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研究

2017-06-29陈青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生成资源动态生成有效利用

陈青锋

【摘 要】 数学是思维学科,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思维场。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断捕捉与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精彩生成,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抓住课堂教学生成的机遇。本文就“顺水推舟,创设生成机遇”、“讨论质疑,促进动态生成”、“有效追问,捕捉生成智慧”、“变废为宝,善用错误资源”四个方面谈谈课堂资源的生成与利用。

【关键词】 生成资源;动态生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2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和控制过程,而控制过程是教师通过正确了解与处理课堂信息来实现的,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不断传递与反馈,教学过程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在周而复始中实现教与学目标的实现。而审视这些信息,有些是非预设产生的,有些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预设中产生的,可见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重组课堂。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故如何处理好二者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达成预设,促进生成是当前初中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课堂资源的生成与利用作些研究探讨。

1.顺水推舟,创设生成机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教学最大的技巧是教师善于因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就是能随机应变。课堂的生成性常常让我们遭遇“节外生枝”,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教师若能顺水推舟,适时地进行合理地调整教学安排,也许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1】“平行四边形特征”探索过程中的意外生成

在教学“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内容时,教师通过设计一组问题链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教学目标,但就在教学片段行将结束时,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生:平行四边形还可以看作是由梯形旋转而形成的,将梯形绕一腰中点旋转180°,旋转前后的两个梯形所构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课前准备中教师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学生提出这种做法之后,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同时,还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里有“文章”可做。为此教师顺水推舟,先布置全班学生动手画图,并对问题进行探索。

稍加思索,教师意识到:实际上,过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任意作一条直线,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绕这个对称中心旋转180°,均能与另一个部分重合,也就是说,这两个部分成中心对称。这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于是,待绝大多数学生对上面这个同学的做法表示了认同之后,教师接着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有一个呈梯形形状的池塘(AD∥BC),其四个角上分别种有A、B、C、D四棵树。请设计一个方案,将池塘的形状改为平行四边形,使其面积扩大为原来的两倍,A、B、C、D四棵树分别落在改造后的池塘的边上。问题是对上述学生所提出问题的升华,学生主要给出了两个设计方案,具体如下:

(1)将梯形ABCD绕一腰中点旋转180°,旋转前后的两个梯形所组成的四边形一定符合设计要求;

(2)连接对角线BD,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再将△ABD和△BDC分别绕腰AB和CD的中点旋转180°,旋转前后的四个三角形所组成的四边形也一定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问题的设计,抓住了课堂生成所创造的教学契机,深化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虽然本节课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但教师通过对课堂中无意生成的资源顺水推舟,在师生的双边活动和思维不断交汇的过程中,对生成资源有效利用与探索,使教师与学生实际获得的比预设的更多。

2.讨论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组织学生讨论质疑是促进动态生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讨论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生成宝贵资源。此时,尽管呈现出来的信息相对是隐性的,却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想法,最能出现有价值的信息。而教师如果能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反馈,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如果捕捉到的信息是非典型性的,教师可以当场答疑;如果捕捉到的信息是典型性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學目标有直接关系,那么教师就可以把它加工设计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让全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或全班讨论,进一步深入探索,以达到对问题的深度理解。

【案例2】“蚂蚁怎样爬距离最短”探索讨论的教学生成

如图所示,有一长为8cm,宽为4cm,高为5cm的长方体,在它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E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能求出来吗?(处理方式:让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生:每个小组都讨论得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看到差不多每个小组都有结果了,我开始叫小组代表发言。

生1(迫不及待):先沿AD方向,再沿DB对角线方向。距离为。

生2(争先恐后):先沿AC对角线方向,再沿CB方向。距离为。

生3(得意洋洋):先沿BC方向把长方体的上面摊平,变成一个大长方形,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最短距离为。(这位同学回答后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师:这位同学考虑得很完整,思维非常活跃,他的方法的确比刚才两组都短。(此时,有一位同学脸上充满了疑问,我就请这位同学回答)

生:我是把左面折过来摊平,然后也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最短距离为,怎么答案不一样呢?

师:这位同学说的也非常有道理,那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会答案会不一样呢?(此时其他同学也出现了疑问的表情,开始动笔思考)

很快学生们就得出虽然都应用了“平面内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但因为勾股定理的两条直角边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以后再考虑类似问题时要全面,经过比较后才能得出最短路线。

在此片断中,学生对“蚂蚁爬的最短路程”,同样应用了“平面内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但产生了不同答案产生了疑惑,对此典型性的有价值的信息,教师能很快抓住此疑点引发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地深入探究,通过比较论证论证,深刻地理解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3.有效追问,捕捉生成智慧

有效追问是获取反馈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促使学生生成新信息的最佳途径。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地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通过追问可以了解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设想,如果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且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问题的强烈认知冲突,使学生以高度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面临的数学问题。

【案例3】“参数范围研究”中有效追问的教学生成

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不相等的实数根,求的取值范围。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一会,然后再请学生回答)

生1:由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故得。

教师追问:不错,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需要满足的条件吗?

生2:因为题目说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所以说二次项系数,即答案是。

教师追问:很好,其他同学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3:还必须使中的被开方数,这样才有意义,所以结果应该是。

教师追问:(鼓掌)非常好.还有要进一步补充的吗?

众生:没有啦!

教师追问:谁来总结一下这个题的解题思路?

生4:(举手回答)首先,因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其次题中还有两个隐含条件:其一,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必须不为0;其二,方程中还出现了根式,其被开方数必须大于或等于0,最后綜合得到k的取值范围是。

教师针对学生某些不良习惯(粗心、片面、混乱等),设置一些针对性“思维型陷阱”,并让学生经历:陷入“陷阱”——冲出“陷阱”——再陷入“陷阱”——再从新“陷阱”中冲出来——这一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经历了螺旋式上升过程,完善了认知结构,掌握了摆脱“陷阱”的方法,深化了认知过程。可见,课堂上教师适时、恰当的追问,有助于生成诸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处理这些信息,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

4.变废为宝,善用错误资源

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有时如能抓住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深入挖掘并作巧妙的引导和利用,说不定能发现一些意外信息,使学生从中体悟到症结所在,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纠错解惑的目的。

【案例4】《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教学中错误资源的生成利用

在学习《认识事件的可能性》一课时,给出了这样一道设计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若每组提供3个黄球,3个白球,这6个球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完全相同,请对应下列条件分别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①摸到的一定是黄球;

②摸到的一定不是黄球;

③任意摸出两个球,一定是一个黄球、一个白球;

④任意摸出三个球,可能是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前面3小题很快能回答出正确答案。)

……

生1:(第四小题)放两个黄球,两个白球。

生2:可以把所有的球都放进去。

生3:可以放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生(有人反对):不对,这样就不是“可能”了,而是“一定”了,变成了必然事件。

师:这位同学反对都很好,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要满足④,盒子里至少要几个球?

生:4个。

师:对,那么黄球至少……

生:2个。

师:白球至少……

生:1个。

师:好,根据这一要求,你能用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把满足④的所有可能性都列出来吗?

(很快有学生运用了列表和画树状图来分析)

可见,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和能力体系螺旋上升中的一个插曲。在学生与教材、教师,学生和自身对话时,出现一些错误是难免的。但是,我们要巧妙地利用和发挥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真正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富矿”,学生就会通过讨论、争辩,产生自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最后起到化错误为神奇的功效。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即便教师备课很充分,由于学生是有思想的,总会有无法预见事件发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与学生积极互动。如果教师拥有驾驭“生成”的艺术,就能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动,就能使课堂因生成而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动态生成有效利用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