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野下语文课堂的生命观照
2017-06-30于秀权
于秀权
摘 要: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观照生命,凸显生活教育特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对话平台,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视野;语文课堂;生命观照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17-1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得好:“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从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1]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凸显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探究,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斯多惠说:“谁要享有发展,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2]。而与此相适应,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重要的不是告知学生什么,而是真正将课堂教学建设成一种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的活动,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对活动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主体性的提升,体验成长的意义。
为此,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从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体验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能剌激学生积极思维的疑问,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美国教学讲求“五W一H”(who谁,which哪个,when哪时,where哪里,why为何,how怎样),即主人公是谁,指向的目标是哪个,故事在何时何地发生,原因是什么,主人公怎样达到目的,别人怎样阻止实现目的。带着疑问去教学,能逐步形成快速摄取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学《项链》一文时是这样设疑的。《项链》一文的内容,学生早已熟悉,课堂上再照本宣科地去分析,必然导致学生乏味、反感。针对这种心理,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假如项链没有丢?(2)路瓦栽夫人仅仅是一面反面镜子吗?让学生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再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性格特征,深刻理解小说主题。在轻松活泼的争辩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共创共享,赋予生命的关怀与尊重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是生命课堂的基本诉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充满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情境、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情境、文本的对话以及师生与自我的对话。对话性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享受对话人生,将是生命课堂的重要使命和追求。
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合作的氛围中,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3]对话的前提是平等、民主、和尊重。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特级教师魏书生提出“真正的民主从商量开始”。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将共同面对精彩的现实生活。这种民主、平等、尊重的课堂,会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新教育所倡导的学生培养目标也一定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三、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生命的意义
教师运用自己的经验、阅历和知识,对生成性的内容巧妙把握,因势利导,把思维引向深入,把课堂引向生活,把情感引向生命的更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的感动和每节课堂的温馨记忆有关,和质朴真诚的生命体贴有关;灵性的升华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世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生命的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边城》时一改常规小说教学梳理情节的设计思路,抓住“品味小说语言的味道”这一关键,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细致体会沈从文盛年时那每一句都“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般的语言”,沿着语言的河流上溯,重回至沈从文先生所营造的清新宜人,带着乡间的水汽、草木的香味、无边的虫鸣、黄昏时变幻的云彩,承载着翠翠悲喜莫名的心事的边城。品味若干词句,达到对文本的品读。学生既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又获得了愉悦的生命情感体验。
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幸福的生命体验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教者要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选择学生最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问题,组织教学。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特定的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进而增加参与课堂活动的内动力。如笔者在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让学生课前根据背景材料分别写一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报道及一篇纪念刘和珍的悼词,然后在课堂上朗诵,创设一种悲愤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即使是一些议论文,也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阅读的迫切要求。如在学习新闻消息时,我采用了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化枯燥为生动,呆板为活泼,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阅读需求。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易、趣、活。
总之,新课改视野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阳光的、微笑的、体验的、探究的、合作的、交流的、對话的课堂,更是生活化的课堂。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潜能的最大发展,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智慧的探险,激情的碰撞和心灵的感悟,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师生共享的美好生活和幸福体验。这既是对生命的叩问,也是深度的语文课堂改革所应该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