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下全国两会报道中编辑的思维创新
2017-06-30肖梦吟高梦格
肖梦吟+高梦格
[摘要]在媒体大融合的背景下,今年的全国两会,可谓精彩纷呈。PC端,VR,直播,电视,网络,客户端等多媒体形式在会场内外被广泛运用。既把握会议的主题基调,又要在一众媒体中占先机博出彩,对参与报道两会的所有媒体来说,都是考验。在媒体融合呈现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想要抓住受众,技术革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容为王。这就需要编辑思维的进步,编辑的思维方法决定思维层次,而思维层次决定新闻报道的质量,只有创造和运用新的思维方法,才能推进报道的手段,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创新,报道才更容易出彩。
[关键词]全国两会 媒体融合 思维创新 全媒体
一、坚持内容为王 但要多元化整合创新
全国两会报道,简单点说,是严肃报道,是会议新闻。全国两会的政治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主要基调,是要与之保持一致的。即在内容上,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性。
长久以来,由于受思维束缚,地方媒体的编辑对于全国两会报道的编辑还停留在过去的思路上,思维模式非常单一。前方的策划和报道直接决定了后方编辑的呈现,编辑缺乏主观能动性。以全国两会省级网络媒体专题报道来说,一味的盯着前方报道,版面设置受制于前方,难以通过编辑的思维整合让两会专题出彩抓人。这样的单一思维,在自媒体汹涌发展的今天,已不适用。只有打破常有的报道两会的方式,运用全局、变换的眼光,整合各类资源,做深新闻,才能更多的吸引受众。
以本次全国两会省级门户网站的专题报道来说,千龙网“全国两会·2017加油”专题上,编辑巧妙的运用了聚合思维,专门将专题第一眼能够看到的部分,通过“两会说”系列分类聚合中央高层、部长、北京团代表、在京委员等的热门观点,让受众一目了然。而在浙江在线“聚焦2017全国两会”,编辑所做的不只是内容整合,更是全媒体整合,“全媒体播报”品牌专栏突出展示编辑在内容原创、报网融合、移动传播方面的整合生产实力。并且让这个特色栏目成为一众网络媒体两会专题中的一大亮点。
再说大众网,在省级网媒专题中,绝大部分都未开设总书记专栏,部长专栏,然而大众网编辑却没有墨守陈规,选择在全国两会专题页面,开设“总书记论国是”“政府工作报告”“部长来了”三大专栏,并将这三部分,整合集纳成“高层声音”。视觉上薄了,但内容更丰厚,让受众关注的问题都集中在一块儿,节省受众阅读时间,赢得较好的效果。
二、打破固有形式 变惯性思维为求异思维
两会年年开,编辑记者年年跑两会、年年编两会,这就导致一定程度上 ,编辑记者脑海中已经生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固有的编辑写作模式。
通常来说,惯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观察、思考问题时容易套用固定的思路,角度或模式的意识倾向。两会报道中的惯性思维首先表现在报道方式上,一提到两会报道,首先想到的就是领导讲话和程序性会议报道,这不仅是受众对会议新闻刻板的印象,也是部分编辑记者在实际报道中常有的惯性思维。其次表现在报道内容上,习惯性认为,在独家新闻很难真正独家的背景下,制造形式,尤其是制造以明星为圆心,以娱乐为半徑的花絮就成为许多媒体喜迎网友的招数。这样的惯性思维造成的结果是报道的乏味枯燥,一味吸引受众而制造新闻,背离主题。
在两会报道中,更多的其实需要编辑具有求异思维,即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两会报道中的求异思维主要是报道中换个角度来想,从相反的方向来考察问题,从而发现新的观点,或者找到别人所不曾采用的方法或者表达形式。
两会报道中运用求异思维,首先是变形式创新为内容创新。以湖北日报网为例,今年全国两会,湖北日报网推出了一段《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湖北大鼓在网上首发。这也是湖北日报网后方编辑的积极创新,湖北大鼓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北地区流传甚广。湖北日报网专门找到了省级非遗传承人付群刚,紧扣当前的两会热点,制作推出了这个作品。“总书记提出深化改革践行发展新理念,总理的工作报告亮点多多担当如山。”
“代表和委员对‘中国方案信心满满,他们把湖北与中国的发展紧紧相连。”“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时代在召唤,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汤圆。”该作品把总书记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的重要内容,湖北的发展规划,以口语化形式表达出来,再配上湖北大鼓的腔调,唱起来有节奏,有韵味,鼓舞人心。
和湖北日报网一样,后方编辑在内容创新上做出亮点的还有四川新闻网和湖南红网。四川新闻网后方编辑创作的原创栏目“一分钟说两会”,由来自川网的编辑用四川方言来话民生,一分钟的时间并不长,听起来不费劲,通俗生动,贴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耳目一新。
湖南的红网,在省级网络媒体的两会报道中更是独树一帜,率先采用沙画视频和内容叠加的方式,记者在前方采访确定选题,后方编辑邀请沙画师,通过整合沙画视频、音乐、文章,融为一体,让两会报道看起来更传神。
除了形式创新变内容创新外,两会报道中运用求异思维的方法,还表现在从不同人的视角关注两会。全国两会,其实对于大家来说离得特别远,那怎样让整个略显枯燥无味的会议,更有人情味。这就需要编辑通过人物故事拉近两会和受众的距离,学会讲有情怀的故事,提高报道的可读性,易读性。
在全国两会的专题报道中,多家网络媒体都运用了动漫人物。通过小孩的视角,去看政策、说民生、谈发展,让两会的报道更接近人。多彩贵州网的“多哥彩妹”,北方网的“情义哥”,南方网的“小椰看”都是典型。此外,在华龙网的两会专栏华龙会客厅中,编辑在后方摇身一变成为主播,从多个领域采访专家,将个人故事融入社会大背景和整个宏观政策面下进行展示,瞬间让两会接上了地气。
三、发散并创新思维 让用户和受众尖叫
现在的两会报道模式,媒体和受众是分开的,对于媒体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话语权,自己的传播力,更有强大议题设定的能力。他们专注于两会这样的议程,围绕这样的东西进行阐述和报道。带来的结果就是我报道什么,我编什么,读者你就看什么。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受众扮演的是看客的角色,是被动接受的。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编辑如果还一味靠编稿子刷流量来指望出现爆款产品,几乎不可能。此时此刻,编辑更应该把自己从两会报道闭环中拉出来。你需要的不是把自己当成编辑,而是要让自己从这个闭环中走出来,成为一个产品经理。这就涉及到编辑“头脑风暴”的重要性了。让脑洞大开,了解两会报道的相关情况,再联合技术部门,挖掘受众的需求,制作爆款产品,这种产品不仅涉及到整合发布的微信文章,也涉及到H5。做受众最关心的,好玩的,有趣的,有价值的,可以成为谈资的,打破常规颠覆式创新,给受众不一样的体验,这样才能吸引受众愿意分享给他的朋友们。
以门户网站新浪网的全国两会专题为例,后方编辑通过对成百个选题进行分析,发现囊括的新闻热点。比如养老、收入、食品安全、楼市、环保、交通等等,这些领域说明了大家并非不关心两会,其实是关心的,但他们关心的点,大部分是局限于民生问题以及自己身边的事。只要找到了这个点,让用户真正参与到选题中来,让用户对新闻有兴趣,强化品牌效应,不仅可以让新闻爆款,更增加了用户的黏性。
这里想以今年全国两会中出现的爆款H5为例,说说如何通过编辑的思维创新来让用户尖叫。两会开始以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央广主播朋友圈里都有啥?》这样一个场景视频H5,用户点击链接进入后,会看到一个在一个全屏模拟朋友圈的画面,央广主播王小艺就站在朋友圈的右下角,通过肢体动作(滑动朋友圈、点击)和口播解读一条条朋友圈信息,并且通过模拟用户亲自点击,让用户了解到央广网花样的两会报道。这个H5里,编辑运用新的H5模式把朋友圈做成了一个全屏、全景、浸入式的场景,又集合了广播的声音特点、视频和图片的可视特点、虚拟现实的场景特点,让看到此H5的用户在视觉和心理上都有一种冲击感,不知不觉就跟着看下去,从而就接收到了央广网想要传达的信息。
在另一个由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2017两會“入场券”H5中,编辑巧妙地运用电影院选座这个创意将临场感觉发挥到最大程度。网友通过点击H5上面的抢票按钮进行抽奖获得两会的“入场券”,然后通过虚拟在线选座操作来观看全国人大开幕式的直播。这把普通的新闻直播变得贴近生活,又让网友有了很强的参与感。人民日报另一条刷屏的H5产品是“两会喊你加入群聊”,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很多网站都推出了模仿微信群聊的H5。而人民日报这个有所不同的是,在群聊结束以后又利用朋友圈的形式,对一些相关的新闻内容进行了补充。通过两个场景把两会中的要点用群众的吐槽和感想具体的表现了出来,既做到了与生活贴合、亲和力强,在内容上又更加的完整。同时,模仿网民提出的“工资能再高点儿,假期能再长点”这个诉求,正是每年两会时网友最关心的问题,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然后不自觉的分享,从而达到一个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面对当前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做到融媒体下的编辑思维创新,不仅是要找到与新媒体的最佳“融接点”,更重要的是,编辑要开始寻求理念、模式的更新和变革,通过编辑的发散思维,真正的让用户意识贯穿到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始未。
参考文献:
[1]张仕勇:《论两会报道的创新思维》,《传媒观察》2010年第7期
[2]传播君:《小屏挑大梁,湖北日报网全国两会七大报道利器解密》,《网络传播》2017年3月21日
[3]传播君:《省级网站全国两会专题大比拼,你心水的是哪家?》,《网络传播》2017年3月10日
[4]人民网:《两会融合产品有哪些刷屏爆款?》,人民网传媒频道 2017年3月10日
[5]人民网:《场景视频的H5创新·以央广两会H5“王小艺的朋友圈”为例》,人民网传媒频道2017年3月21日
(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