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17-06-30王丽群
王丽群
摘 要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技能,明确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多种生物细胞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形态、结构,从而形成对细胞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实验中从微观结构上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 细胞 显微镜 多样性 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1 课程标准要求和解读
(1) 课程标准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2)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其中技能性目标动词“使用”为独立操作水平,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具体内容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首先要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此基础上学会操作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等重要的实验技能,来观察不同细胞的结构。
1.2 教材分析
(1) 内容分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可用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胞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是初中显微镜操作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细胞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使用。
1.3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课中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层次,了解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科学研究历程,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学生对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了解还不到位。“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是否完全相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虽然,学生在初中使用低倍显微镜来观察细胞,但是时隔两年,已经遗忘了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过程。
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角度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可以利用低倍镜观察,非常想知道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愿意到实验室里进行操作。
从能力要求上看: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需要教师师不断引导。
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及观看实验室里已有的装片,能独立操作显微镜。
通过观看自制临时装片的视频及亲自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总结不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 评价设计
3.1 课堂评价
目标一评价:通过学生电脑屏幕显示的物像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对所制作的临时装片的观察情况,评价学生对临时装片制作的掌握情况。
目标三评价: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理解情况。
3.2 课后评价
设计课后练习题,要求所有学生准确完成针對每个目标设计的练习题,并根据批阅情况进行改正。
4 教学设计
4.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案,课后延伸的拓展资料;多媒体课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有关实验仪器;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涂片等多细胞生物的观察材料;组织各组组长录制有关临时装片的微课视频。
学生准备:准备制作装片的实验材料;学生组长课前录制临时装片的微课程视频。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前培训各小组长,以便以后协助教师指导同学正确使用显微镜。
4.2 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初中生物学习中所观察到的精美细胞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这些细胞的名称及形态、它们的共同结构及最好的研究方法等。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位于外部保护内部细胞;保卫细胞由两个半月形细胞组成,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肌肉细胞呈长梭形,有收缩功能;神经细胞呈星状,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传递效率,红细胞呈圆盘状有利于气体的交换。这些细胞的共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最好的研究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中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4.3 教学过程
(1)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显微镜的知识,讨论正确使用低倍显微镜的步骤;教师播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视频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过程(低倍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的使用方法: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收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并讨论使用方法。学生再通过视频的收看,明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使用高倍镜观察标本。
教师将已准备好的标本,如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等多细胞生物涂片发放给学生。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小组讨论,在操作显微镜的过程中学会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明确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并填写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利用装片进行高倍显微镜的操作练习,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并派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感受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并锻炼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3) 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
教师播放各小组组长录制的临时装片制作方法的微课视频(黑藻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总结不同生物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用单个细胞或单层细胞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盖上盖玻片;多细胞构成的器官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方块中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盖上盖玻片)。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之后组内学生分工,分别利用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每一组成员先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再交换观察、交流制作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并通过亲手制作,在观察中学会分享、交流。
(4) 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个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1。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观察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
① 试归纳观察到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② 大肠杆菌与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③ 从上述记录表中,能得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 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大小上千差万别,细胞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结果。
② 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认识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6) 评价反馈。
教师要求学生比较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表2)。
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細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的列表比较。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反馈,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5.4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交流和表达能力。
5.5 板书设计(略)
6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实验与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掌握了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规范了操作程序,培养了归纳和总结能力,也为后面的实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从教学方法上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4) 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一直把现成的实验材料直接分发给学生使用,忽略了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
(5) 在实际观察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但都能积极面对,有的自己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有的通过操作显微镜来获得,有的相互之间讨论得有声有色,也有的学生直接询问教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这体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精神。
(6) 本节课还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交流,以便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但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而不仅仅是热闹一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