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甲骨文的依法治教理解重构
2017-06-30薛东杰周云飞
薛东杰 周云飞
摘 要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教育部提出了依法治教的要求。“法”是社会发展高度文明的体现,甲骨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何为“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有何区别与联系,新常态如何理解与实施,本文将在此基于甲骨文立意进行解读。意在鼓励基础教育工作者们提高思想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能力。
关键词 依法治校 依法治教 甲骨文立意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何谓“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体现,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措施。首先回顾一下党历次重要会议对“依法治国”的论述,而教育部是学校的顶层主管部门,因此其出台的相关文件同时有相同的论述。
1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1999年教育部提出依法治校的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行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2003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气氛。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2012年1月又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值得指出的是这是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发布的第一个综合性文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法治能力现代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从党的历次会议中可以明确看出,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主旋律、主基调。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成为一种新常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由此也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
2基于甲骨文的立意
而何为“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有何区别与联系,新常态如何理解与实施,笔者在此基于甲骨文立意进行解读。
2.1“依”的解读
“依”字解读。甲骨文字形“”,甲骨文中“依”与“初”字形相同,疑是“依”字假借“初”的甲骨文字形。我们看一下“初”字解读。甲骨文字形“”。初,一种解读为:被包围。另一种解读:甲骨文=(大,人)+(衣),表示“人在衣中”,即身上穿着衣服。有的甲骨文以“人”代“大”。有的甲骨文将包围结构调整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原始人制衣穿衣,遮羞保暖,开启人类文明。甲骨文中“依”与“初”字形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的位置,由外而内。正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倚也。从人。衣聲。
笔者以为“依”字包含了五个意思。
(1)“被包围”。人被包围,人的思想被包围,人的行为被包围。而被包围指的就应该是法。即人,包括思想、行为等不是自由散漫的,不是肆意妄为的,而是在法的限制下生存发展进步。
(2)“人在衣中”,强调人的进步,主观能动性。人着衣而行,除防寒保暖外,还抵抗了外来对身体的侵害。依法治校,衣服就是法,人应该学法、知法与行法,应该像穿衣服一种主动,并且把法作为保护自己的袈裟。
(3)“开启人类文明”,人是发展的,体现在文明的进步,而文明的进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战争,是文明的被动推动也是文明付出的巨大代价。人生而自由,但人融入社会,必须与他人相处。而相处之道除了道德,还应该有法来约束。而法治也是反映人类文明的更高层次发展,可以说法治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但绝对是文明更高层次的体现。
(4)“有外而内”,法绝对不应该是被动学习,而应由人主动地学习与完善。因为法是由人制定,人制定法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人的服务与发展,人发展不同阶段需求就不同,因此法应该随人类的智慧及时更新与制定。而這一过程体现了多数人主动意识与需求,因此人人都应该为法的完善做出自己应有的建议与贡献。
(5)“倚也”,法一旦制定颁布,人就应该遵照执行,而且应该赋予法无尚的地位与执行力,切实保证法律的尊严,切实保证守法者的利益,成为守法者的依靠与可倚仗的力量。让违法者得到法律的惩戒,付出应有的权利与代价。
2.2“法”的解读
法,从氵从廌(zhi)从去,以水之平、廌触不直者去之。后简为法。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目前关于教育的法律条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与《教师资格条例》等。
2.3“治”的解读
“治”字解读。甲骨文字形暂缺。说文解字中篆體字“”;六書通篆體字“”。金文借用“辞”或“司”,=(乱,相互辩驳)+(“司”的省略,主持、主管),表示主持公道,拨乱反正。篆文另造会义字,=(水)+(台,另有“臺”指烽火臺),造字本义:开凿水道,修筑堤坝,引水防洪。
“治”体现了行动力,是措施,是行动。因乱而治,引水而“司”,强调公平、引导及教育。相比与“依”更体现了一种软文化与教育,以法作为规范作为根本,而以教育进步为主。治的目的不是为了法律的套套框框,而是以法为基础,强调发展,用教育引导未来,体现了更多的人性,是一种更高的管理行为与思想境界,依法而境界更高于法,而法是保障,因此“治”更是一种人性关怀,主动的学习管理行为。
2.4“教”的解读
“教”字解读。甲骨文字形较多,但相似,如“”,甲骨文=(爻)+(子)+(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学子。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笔者以为“攴”简单理解成手持鞭子、棍杖等是粗暴的、野蛮的。人类创造甲骨文说明已经开始思考人的意义,已经开始脱离了粗暴的、野蛮兽性,是人类进步的表现,而不能简单地象形解释为体罚学子。而甲骨文“”更应该解释为“幼儿,处于懵懂事情的孩子”,手持“攴”是残忍的,必不是母亲的行为。而“攴”更应该解释成教学用的“棍子”类教学工具,用于引导启蒙“”。而“爻”有结绳说,是一种记事方法,体现了人对数的启蒙认识。而“乂”,古文五,乂乂相叠就成了“爻”字,代表二五天地之数。八卦是三个爻,分别代表天人地三才。因此天地人是在“”中的体现,亦是其部分意义。易经的卦象是内外二个八卦相叠,构成一个个的卦象。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可见易经只是“”部分意义的演化发展。笔者浅见,“”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幼儿在妈妈(笔者以为“妈妈”比“母亲”更贴切)旁边,妈妈手“依”“棍”式教学工具引导启蒙孩子学习“数”这一定量辅助人类发展的智慧。而“乂乂”高高在上且分开,下面的“乂”较小,处于孩子头顶,可以解释为: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本身就是具有智慧的,但仍需启蒙学习。而上面的“乂”较大,处于妈妈头顶一侧,可以理解为妈妈经过生活的洗礼,本身的智慧得到了发展,应该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可以想象这是一种温馨的场景,是一种自发的由内而外的一种智慧。另一方面,“教”成为一种职业有其必要性,但不应该丧失其原意。今天的“教”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是否从“”。
2.5“校”的解读
“校”字解读。甲骨文字形“”交,表示叉腿而立。校,甲骨文=(交,双腿)+(木,桎),表示用桎梏连锁双脚,使双脚不能自由活动。这种解释亦过于野蛮与冲动,叉腿而立,是立之根本,立之磐石,是一种人的主动行为。人已经意识到,立之久远就应该学会约束自己,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辅之以木,作为固定场所,不仅约束腿,而是约束身体与身心的场所,是一种潜在的主动需求。笔者以为,以为“校”绝对不能等同于“校园”、“校规”、“校长”。而是在“”的意义下,老师、学生依法治校,看起来刻板,实则更是人文关怀,更是“”、“”相合的天然释意。
3立意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
北京市十九中学从领导到员工无不时刻在契合着这种释意,学校有形中營造了和谐的环境,无形中却给孩子们提供了安全及进步的场所。尽管孩子们年龄尚小,不足以体会这里面的辛苦,但是这种大爱大于天的负责任态度才是孩子们潜移默化中感受的。无论学校开展百年校庆、学习节、文化节、科技节等活动,都无疑立意在这种教育的氛围中。《礼记·学记篇》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
通过具体工作中的不断历练,不仅加深了我对这所百年高中的理解,也增强了我作为这一集体中一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和自身能力,是对我们年轻人有益的教诲和指导。
这次挂职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的认识,还提高了我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了朴实勤劳、敢于争先的工作作风。对于将来继续从事教育行业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1)我学到了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是知识专业化、知识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是双向关系,不再是社会满足人的需求,而是人的需求要适应社会。
(2)迎接新机遇新挑战,必须提升工作品质。在挂职锻炼期间,我深深的领会到提升工作品质在当下乃至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
时光荏苒,挂职的这几个月时间匆匆过去,不仅给了我感悟,也让我有所收获。接下来还会不断有新的挑战,我将会继续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随时在工作中不断调整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
[2] 许慎.说文解字[EB/OL].艺术中国网,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