1.突出学习差异需求的学习需要分析

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特点,其学习需要是其本体性价值需要,同时也是主体社会化需要在学习上的反映。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其中,在对学习者特征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尤属对学习差异需求最为关键。对学习者差异的分析,主要围绕一般特征(年级水平、智能、学习期望、认知发展成熟度、生活经验、社会背景等)、知识水平、实操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学习差异需求的分析,教师能够对学习者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基本学情的掌握,明确学生的学习准备、个性特征、学习风格,以及影响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其他因素。这些都为实践教学设计者创设“合乎情理”问题情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奠定了基础。

2.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不仅是学习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对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在道德实践观、技术实践观和交往实践观等多重实践观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应整合实践规范之维、技术之维和意义之维,既要关注实践的合法性问题、有效性问题,还要关注实践的意义性[5]。情境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与外界环境进行长期而真实的互动和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实践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推动个体实践能力的增长和社会化推进。因此,结合高职实践教学特色,高职实践教学应秉持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设置功能性学习情境的基本理念,创设实习场、实训场等与真实实践活动相一致的情境,以帮助学习者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3.关注真实情境问题的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情境性生成理念的高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指向培养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实习场,设计者将学习活动抛锚在真实操作的情境中,把知识置于一定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和理解,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能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由此,建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应至少满足复杂性和确定性这两个要求,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是与学生今后在岗位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相同,其实践教学知识应能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和情境性迁移的要求,处在真实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则是促使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实践共同体中师生、生生意义的协商和建构。

4.注重合作参与实践的教学策略设计

情境学习理论人类学视角专家J.莱夫在深入研究学习领域后认为,“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应强调“个体作为社会实践参与者的重要意义”,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单一学习的层面。学习者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方式参与实践共同体的学习,从而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基于此,“合作参与实践”是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可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合作参与实践的教学策略设计:第一,消解传统教学的“唯中心化”取向,创设师生参与的实践氛围。教学的控制权掌握在实践共同体中,而教师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个体,应积极引导学生“合法的邊缘性参与”,谋求从知识技能到身份确立、文化融合的转变。第二,建构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共同体。学生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应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地参与中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的“合法性”和“条件性”问题。教师和企业要真正赋予学生参与的权利,使学生能够有效进入实践共同体中,实现参与者与实践者身份的统一。同时,应秉持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理念,以“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为核心,将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统整,建立课程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

5.倡导情境化适应性的教学评价设计

情境化适应性教学评价是指以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参照,通过适当的评价方式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变动因素,把握不同情境中主体的某些特定行为,并对其作出“合乎情理”的价值判断,以满足不同情境中主体的不同需要[6]。其强调多元互动的评价理念,关注情境变动对教学评价的影响,具有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征,是一种注重过程、指向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师生发展、教学推进。因此,该教学评价是一种随情境变化、动态生成的评价方式,与第三代教学评价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不谋而合,在某种程度上,情境化适应性教学评价是蕴含“情境性”和“生成性”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具体到高职实践教学领域,其是一种突出随评价情境而变化的适应性、生成性教学评价,强调实践教学过程的情境价值,通过不断调整评价指标、评价策略、评价方式以适应新的评价需求,使教学评价真正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和内在价值。

(二)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强调将实践教学的情境性与教学设计的生成性相融合,以知识观——以活动为载体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必须在使用中才能真正将其获取;学习观——在实践情境中参与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经验学习,强调学习要具备真实的活动和与之适应的文化背景;教学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设合乎情理的学习环境,在以上三个基本观点的隐喻下,对整体实践教学活动设计进行全面把握,体现对教学过程在弹性預设基础上的情境性生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静态预设到情境生成

传统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静态预设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整体的“刚性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会随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临时变动和更改,这种相对静态的教学设计形式表现出较强的僵化性和机械性,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无法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丰富性与情境性要求。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在“弹性预设”基础上的灵活设计,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动态设计方式。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教学前期对学习需求进行细致分析和筛选,以“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为核心,对学习需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设计留有一定余地,保证教学活动随情境的变化和问题的延伸而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意料之外的教学问题要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调适、修改和完善原有的教学方案。

2.从权威决策到民主协商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基础理念是变教师独裁式的教学设计决策为师生民主协商式的设计策略。传统教学设计是一种典型的权威式决策方式,是一种防学生(Student-proof)的教学设计方式,教师成为权威的拥有者、教学设计的垄断者,学生的看法与意见则处于被抑制、被压制的状态[7]。其实质是一种师生关系“意义失落”的失真,伴随着民主教学改革,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当得到应有重视,民主和师生关系的结合将促使教学设计成为师生民主协商的共同决策。基于情境性生成的实践教学设计倡导和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教师主动向学生在学习需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征询意见和建议,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的想法得以充分表达,使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共同进行教学决策的合作伙伴。这种民主分享式的教学设计决策方式对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在教学设计中主体性的表现。

3.从目标导向到过程导向

传统教学设计多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其往往只强调片面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忽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导向。而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目标具有弹性和开放性,更加强调过程,关注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实现对话和交流,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此外,该设计还特别重视学生对于实践共同体的情感和文化的体验,强调深度学习后的情感交融和文化认同,正如Roz Ivanic所言:“学生被寄希望于从这一过程经历中的所获能与从教学内容中所获相当”[8],这也对实现教学设计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大有裨益。

4.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几乎全部由教师直接提供或呈现,形成“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强调在开放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主张学生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参与,鼓励学生在情境性的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主动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要新颖有趣,有助于开拓心智;问题难度要适当;情境创设要与实际岗位中出现的问题相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第二,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第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如实验探究法、逆向思维法等。

5.从边缘参与到文化融合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情境学习理论人类学视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特征。具体而言,“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边缘的参与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学习者是新手,他们不可能完全参与所有的共同体活动,而只是作为共同体某些活动的参与者;‘参与意味着学徒(或新手)应该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同伴的互动,学习他们为建构知识应该做的事情”[9]。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者应从边缘参与逐渐过渡到文化融合,从比较边缘的、外围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进而从实践共同体的边缘逐渐向中心靠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实践共同体中核心成员身份的确立和共同体文化的融入,并反过来指导刚进入实践共同体的学习者学习[10]。因此,实践学习实质上是一个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认可和文化适应的过程。

(三)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因此有效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根据以上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研究者归结出实践教学的设计原则,其不仅是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则,而且也是该设计模式的所有构思。

1.设计系统:整体性与有序性相统一原则

系统论的思想要求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着眼于整体、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综合考察研究对象,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系统的首要原则是整体性和有序性。教学设计系统的整体性,又叫整合性,是指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它要求做到两点:第一,各个教学设计要素的内容整合;第二,教学设计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有序性是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重要特征,其是指设计系统要素有规则的联系和组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和有序性,以促进学生建构有序化的知识结构;第二,教学过程程序化、模式化。需要注意的是,有序性并不排斥生成性,教学设计是可调的、开放的,因为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环境等都在随时变化之中,教师必须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结构,甚至是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2.设计主体:参与性与生成性相统一原则

现代教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取向,强调学习者参与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变化情况适时生成情境性的教学设计。在情境学习理论人类学视角的研究者看来,学习被理解为是“现实世界中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是“对不断变化的实践的理解与参与”[11]。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与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具體安排和设置进行沟通和交流,重视人的价值和情感,关注培养“人”这一教学的终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这些都要求教师能够创设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驱动内在学习需求,使其处于一种自主学习的活跃的能动状态。

高职实践教学是处在一定的实习场或者高仿真的情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其较强的情境性要求教师能够抓住课堂上的各种契机,在互动中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调整教学思路,准确挖掘和利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生成新的教案,再利用适合新教学活动的策略完成教学任务。

3.设计内容:情境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物理和社会情境的实践活动,是学习者与情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类行为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可见,知识具有情境性,是背景、活动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同时其也在情境中不断地被应用和发展着,且常以默会知识的形式所表现。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关注教学内容(知识)的情境性价值和意义,依托于具体情境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非传统教学中的一先一后。同时,教师还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有意义的学习往往发生于真实的世界,越接近于学生的经验世界,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基于教学知识情境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正确把握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二,提出适量、适当的劣构问题。要求学习者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多种方法和思维解构、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三,正确理解“问题”和“提问”,不能把“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理解为“基于教师提问的学习”。由此,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内容设计,能够给予学习者极大的探究空间,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设计:互动性与有效性相统一原则

高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从教学的本质出发,把教学过程设计视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实践共同体”现象,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表现形式的教学共振效能。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其中师生之间对实践教学的情境性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形成的认知互动,学生的配合和教师的鼓励产生情感的无形互动,其中情感互动穿插于整个实践教学设计之中。生生互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实践共同体”来实现的,其具体形式有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成学习小组,对“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互动过程中不但使学生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以分析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为起点,以提出有效教学的方案为任务,以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策略为手段,以对评价与反思教学为监控和调节方式,以实现教师素养与有效教学的双赢为最终归宿[12]。实践教学设计是否“合乎情理”和科学有效,关键在于实践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活动开展所内在包含的情境性规律,能否有效地引起、激发和促进学习者实践学习,且应具备发展性、生成性、开放性、反思性等特征,从学习需要清晰化、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评价精确化等方面着手加强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5.评价设计:发展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者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作出的评价[13],其本质是对实然的教学效果和应然的教学目标之间差距的一种衡量和价值判断,对于优化下一轮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主张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对传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习得知识的主体精神,着眼于学生终生职业发展。

同时,发展性实践教学评价强调各方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和支持,其多元性特征为实施该教学评价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和思路,其强调不事先预定标准、划定范围,而是在正确认识各种方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依据评价对象的具体特点,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习者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应涵盖教师、学生、企业兼职教师等多个主体,通过磋商达成评价结果的相互认同,使教学评价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发展状况。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它强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业成绩,更应该从尊重个体差异性的角度对学生职业发展过程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强调评价标准应体现动态性、多维性和发展性,采用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凸显诊断、导向和激励等功能的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四)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框架结构

在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内涵机理、核心理念及构建原则等理论的观照下,可以尝试构建一种可能的实践框架。该框架揭示的是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一般性思维方式,反映了对情境学习理论和生成性思维的整合认识,折射出对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新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实践教学设计的实施操作回归主体的主张,该设计框架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结构组成,分别为目的—宗旨层、基础层和核心层,见图2。

图2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实践框架

宗旨层是指学习者实践技能和实践素养的发展及有意义的学习。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实践技能和实践素养的发展,这一发展有赖于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即只有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才可能实现实践技能和实践素养的提升。因此,有意义的学习特性必须映射到教学设计之中,作为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宗旨。

基础层是指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教学共同作用于实践教学“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的策略构建。有效教学原则是教师理解或获取理想教学成效的指南,在平等和互动中建构双边师生关系,以“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为核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等有意义的学习,以一种更加渗透和潜隐的力量影响高职实践教学设计活动。

核心层是指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程序,是目的—宗旨层和基础层意义的直接体现。其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对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效果评价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综上所述,目的—宗旨层为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起标准参照和指引作用,基础层则是起支持作用。这两个层次是该设计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隐形层次,其观念必须体现在实践教学设计之中,也就是说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层是显性层次,它包含和体现了以上两个层次的思想,也是该设计框架得以具体实施,并发挥效能的关键环节。

四、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

在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中,紧紧围绕实践性思维的生成,立足于“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对实践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教学内容系统、教学策略系统以及教学评价系统等五大子系统进行流程设计,力求发现和解决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分析、设计、评价和修改四个基本阶段,对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进行不断调适和修正,最后达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见图3。

图3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

(一)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前期设计

1.学习需要分析设计

学习需要分析设计要求高职教师能够提供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其中,提供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即高职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从提供真实情境和活动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认知停靠点创设情境,实现高职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教学内容分析,即教师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而不应追求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体现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原则;学生特征分析,即教师应尽可能了解高职学生各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初始知识和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学习需要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效果的评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2.教学目标设计

高职实践教学目标是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其设计依据为真实的情境和活动,以及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师应将“实践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围绕“目标”建构教学设计模式[14]。此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以实践性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采取相应的方法保障教学目标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中期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之教学内容设计,指向培养实践能力的实习场,教师将学习活动抛锚在真实应用的情境中,创设“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主张把知识置于一定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和理解,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能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2.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主张学习者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方式参与实践共同体的学习,从而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强调多元互动的评价理念,关注情境变动对教学评价的影响,具有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征,是一种注重过程、指向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师生发展、教学改进。实践教学评价必须立足于真实的情境,评价者须依据该情境特征的评价标准,采取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对教师、学生及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深入评价,以适应新的评价情境需求。

(四)修改与完善设计

在高职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设计,如若达成,则实践教学进入下一阶段;如若目标未达成,则需要启动备用设计方案并加以实施;如若达成但还有待修改与完善,则需要进行再分析、再设计,直到达成理想的教学设计形态后,加以实施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践教学。

总之,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是由前期设计、中期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以及修改与完善设计四个阶段有机构成,其中:学习需要分析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教學内容设计是实践教学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载体,教学策略设计是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学评价设计是检验和反馈教学效果效度的重要指针。该操作模型是高职实践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需执行的程序,各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对实践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发挥着保障作用。同时,对本轮实践教学设计的修改和完善是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它们共同作用于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完善和健全。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1.

[2]钟志贤.走向使用者设计:兴起、定义、意义与理由[J].中国电化教育,2005(7):9-15.

[3]陈梅香.情境学习理论与我国当前高校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08(2):75-78.

[4]Lave, J.Situated Learn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C]//InL.B.Resnick, J.M.Levin, & S.D.Teasley(Eds.)Perspectives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1991:489-502.

[5]焦金平,李学书,刘国艳.多重实践观视野下实践教学的重构[J].学术界,2015(9):190-191.

[6]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39.

[7]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37.

[8]Michael P.Breen, Andrew Littlejohn.Classroom Decision-mak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243.

[9]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35.

[10]程志,陈晓辉.“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设计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8):39-43.

[11] 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高文,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12]戴风明.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6-8.

[13]杨学良,蔡莉.关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6(7):45-47.

[14]蘇春景. 中国特色教学流派视角下尝试教学理论的生成机制及其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16(5):45-52.

猜你喜欢

框架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
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质量检测及抗震鉴定研究
改变使用功能的框架结构加固后抗震分析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框架结构极端条件下连续性倒塌的综合防范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