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老师“惩罚”学生的利弊
2017-06-30
校长会》上的旧闻
2016年11月7日,在搜狐教育《校长会》上一个醒目的标题《今天不允许老师“惩罚”孩子,明天整个民族就会被人惩罚》并不引人咂舌,一则老掉牙的旧闻重提纸上: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有个新闻是这样的,中国的孩子与日本的孩子比赛“吃苦”,爬山前,中国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喂奶、擦汗,一路紧跟。而日本孩子身边除了必备的一个老师外,再没其他人。爬山过程中,中国孩子被树枝刮破蹲地下哭,累那么一点就放弃,日本孩子被石头砸破后继续若无其事前行。最后,12名日本孩子全部到山顶,而中国孩子只有4个勉强坚持到最后。当时社会上只是简单的感叹几句:中国的“小王子”“小公主”们太娇气。难道仅仅是娇气这么简单的问题吗?
其实比赛前这个答案就非常清楚了,而我们却要在与其他国家同龄人比赛后才得知,可悲!也许你会问:这与允不允许老师“惩罚”孩子抑或民族受罚相干?答案是肯定的。
旁征博引
日本是个提倡体罚的国家,尽管以前被禁止过,可后来社会强烈反对,目前进入模糊体罚阶段。当时日本教工会和很多社会组织要求恢复体罚的主要理由是:强大的民族必须要实行体罚制度。除了日本,还有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实施体罚。
尤其是新加坡,对体罚有严厉明确的规定。新加坡在对于体罚的解释中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承受羞辱、谩骂、误解、威胁、殴打,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是社会的负担。新加坡对学生的体罚很特别,打屁股不要说了,劳动、值日、检讨是必须的,严重的话,家长还要在学校或体罚站陪孩子一起受罚。进入中学后,如果学生违纪严重或频繁,成人后是不会给他工作机会的,或者降低工作待遇。
教育部门
禁止老师体罚学生是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从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上说,禁止老师体罚学生是绝对正确的,没有一个人从内心上愿意接受来自外来的惩罚,更何况是来自老师,而且很多时候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这对他们的人格尊严或多或少会有所损害。所以要求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讲究方法;要因势利导、注重策略;不能方法粗暴、辱骂损害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至于说禁止老师体罚学生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定论。
学生家长
“不被体罚”保护伞罩着的很多学生
越来越桀骜不驯
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有同感: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听话了。动辄就跟家长顶嘴,一言不合就摔罐子砸东西,抑或不上学、不吃东西或离家出走。高初中学生群殴事件频发,并且向小学蔓延。学生谈恋爱低龄化、性史小学生化、吸毒中学生化……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从小没有“规矩”意识造成的。归根到底就是孩子教不得、管不得、骂不得,更打不得。很多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老师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骂学生,更不能打学生,所以在课堂上那些不求上进的孩子总是:老师尽管“吹你的风”,我依然“波澜不惊”。所以老师没法“教化”这些学生,哪怕你手足无措而依然奈何不了我。这种被不允许老师惩罚孩子“保护伞”保护着的学生自然桀骜不驯难以调教。
教师直言
实行严厉的学校教育迫在眉睫
学生打老师后,家长道歉、学生检讨后就没事。一旦哪个老师打学生,哪怕象征性碰一下,那就是大问题,马上被媒体渲染的很厉害。赔款、处分是轻的,被开除的老师大有人在。当事教师自然是羞愤难当,甚至是一辈子阴影。这些老师以后很少有人还能保持以往的工作热情,其他的教师也会感到职业尊严的丧失,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悲哀,会产生对待越来越难管的学生管得了就管,管不了也别太在意的想法。然而,教师出于自己对教育的使命感和對学生的责任感,还要顾及社会的压力,并不能轻易放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这就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桎梏,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阻力。可见,学校教育环境宽松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实行严厉的学校教育迫在眉睫。一味强调学生的人格尊严,而压缩甚至归零教师的职业权利、个体权利、人格尊严只能导致学生对老师不尊重,对知识轻视,对学习失去兴趣。
教师和家长一样,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同时,更应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在倡导尊师重教的同时,更不能压缩甚至归零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权利。恰当地“惩罚”孩子,并不一定要被扣上“有损师德”的帽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我们的民族希望,可以对孩子严厉点哪怕进行必要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