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化学史丰富课堂教学

2017-06-30黄秋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

黄秋香

【摘要】通过教育实验和调查发现,高考压力使学生和老师都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学习、考试和成绩排位上,因而课堂常常比较压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渗透化学史教育,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一些欢声和笑语,缓解同学们心头的重压,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

【关键词】化学史教育 人文情怀 轻松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56-02

一、借助化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唤起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关键是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行苯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将凯库勒发现苯的分子结构这一段史话引进教学中来: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据他自己说灵感源自于一个梦。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直致力于研究苯的结构,当时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苯的六个碳应该是呈链状排布的,但是由于苯的高度不饱和性,使得其分子结构一直不得其解。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工作累了,竟然打起了瞌睡,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的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六个碳原子形成的长链像蛇一样卷曲盘绕,忽然这条蛇用嘴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首尾相连,并不停旋转。这时,他猛醒过来,恍然大悟,赶紧着手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并最终确定了苯的六元环状结构,解决了前人一直沒有解决的难题。在这里,教师应该指出的是,凯库勒之所以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绝非偶然。与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具备了这些科学素质,灵感才可能光顾于他。这些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趣闻,不但能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加深对某些科学理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其中的道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化学史教育开启学生智慧,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大量化学史料为化学这门学科增加了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在化学史所创设的情境中,更易主动建构知识、全面认识科学本质。如在讲授元素周期表的课题时,以门捷列夫的发现其的经历与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史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尽量找好化学史人物事件与学生的结合点,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和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春风化雨中得到浸润。通过学习化学史,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所呈现的科学道德,从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的方法。如1846年,瑞士化学家雄班在厨房里做实验,偶然弄洒了一瓶硫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他立即抓起妻子的棉布围裙去擦污染,然后又把它放在炉子上烘干,不料,围裙“砰”的一声着火了,烧得一无所有,而且没有一点浓烟。班雄立即意识到这种化合物威力无比,不久,便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火棉。从上面这个例子和德国化学凯库勒探究苯的分子结构的思维过程可以体会到他们勇于猜想和用实验事实证明猜测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通过对化学家们的科学探究过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学习,从他们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以理解学习化学史过程中科学的本质,继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元素化学化合物部分,内容上多而杂,包括元素的通性、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内容。注意到元素化学的知识中蕴含的大量化学史料,结合化学史讲述元素化学知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学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及动态的演变;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用于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发现真理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化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就是现代教育倡导的“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跌宕起伏的化学发展史,讲述科学家们发现新的理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借鉴化学家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改进自己的科学方法,最终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三、借助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戴安邦教授指出:“全面的化学教育不仅传授化学知识、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以氧气的发现史为例,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都先后发了氧气,这本来是他们发现真理、否定谬误的一次极好机会,在此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就能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然而遗憾的是他们都坚持燃素学说,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最后只能与真理失之交臂,把这一绝好机会让给了拉瓦锡。这成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导致的一个科学悲剧。与此相反,在嘲讽和攻击下,具有高尚科学素养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深知自己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继续对周期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终于在1869年3月18日,周期表首次出现在他题为《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中,在随后的论文中,他又修改了第一张表制作了第二张表,直到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确立,把化学元素纳入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化学进入了系统化的阶段。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和真理是不能被谬误和假象打倒的,许多科学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通过讲解这些史实,使学生在做实验时不要放过一个微小的细节和一个微小的变化,对于每个细节和变化,不要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失败的实验,要找出原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借助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教书育人,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好书,而且更要注重育人,其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是课程教学中的内容之一。化学史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素材,例如我国近代化工专家侯德榜为了祖国的化工事业,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效力,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发明了我国自己的制碱法--“侯氏联合制碱法”,将世界制碱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又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青莲院士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等。这些事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确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当然,还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科技发展现状,向同学们介绍目前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帮助他们认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鼓励他们为了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应该更加努力学习。

在课堂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学生的化学成绩、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切实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课堂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史应该被大力提倡的。同时,化学史的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兴衰、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科技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等,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大有帮助,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利用化学史料提高科学素养的一点看法[J].化学教学,2010,(11):3-5.

[2]江玉安.在高中化学中积极进行化学史教学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42-43.

[3]李松华主编.化学发展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应礼文等著.科学的发现[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如何培养当代技校生的人文情怀
学好初中政治, 树立人文情怀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