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适应课改
2017-06-29周丽华
周丽华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受条件的限制,他们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比较陌生,认为课改只适合大城市,农村不需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龄稍长些的教师,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距《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标准有较大差距。很多人是通过卫星电视中专、函授等形式获得的学历,其实际文化水平可想而知;还有一部分是由民办转为公办,学历大部分是初高中水平,甚至是小学水平。
2.教育观念落后。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育人观上,不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清楚实施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小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进行语文授课时还是按照识字、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的方式讲课,将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教得晕头转向。
3.专业技能不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他们当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极少,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备课、写教案、设计板书,以及粉笔字的书写、授课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粉笔字不过关,一口方言土语,他们的学生有的中学毕业还不会说普通话,试问这样的教师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吗?
4.科研能力不强。一般说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没有专职的,学校往往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为教师安排课程。特别是偏远地区,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一个教师包几个班或几门课的现象时常有之,这样一来,教师就没有时间对所教学的内容做很好的研究,再加上教学设施的落后,资源的缺乏,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能力很低,科研产出几乎为零。在倡导新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弥补、提高、完善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做一名新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领、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有动力去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1.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我们要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他将感召那些闪烁在迷茫夜空里的童心,使其发光,最终成为一颗颗独具特色的耀眼明星。
2.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我们可以经常听取优质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卫星电视,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增长见识,增进技能。
3.参加培训课。拓宽“充电”空间。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把自己变成汩汩不断的泉眼,才能为学生的心田注入新的清泉。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县市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和片区教研中心和中心学校举办的短期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等。
二、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从而走出农村,走向世界,去领略外面的精彩。
1、巧妙设疑,引发兴趣。所谓设疑就是教学问题的设计。设疑是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问题设计的好坏既表现了教师对教材驾驭和了解的程度,更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之中,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他们的注意力容易涣散,持久性差。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就应在课常上用明快、生动的语言和设计有趣的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尤其是那些黄山奇石有趣极了。”我就问学生:“黄山奇石已写了‘奇,为什么还说有趣极了?”学生们回答道:“因为奇的有趣,都没法说了。”接着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黄山奇石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有趣得没法说了呢?你们来说一说,看谁说得生动,说得有趣。”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兴趣盎然,异常活跃。
2、指导学法,扫除障碍。乐学教育与其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如说是培养学生学会了学习,形成自学能力。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与“学”同步,而绝不是任何定义、定理的解释和死记硬背。否则,就难免陷入呆板、教条的困境。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尤其要强调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轉化,在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我教《黄山奇石》一文时,学完了二、三小节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总结:①每写一处先写清地名,再交待情况。②怎样写每一处的景物。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让其自学第四节,课文中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3、化难为易,体验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不是一种简单而机械的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包含着诸多科学与艺术、情境与手段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如在《写景物》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苦于“无景可写,难以下手”。究其原因,即是学生缺乏作文情景的体验或生活的体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到郊外让春风吹一吹,看看鲜花嫩草,看看小桥流水,再写《春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就会写得出,写得好,由难变易,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素质教育和课程大改革的今天,我们农村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课改,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的标准、理念、教法。只要我们转变了思想,深入下去,坚持下去,我们的农村语文课改也定会成功,到时,将不会再有“城村大差异”,会真正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