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麦门冬汤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呕吐23例临床观察
2017-07-01苏坤徐培培
苏坤+徐培培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麦门冬汤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治疗前后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加味麦门冬汤每日1剂口服,并联合胃复安,予以胃复安1 mL双侧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治疗,隔日1次,疗程1周。对照组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配合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8 mg/次,每日2次,疗程亦为1周。观察其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呕吐有效控制率及食量变化。结果(1)对照组呕吐有效控制率为65.22%,治疗组为82.6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2组饮食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麦门冬汤联合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化疗后呕吐,疗效确切,优于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
关键词:加味麦门冬汤;穴位注射;化疗后呕吐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41-02
呕吐是癌症患者化疗后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化疗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而引起呕吐[1]。这一不良反应会使患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增加痛苦,长期以往不利于病人康复,中医学认为,化疗后脾胃易伤,致使脾气虚而不升,胃液亏而不降,气机逆乱,出现呕吐诸证。故益气养阴是治疗本病关键所在。近几年研究发现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行穴位注射,对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有一定疗效。故笔者运用加味麦门冬汤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呕吐23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次临床观察所所纳入病例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宿迁市中医院肿瘤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住院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共收集病例46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50~70岁,中位年龄62岁;原发性肺癌14例,原发性肝癌9例;病程2~6月,中位病程4个月。治疗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53~71岁,中位年龄61岁;原发性肺癌12例,原发性肝癌9例,病程3~6月,中位病程4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基线可比性好。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6年“MASCC/ESMO共识建议:中度致吐化疗恶心呕吐的治疗”及2014年“肿瘤治疗相关性呕吐防治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呕吐”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证实为原发性肺癌或原发性肝癌,并未见多发转移者;治疗前2 d内未有恶心呕吐现象;入选时年龄50~80岁,病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者;自愿接受治疗及检查。
1.4排除标准同时存在其他疾病影响本课题研究结果,如心脑血管疾病、上消化道出血、颅内高压、胃肠道恶性肿瘤等患者;在本临床观察治疗前3个月内参加过其它药物研究者;在本临床观察治疗前见肿瘤多发转移者;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病情或具有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
1.5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中途自行退出者;观察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能继续治疗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采用治疗前后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加味麦门冬汤每日1剂口服,并联合胃复安,予以胃复安1 mL双侧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治疗,隔日1次,疗程2周。对照组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配合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8 mg/次,每日2次,疗程亦为2周。中药组成为:麦冬30 g,玉竹10 g,白芍10 g,人参15 g,黄芪20 g,半夏10 g,苏子20 g,竹茹10 g,山药20 g,砂仁10 g,生姜10 g,炙甘草5 g。药物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宿迁市中医院中药房提供。在服药期间调情志,禁止食用黏腻、酒肉、生冷、恶臭等物。
2.2观察疗效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症观呕吐有效控制率及食量变化情况。
2.3疗效标准[2-3]参照WHO关于抗癌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
2.3.1呕吐完全控制:无恶心呕吐;轻度恶心:出现呕吐,每天1~2次,不影响正常生活为基本控制;中度恶心:出现呕吐,每天3~5次,影响正常生活为轻微控制;重度恶心:每天呕吐大于5次,需卧床为无效。有效控制率以完全控制+基本控制计算。
2.3.2食量变化增加:每天进食量增加≥100 g;无变化:每天进食量变化<100 g;减少:每天进食量减少≥100 g。
2.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進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数据以个体及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两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
3结果
3.12组呕吐控制情况比较见表1。
3.22组饮食情况比较见表2。
4讨论
中医对于呕吐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汉·张仲景对此也有诸多论述,并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明清时期将其具体分型论治,一直沿用至今。本文所研究方剂,其基础方出自《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加减运用。方中麦冬、黄芪为君药,具有益气养阴之功,针对病因治疗,固本求原。玉竹养阴清热,白芍滋阴养血,人参益气生津,共为臣药,与君药同出一辙,相互映衬。半夏降逆止呕,与麦冬同用具有燥性减而降逆存,且有利于麦冬补而不腻,相反相成;竹茹清热除烦止呕,苏子降气下行,助半夏,竹茹止呕;山药代替麦门冬汤中粳米养阴护胃;砂仁醒脾和胃;此五者共奏佐药之能。生姜温胃止呕,助半夏和胃降逆;炙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主从有序,阴阳相济,润燥得宜,气阴易生,诸病自愈。穴位注射是在针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临床观察所选之穴,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选取,且为胃的下合穴,具有合治内腑、通调腑气、降逆止呕之功效;而胃复安镇吐药。两法合用,其止呕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287.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30.
[3]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2011:58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