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2017-06-30孙经爽
孙经爽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是由人的本質属性决定的,是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初中生责任感表现逐渐成熟。针对语文教学德育实效,提出具体培养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责任感;培养
一、初中生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责任感由人的本质属性决定
(1)马克思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需要。他把人放在政治经济学视角中,思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向人身之外思索人的本质,未曾提出人性善恶问题,区别于传统文化中的内省观点。
(2)中国传统观点:中国告子认为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先天的动物属性就是人性,人性无善无恶,犹如水之无分东西。
孟子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一种同理心。他举例说人看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情,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此四端分别对应了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本质。“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就是人的良知,因此持有人性善论,主张以礼义培养善性,积善成德。
荀子发现“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意识到人的自然属性中的恶。他又讲“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在人的社会属性中也发现恶的一面,因此持有人性恶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并更深一步提炼出人性自私,人不必经历教与学,就会追求个人利益,主张以法节制恶性,克己成仁。
杨雄《法言?修身》讲“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人性有善有恶,后天修养具有导向作用,教之以善则为善,教之以恶则成恶。人性善恶相杂,则要后天修养,培植善性,祛除恶性。
2.培养责任感是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责任担当隶属六大核心素养。既然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那么责任担当就是人的本质,人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若要满足人的需要,就要付出人的劳动。人无论善恶,都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以保证善性的有效成长。语文教学有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责任意识,正确调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初中生责任感现状
1.学生道德认知浅薄,难以形成深刻见解
初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渐生成人感和自主意识,但是不能系统认知社会,不能准确判读时事与情势。学生在语文中需要树立正确责任认知,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树立言语运用的自律意识,形成对人对己谨慎负责的态度。
2.学生道德情感荒芜,难以表现诚挚情感
记叙文常要求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是为了让学生写独自体验,不必编造虚构,能够有感而发。体验性作品可源自纪实性,字里行间要有真情实感。很多学生未臻于此,是因为不会操心,没有学会对人对事负责,观察和参与不足,难以升华情感体验。
3.学生道德意志薄弱,难以肩负道德责任
由于家庭、学习基础等原因,学生产生学业倦怠,畏缩止步。学习和所有劳动一样,学生需要有强大的责任意志,才能对自己负责,对劳动负责;学生还要有强大的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才能胜任担当。
4.学生道德行为偏失,难以坚持使命原则
人的需要既包括自然属性,也包括社会属性,需要与实践劳动相统一。趋利避害太过,可能是好逸恶劳。实践劳动艰苦,学习亦然,为他人也不愿付出劳动,如此学生往往高度强调应享之权利,具有先己后人的独占心理,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帮其学会协调自我和他人、民族、社会的互相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1.挖掘语文教材德育资源
(1)品析作者志趣,学习道德榜样。在教材选文中发掘有责任感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施加榜样力量的影响,比如《信客》讲述职业道德在信客一生中的坚守,《羚羊木雕》讲述孩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还要发掘课文作者的责任形象,树立学生人格理想,比如《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悲喜观,《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不以自己得失为意,谋地方百姓福祉。
(2)整合课文主旨,建立培养序列。从个人、家庭、社会、民族诸角度,围绕责任,分析课文主题的单元共性和选文个性,先梳理单元主题,再给课文分类,建立责任感培养序列,进行教学整合设计,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教材支持,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
2.塑造语文教师敬业精神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威信,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观点,模仿教师的语调和处事方式,因此教师必须敬岗爱业,热爱学生,重言重诺,言行严谨,说负责的话,办负责的事,对自己说过的话和办过的事负责到底。
3.明确责任感评价标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责任观:初中生有责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价值层面,树立民族责任、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自觉认同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应的是初中生对民族、学业、他人的起码责任。学生有责任爱国爱家,友善他人,而且对学业要敬事而信,勤勉努力。
(2)传统道德中理想人格的责任观:传统道德中的理想人格讲究以仁义为己任。仁义包括克己爱人,弘毅力行,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讲究“内圣外王”,内圣是指对己克制,善言善行,是对自己负责,外王是参与社会,管理公务,是对他人负责。在语文教学中要建立学生的责任理想,建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穷达观和济世观,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语文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课标指出,应让学生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观点。语文教学应注重德育熏陶,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创造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民族责任,树立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4)言行一致的履责观念: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负责的言行态度。要弄清在其位谋其政,言必行,行必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事情负责。要明确享受权利,必须履行责任,以信立德,以行立责,讲了必做,不讲也要践责。语文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勇于担当,在思想和行动中坚持正义和理性,不言高于行,不置身事外,勤勉做事,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辽宁省庄河市第七初级中学 11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