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农路

2017-06-30稷子

延河·绿色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架子车杨凌渭河

稷子

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南门,便是五台山。所谓“五台山”,其实是五组台阶组合,每组台阶有二三十级踏步,杨凌人称之为“五台山”。站在“五台山”顶,放眼远望,一条宽畅笔直的大道直通渭河岸,大道两旁是一溜两行的毛白杨,若在夏秋季,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条大道以陇海铁路为界,南边称邰城路,北边的为西农路。西农路在杨凌,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西安的解放路。

杨凌的地势呈台阶状,由北向南分为三个台阶。西农大老校区(即北校区)地处头道塬,也就是第一个“台阶”;杨凌老街道地处二道塬,是第二台阶;渭河滩地是三道塬,为第三台阶。西农路由北向南是一面大坡,似一把宝剑直插渭河岸边,其势其状雄浑壮观。大道两边依次是:西农大家属区、化建家属区、陕西省农业学校(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农校家属区、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这两个单位今并入西农大)、陕西省化工安装工程三处(今陕西省化建股份有限公司)、武功科研中心、杨凌老街道(常乐路);跨过陇海线,有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水利学校(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等单位。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杨凌只有这么一条像样的路。那时这条路没有被命名,青石子铺就,由北向南,穿越陇海线,直达渭河岸边。关中平原多杨树,因此,西农路植了一溜两行毛白杨,成为杨凌街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站在西农南门外的“五台山”顶,举目远眺,小城风光尽收眼底,终南山青紫如黛,渭河如玉带缠绕在山边;大道两旁排列着两行毛白杨,直通渭河岸边;林荫道中,莘莘学子漫步其间,清风拂面,鸟鸣婉转,蓝天如洗,白云朵朵,宛如一幅天然油画。

在小城住久了,对季节更替的感觉颇显迟钝。冬天过去,春天几时来?只要看看西农路的毛白杨吐没吐穗子,如吐穗子了,那就是春天到了。一阵阵轻风吹过,白杨枝头吐出淡黄色有粘性的芽孢,一天天变大,最后钻出了有绒毛的红色绒花,像一条条胖乎乎的毛毛虫。不几天,“毛毛虫”脱落了,一片片叶子挂在树枝上,如同用油纸刻镂出来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杨挂全了叶子,叶片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密,最终织出一条林荫大道。

夏天到了。

说来也怪,杨树叶有风无风都哗哗的响,响得烦躁的心里泛起一片清凉。

渐渐地,树叶变得墨绿,有蝉在枝头鸣叫,先是一点点,随后是一片,鸣叫得烦人却又宁静。有人循着树干张望,在找蝉蜕,收获颇丰,手提袋已经鼓起来了。

伏天过去,秋天到了。骄阳的余威还未褪去,绿荫下清风在徜徉,平添许多凉爽,学院的师生三五成群在树荫下漫步,笑语盈盈;有几对情侣夹杂其中,手牵着手,时而互打对方一巴掌,时而相视而笑,勃发的青春满街流淌。

一伙农家半大小子拉着架子车去杨陵镇给生产队拉化肥,来到五台山前,开始坐“滴滴”。两辆架子车一前一后,车辕交叉,一人坐在中间把辕驾驶,其他人分坐在车厢。其中一人猛推一把架子车,架子车便自动行驶,越来越快,飞驰一般。路上的行人见此情景纷纷让道,车上的小子们洒下一片笑声。

那个驾驶员就是在下。

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滴滴车”翻倒在路沟,引起一片惊呼声。驾驶员和车上的乘客免不了擦伤胳膊碰破皮,他们爬起身,收拾好架子车,咧着嘴自嘲地笑着……

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俱往矣!

如今的西农路各种汽车川流不息,哪里还有架子车的影子。陇海线以南到水运中心的路段已经改为邰城路,路两边白杨的影子不见了,栽上了很现代的绿化苗木。陇海线以北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行道上也摆满了摊位,人流从早到晚熙熙攘攘,没有宁静的时候。繁华毋容置疑,可恬淡怡人却找不着了,唯有大道两旁的毛白杨能勾起往昔的回忆。

几次翻修街道,毛白杨被砍伐不少,留下的白杨粗如碌碡,高过五六层楼房。西农大许多老教授为此大声疾呼:白杨不可再砍伐,倘若没了白杨,西农路还是西农路么?!

说来也怨不得政府。这毛白杨耐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容易存活。茅盾老人有一篇著名的文章——《白楊礼赞》,极尽赞美之辞。然,白杨这些年生了病、有了虫害,许多树干被蛀空,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每年都有几株白杨颓然倒下,甚至伤了路人。这样的隐患自然要消除,许多病树因此被伐掉。再者,每年春季,杨絮花满天飞,给城市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也是弊端之一。

余也知道,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前进。在前行的路上,有立就有破,有取就有舍。譬如西农路的白杨,这样的行道树在淘汰之列。但,不管怎么样,有了毛白杨的西农路才是真正的西农路。西农路的毛白杨见证了杨凌的发展与兴盛,它是杨凌的活化石。余以为留住了西农路的杨树就留住了杨凌的乡愁,留住了杨凌的记忆,也留住了老一代杨凌人的奉献精神。

真担心这些白杨会消失。

希望我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

猜你喜欢

架子车杨凌渭河
故乡
故乡
架子车上
陕西杨凌:“云上农高会”首次亮相
杨凌果蔬国际品牌发展大会日前召开
杨凌农业科技功能区 打造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父亲的架子车
给渭河立传 中国 “旱腰带”上的史诗
收废品的老人
爱赢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