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论视角下的阿旗畜牧业改革
2017-07-01宋伟达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旗委改革办
文│宋伟达(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旗委改革办)
现代农业论视角下的阿旗畜牧业改革
文│宋伟达(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旗委改革办)
阿鲁科尔沁旗(简称阿旗)位于蒙东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蒙古33个纯牧业旗县之一,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落实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深入实施,阿旗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畜牧业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不断攀升,畜牧业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尤其是近年鼠害肆虐,连年遭受严重旱灾,阿旗的畜牧业经济受到了重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隐性问题凸显出来。早已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阿鲁科尔沁牛羊肉产品,在大中城市超市货架上难觅踪迹;在本地市场,从牧场到肉店,初加工的羊肉价格却翻了一倍。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足以引发对阿旗畜牧业产业链条和效益的进一步思考,继而探究产业发展与改革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引入现代农业论视角,从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疫病灾害能力的角度出发,围绕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目前阿旗畜牧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所在以及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调整的思路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得出持续推进草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结构和畜群结构调整的思路以及实现牧民职业化、组织化、自主化,鼓励合作组织参与畜产品加工流通等建议,期望能为阿旗畜牧业发展与改革提供参考。
一、阿旗畜牧业资源现状和发展历史
阿旗是内蒙古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位于蒙东地区的北科尔沁草原,牧业户占总农户的60.2%,畜牧业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有传统、有前景。特别是2008年以来,阿旗探索在沙地发展高效节水优质牧草种植并取得成功。截至2016年9月,全旗灌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100万亩,达产面积80万亩,产值达12亿元,成为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优质牧草种植基地。2015牧业年度,全旗大小畜存栏322万头只,出栏率30.78%,其中牛40万头、羊276万只,猪6万头。2015年全旗肉类总产量22047.6吨,其中牛肉6568吨、羊肉9056吨、猪肉3603吨,畜牧业总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36%以上。
1.阿旗草地资源概况。全旗现有草地面积104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2.8%,其中天然草地面积96.52万公顷,人工草地面积7.47万公顷。土壤的水平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等。全旗野生高等植物有842种,隶属116科388属;天然草场牧草以禾本科、菊科为主,有265种。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和伏旱尤为突出。生物灾害包括病虫和鼠害,其中,鼠害种类多、危害重且发生频繁。
2.阿旗畜牧业发展历史。阿旗畜牧业资源禀赋较高,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旧生产关系进行不断改造,促进阿旗畜牧业实现了阶梯式、跨越式发展。1947—1957年,由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坚持“人畜两旺”“三不两利”“稳宽长”等方针政策,牲畜数量、畜牧业产值均成倍增长;1958—1977年,主要受“左”的错误影响,遭到破坏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畜牧业生产几近停滞;1978—2000年,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等方针政策,推行承包责任制、畜草双承包,特别是1987年在全国率先推行草牧场有偿承包使用制度,实行“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的草原统筹建设制度,充分解放和发展了畜牧业生产力,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畜牧业发展提升到了新阶段;2001年至今,深化畜牧业经济改革阶段,巩固完善草牧场“双权一制”及税费改革、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生态移民、免征牧业税等系列举措的落实,阿旗畜牧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高速发展。
二、阿旗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产率水平不高。生产方式陈旧粗放,基础设施不够完备,规模化程度不高,科技应用不足,耗水、耗能严重,抗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牲畜个体生产能力偏低,肉牛育肥技术水平不高,肉羊品种混杂、品质欠优。据市场调查,阿旗肉牛产业还在走重繁育轻育肥的自繁自养老路,存在着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的缺陷,头均胴体重仅172千克,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05千克。肉羊常见品种在8种以上,实际综合生产水平低、比较效益差。
2.畜类结构和畜种结构不合理。在阿旗2015牧业年度牲畜总数中,羊占84.1%,牛占12.2%,猪占1.9%,畜类结构中呈现出“一羊独大”问题。2015年以来,羊肉价格大幅下滑,产品比较效益急剧下降,牧户经济损失严重,牧民难以实现持续增收。另外,有生猪比重过低问题,近年受生猪市场震荡的影响和刺激及产业支持政策的不积极,阿旗养猪业规模严重萎缩。
在阿旗2015牧业年度牛存栏数中,肉牛占95.5%,奶牛占4.5%。畜种结构反映出奶牛养殖比重低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阿旗奶牛养殖业经历乳业震荡影响后一蹶不振。
3.产品结构倒挂。阿旗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还有其内部结构性问题,即附加值不高的胴体肉等低端产品过剩,分割部位肉由于生产成本、能力和产品品类、市场等原因没能与高端消费良好对接,遭遇了“劣币驱逐良币”困境。发达国家市场上分割部位肉占总肉类份额的80%以上,而阿旗不到50%,如再考虑出卖率、出栏率、自宰自食率等指标,结构优化水平将更低。
4.产业结构不协调。据调查,阿旗2015年畜牧业产值与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仅为1∶0.5,而发达国家为1∶3。受市场因素影响,6家加工企业中有1家从2014年以来即进入停产状态。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畜牧业产业发展,表现为产业链单一、科技水平低、延伸拓展能力弱。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龙头公司与牧户之间尚未形成高度协调、有机统一的关系,龙头带动功能不强、连接纽带不紧、相互协调不顺。一方面畜产品卖难、牧民增收难,另一方面畜产品从牧场到本地餐桌,虽近在咫尺却价格差距过大。
5.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尽管阿旗的合作组织数量大,但参与市场尤其参与加工和流通的力度不足,牧民组织化程度还是很低。经对阿旗现有1085家合作社运行的初步调查,达到规范社水平的不足5%,属于合格社的也仅占15%,大部分以获取政府项目支持为目的,合作涣散。在信贷支持方面,金融市场上以合作社为主体的贷款额为零。
6.本地畜牧业发展与草业发展不协调。目前,阿旗优质牧草产业无论规模还是效益在全国都屈指可数,然而在草业与当地畜牧业的产业协调方面却呈现尴尬局面。尽管阿旗草业发展中实际存在着运输成本高的问题,草产品在当地却几乎没有消费市场,最终进入本地牧草市场的大都是淘汰下来的残次品。落后的本地畜牧业消费不起高端的优质牧草,导致本地畜牧业与草业两者不能很好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7.牧业劳动力断层和隐蔽剩余问题堪忧。在牧区,畜牧业生产从业者以老弱为主,青壮年高素质劳动力缺失严重,同时存在着就业不足现象。多年来,牧区劳动力转移以自发为主,存盲目性,政府工作有缺位。由于牧区非农产业不发达,畜牧业内部分工不明显,导致内部转移和向非农产业转移都不多。因体力智力等因素不能转移出去的牧民,留在牧区养牧,其中有的无业可为。
三、阿旗畜牧业发展与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参考现代农业论相关知识,经研究分析,制约当前阿旗畜牧业经济长远发展的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即供给体系无法适应消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
1.推进草牧业集群发展以改造供给体系。草牧业,是阿旗在巩固现有人工牧草产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之上,统筹生态与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科学选项。
(1)发展思路。草牧业应坚持集群发展,按市场规律办事,将草产业、草食畜牧业和产品加工、仓储、流通及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多元融合,综合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综合农林牧副渔各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优化空间经济结构。
(2)基本原则和途径。按照生态优先、分区施策、政府引导、产业融合的原则,宏观上把握市场规律和作用,抓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促进产业融合,特别是尊重牧民对草原的原生情结和信仰,着力提升草原保护建设水平;通过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着力转变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努力降低成本、补齐短板;通过推广人工种草、草田轮作和种养结合模式,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结构转型。
(3)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引导和监管服务的职能。一是抓好“三产融合”。促进牧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促使草业和畜牧业在融合中优化升级,产品加工、流通及旅游等产业在融合中发展壮大,三项产业在融合中结构趋于合理。
二是抓好“四化同步”。促进畜牧业现代化、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牧区原生态旅游产业化深度融合、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将基地、设施、功能统筹规划,开发板块畜牧业功能,发挥综合效益。
三是有力有序推动劳动力转移使之趋于合理。建议以就地城镇化方式搞活牧区社会经济、壮大牧民合作经济,完善并优化牧区公益服务体系,为牧区人口的就业和发展营造环境,并且通过升级供给创造新需求。
四是以精细化、专业化为目标做好行业监管和服务工作。包括实施草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谋划草畜产品中远期交易制度和市场体系、构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扶持壮大牧民合作组织等。
2.调整结构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1)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优化种植业为粮经饲三元结构,以市场和适度的行政手段促使以人工牧草为主导的饲草料产业比重逐步加大。优化畜牧业以草食型为主,耗粮型为辅。逐步调整增加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中还要加大扶持牧民合作组织参与畜产品初加工和流通的力度和比重。着力提振畜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提升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功能,这是畜牧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今后牧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
(2)畜群结构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按“精小增大,提质增效”思路调整。“精小”主要是推进养羊业良种工程,减量提质,达到“减羊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目的。“增大”就是增加养牛和养驴的比重直至占主导地位,其中养牛为主,应以乳肉兼用牛为主推品种,坚持育肥、产奶与繁育并重,发挥地域产业传承优势,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3.挖掘发展与改革的动力源泉。牧区畜牧业发展应摒弃唯科技论,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社会性。实现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牧业劳动者,因此牧民素质的提高是动力源泉。
(1)牧民职业化。劳动资本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更是促进产业运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客观要求。应着力加强牧民职业教育,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兴办相应专业主体的中高等农牧业职业教育机构,为本地和周边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为将来实行“绿色证书”制度实现牧民职业化创造条件。
(2)牧民组织化。致力于解决畜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突出矛盾,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在牧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合作经济,以资本联合、生产联合等方式组建权责明晰、分工明确、分配合理的牧业合作组织,以市场主体资格参与生产、加工、仓储、流通及立体服务、生态旅游等多领域经济活动,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了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激发了畜牧业发展活力。
(3)牧民自主化。牧民在经济活动中,以合作组织、行业和跨行业协会等一体化的横向、纵向联合形式,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自主化,与政府宏观行业监督管理和推广服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牧民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化在法律层面和经济活动中突出民事、商事的主体资格,实现权责对等,保障其自主、平等地参与市场,从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保障牧民收入。
4.着眼于痛点主动推进畜牧业改革与发展。当前,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弱,与本地畜牧业之间的双向制约是牧区经济发展的痛点所在。原因在于一直以来过于倚重龙头,在市场低迷阶段反而受制于龙头企业的逐利本性。经济人视角下,龙头企业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消极作用应得到正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存在时间顺序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应是利益上休戚相关。提振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应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反思并深化龙头企业的功能和地位,建立健全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在发展和困境面前不等、不靠,主动发展畜牧业、改造供给体系。
四、结束语
面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和供给侧改革的艰巨任务,应树立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敢于直面困境,增强主动意识,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阿旗畜牧业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应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推进草牧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现代草牧业市场体系,改造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抓好牧民“三化”工作,努力提高牧民素质,依靠市场作用提振畜产品加工业,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审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激活生产要素,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使优质草畜产品供给能力有效提升,畜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