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院德育举措及启示
2017-06-30常瑞琴
常瑞琴
摘要: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机构,在宋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宋代书院成为当时人才培养、社会教化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宋代书院的德育措施已经相当完善,从学年分置、德育考核两个方面研究宋代书院的德育举措,以探讨其对于现代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宋代书院 德育举措 启示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始于唐玄宗时期开设的东西二都丽正、集贤书院,止于清末学术改革,历经千年之久。宋元乃书院之兴盛时期,宋代书院名声显赫,迅速发展,全国所创建的书院达720所之多。而“书院是德育思想传播的中心”,宋代书院德育举措颇多,涉及学年分置、德育考核等诸多方面。而这些举措对于现代教育德育方面也有不少启示。
一、宋代书院的德育举措
(一)实施“分年”的教育阶段
宋代书院已认识到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及心理特征,因而相应的教育目标也应具有阶段性。为此,宋代书院首次明确的实施“分年”的阶段性教育方法。其提出者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朱熹为八至十五岁之间的小学教育和年满十五岁以后的大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规定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但又指出两个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并非孤立和割裂的。小学教育重在“学其事”,“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知其然”。大学教育则重在“明其理”,“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知其所以然”。可见,小学乃大学之基础,大学即小学之深化。
小学与大学的德育重点也有所不同。朱熹指出,“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之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朱熹肯定了小学德育的基础作用,还曾专门编著《小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小学》之中汇集了历代贤人名士的“嘉言懿行”,分内、外篇,共计三百八十五章,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心术、感化、衣服、饮食为目,引用了许多格言故事,使学生能够有榜可依,有样可学,“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宋代书院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以“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直至“至于至善”。大学德育是小学德育的深化,提高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圣人之言行,更要能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書》、《五经》。而朱熹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以理学观点对各书进行了重新解读,影响深远。
大学与小学的分年教育,承认了学生不同时期德育内容的和目标的不同,又肯定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小学为基础,大学为深化,二者缺一不可。而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成就圣贤之德。
(二)德学并重的教育考核
宋代书院不事科举,但也会定期对于书院的学生进行德行与学业考核,评定优劣,确定升降,给予奖惩。这种“考试”起源于唐代集贤书院“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而在宋代成为定制。宋代书院的考试主要分为德行考核和学业考核,考试形式主要是入学考试和平时课考。宋代书院的教育考核一大特色即为德学并重,即除了由山长组织的入学考试以及平时已成规制的学业考试,德行考核也成为学生奖惩的重要依据。
宋代书院的德行考核主要是评判学生的道德品质、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学院的标准。德行考核的标准各个学院不尽相同。由名师宿儒所主持的学院,不仅学术水平比较高,对于德行要求也自然较高,一般侧重于对于古代先贤的追求。而一般的书院则较为实际,德行评判标准多为儒家纲常的具体化的标准。德行考核的方式一般藉由簿书登记制度来实施。宋代书院一般设有了德业簿、劝善归过簿等,“置一劝善规过簿,详列其目,简而不略,要而易遵,监院掌之,各斋之长纠察众友之善过而登记之,以每月朔望会讲之期呈之院长,面加劝警焉”。
宋代书院对于德行考核非常重视。例如江西白鹭洲书院曾要求“诸生各立日课簿,每日将用过工夫登簿内,诸生各随意力量,但要日有日功,月不忘之。本府将无时抽鉴稽查”。书院通过“无时抽鉴稽查”的方式,要求学生时时刻刻约束自身,不仅对学生起到了监督作用,也使书院对于学生的德性有了实时的了解。
在德行方面的考核,对不合格者,书院有戒饬、开除、鸣鼓驱逐、除名、永远不许入院肄业应试等极为严厉的惩罚,不仅反映了书院对道德伦常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考试制度重德行的传统。宋代书院完备的德行考核及奖惩制度,是其品德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从而使其培育出一大批不仅学术杰出,并且人品为人称道的名士大儒,奠定了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非凡地位。
二、宋代书院德育的启示
(一)重视德育层次性与序列性
朱熹根据“分年”的阶段性品德教育把整个品德教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尽管两个阶段有不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成就圣贤之德。
朱熹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在《童蒙须知》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可以看出,朱熹强调从幼儿刚开始就对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他还认为“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也就是说,只要幼儿时期打好良好品质的基础,就如同为将来成为圣贤做了一个坯模,日后只要稍稍加以修饰,圣贤之功自成。
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必须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设定好德育要求和目标,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品德修养。
(二)重视建立完善的德行考核
我国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很多地方,应试风不但“回潮”而且日益加剧,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素质教育,太针对“应试”而去,最后效果甚微。应试教育中,即便是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利用卷面考试,来给学生分数。这种教育,导致大家只会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考试技巧的反复磨练,而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则难以得到提高和锻炼。
宋代书院的德行考核制度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之处。首先需要学校加强对于德行考核的重视,而有相应的奖惩。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德行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及其要求。关于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参照宋代书院薄书制度,建立学生小档案,讲学生德行考核情况登记在册,年终评测,予以奖惩。
参考文献:
[1]邓洪波.中国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7).
[2]陈霞玲.“宋代书院教育”研究述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3]张伯行.小学解集·小学辑说·丛书集成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86.
[5]陈元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