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与人类

2017-06-29马雯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气候人口人类

马雯

【摘 要】 世界人口的分布、风俗民情、房屋建筑特点及世界人种的差异,都与各地气候特点关联很大。

【关键词】 世界气候与人类关系密切

CLIMATE AND THE HUMAN BEINGS

Ma Wen

(Linxia Huiming Middle School of Gansu province )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customs、architecture and races are related to the climate.

【Key Words】 The climat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uman beings

【中图分类号】 G6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2

2011年10月31日凌晨前2分钟,作为全球第70亿名人口象征性成员的丹妮卡·卡马乔在菲律宾降生,意味着人类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极值。但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7%,却居住着世界70%的人口,并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人口的这种不均衡分布以及人种的区别、世界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等都与各地气候差异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气候与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都位于这个区域的沿海平原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的沿海地区,原因是温热的适宜气候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相反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俊的高原山区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人口稀疏,南极地区因为气候极端酷寒,成为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

二、气候与风俗民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情。目前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首先在服饰上产生明显的区别。从最原始的意義上来说,服饰是为满足人类御寒的需要而产生的,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穿兽皮,是为了适应严寒的气候环境。因此,居住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服饰特点。我国的藏族同胞爱穿藏袍,肥腰、长袖、大襟长袍。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时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和调节体温,夜晚伸入衣袖可御寒,还能和衣而眠袍衣当被,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非常适宜高原气候光照强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由于寒冷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我国满族人过去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无领,夏季凉爽。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即“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旗袍的外面套一件圆领短褂,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蒙古族人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同样有保暖目的和便于放牧、马上驰骋的作用。这些特殊的民族服饰,都体现了“天人合一”,即人类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特点。

从世界来看,阿拉伯民族男子的传统服装是阿拉伯大袍,一般肥袖宽腰,长垂及地。因为阿拉伯人大多居住在热带沙漠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而降水量少,气候非常干旱,穿无领子的白色长袍,戴白色头巾,一是易于反射太阳热量,防止阳光灼伤皮肤;二是避免身上的汗水过多蒸发,造成人体缺水。宽袍大袖,通风良好,穿上既不觉得闷热,还能保护人体免受沙漠沙尘之扰。在常年吹风下雨的气候下,欧洲人发明了风衣,出门外罩风衣,挡风又挡雨。风衣制作反映欧洲人的聪明才智和气候特点。

我国陕北四季分明,夏日醋热难当,干活时围一块毛巾,既暑又吸汗。冬季天寒地冻,羊肚子毛巾将头一包,胜过戴顶棉帽。春秋时节黄沙漫天,羊肚子毛巾便成了最好的防尘头巾。因为陕北早晚温差较大,陕北人认为头是人体最怕凉的地方,头不凉,体无恙。故而,陕北人扎羊肚子毛巾还能养生健体。在饮食方面,我国南方人喜食米饭、粽子,北方人爱吃面食、饺子,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爱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爱吃炸羊尾和喝奶茶,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青稞酒,四川人爱吃麻辣食物;运动方面北方人爱滑冰、做冰雕,南方人赛龙舟、打水仗等等都是气候差异造成的。其他如男矮北高、南瘦北胖、南甜北咸、南船北马等,都与各地的气候差异直接有关。我国新疆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生活习惯反映的是新疆“春夏秋冬一天来”的气候特点。英国人则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农业以乳畜业为主,饮食也就成为乳肉为主,吃饭用刀叉等利器,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截然不同。

三、气候与房屋建筑

房屋建筑是人类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反映不同区域的气候环境特征。我国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在东端南边开门,是为了聚暖。灶通内室火炕,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利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利夏天通风。从房子修建结构来看,满族人主要考虑保暖、通风等,是因为当地气候冬长寒冷,夏季炎热的原因。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一带,气候极端干旱,晴天多雨天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白天骄阳似火,夜晚寒气袭人。所以民间房屋的顶部都以泥巴抹成1尺多厚的平台,既可减少热量透入室内,又可用来暴晒粮食,房屋四周的泥墙厚度也在1米以上,房屋地基挖进地下一、二尺,以阻止夏天热气传入室内。另外,宅基四周及庭院里大量种植葡萄和白杨。一能遮荫,又能挡住热浪入室降低室温。而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暖热,雨水多,房屋的屋脊就造得高,屋顶斜面大。这样夏天可以减小烈日照射的面积,不使热气过多地传入室内,陡脊利于雨水下泄并削弱雨水对屋顶瓦面的冲力。云南傣族竹楼,更具特色。因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这样的竹楼一是防潮湿,二是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能避洪水冲击。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城市,如厦门、汕头、广州、南宁和台湾等,许多街道两旁有行人廊,在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行人廊既可使行人避免骄阳直晒,又可解决避雨问题。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点。陕北的窑洞依山势开凿出来,因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雨少,黄土堆积厚,地下水位低,利于窑洞开挖。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上述民居,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一点完全相同,即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特征。

極地爱斯基摩人的房屋建筑更是气候环境的产物。他们就地取材,用原始的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渡过漫漫寒冬。冰屋结实不透风,把寒风拒之门外。冰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兽皮门帘,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因此屋内的温度比屋外暖和多了。中东昼夜温差大,房子的墙都比较厚,这样可以保持室内冬暖夏凉。阿拉斯加接近北极圈气温比较低,而且积雪比较厚,所以他们的房子一般比较矮,屋顶比较厚有利于支承雪的重量。东南亚气候湿热,房子都架高,这样可以防湿、防蛇等。欧洲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雨较平均,大部分采用尖顶,有利于排水、雪。

四、气候与人种

黑种人的分布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因为起源于热带地区,一年内受到阳光直射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群,逐渐形成适应特征。因吸收了阳光中的紫外线,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呈黑色到黑棕色。黑皮肤利于保护皮扶深部的其它重要组织、器官免受过量紫外线的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利在极度炎热时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底宽,鼻孔通道短,体毛少,利于在炎热气候的环境下快速散热;嘴唇厚、嘴咧大,宽阔的口裂很厚并且外翻的唇粘膜能够增大通气量,同时扩大了水份的蒸发面积,从而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热空气;毛发细而短的卷曲形或波形黑发,卷曲的头发能够在头顶形成一个多孔隙的覆盖物,在阳光的直射下,导热性能差的卷发不会把外表的热量直接传往头部的皮肤和血管,从而起到了一定的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欧洲人即白种人多生活在较为寒冷阴湿的温带地区,阳光斜射,紫外线较弱,所以白种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低,为白红色到深棕色。毛发多而软,为波状金发或棕发;体表毛发密稠,以防寒冷;眼睛发蓝,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高耸的鼻了能够使鼻腔粘膜的表面积明显增大,可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使冷空气较缓慢地进入肺部而保护身体。黄种人生活在冬冷夏热的温带季风区,夏季太阳强烈,冬季强风凛冽,夏季降雨也多,正好和欧洲温和气候和非洲炎热气候相反,其肤色和身体特征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黄色人种的皮肤是淡黄到棕色;体毛少,毛发直而黑;眼睛棕色,脸宽平,宽额;鼻子为中等高度。所以黄种人体质能适应寒、温、热三带,以及干旱和湿润的气候环境,在世界上分布广泛。

可见,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发展特征,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与各地环境气候直接相关。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和谐共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猜你喜欢

气候人口人类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