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活动培养写作意识
2017-06-29黎建成
黎建成
(湖南省邵阳县下花桥镇中学)
摘 要:写活动作文,精选有价值的材料,“出口”难找准,甚至找不着。教师应正确引路,善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恰到好处地帮其找准“窗口”“刀口”“出口”,帮助学生把活动作文写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作出优稿来。
关键词:活动;培养;写作意识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善于运用活动激发学生写作文,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回想起指导学生作文来,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各种活动。现择其一二,权作抛砖引玉。
一、观察活动找准“窗口”
“天才不是天生的。”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文时,先得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其满怀激情地投入,满足各种爱好,提高其基本素质。而开展一项活动,一定要有来龙去脉,有前因后果主次之分。选择好观察活动的“窗口”,也就是选择好观察事物的角度。如按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顺序写,对活动的感想、意义等从不同角度加以认真观察,组织材料,选材要典型,事实要感人,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窗口”是否找得准,关键是看通过“窗口”能不能观察到活动的本质——意义。记得学校有一残疾孤儿因缺钱失学了,我率先垂范,发起了“献爱心助残儿”的爱心活动,孩子们把平时的零花钱拼凑起来,使一个濒临失学的残疾女孩重新回到学校读书,一读就是两年。我便开导孩子们:“建设‘四化大厦要从平地开始,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应从小事做起;只有整个社会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然后诱导他们将参与这项活动的全过程真实地写下来,达到了美化孩子心灵的目的。这是我创设情境作文的第一步。
二、解剖主题找准“刀口”
在解剖活动主题时,使用最多的角度,是采用横剖面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把十分复杂的活动,用比较少的场面概括起来,举一反三,让人们从这些画面中获得了解全过程的效果。
我耐心教孩子们尊老爱幼,特别是对孤寡老人进行“送温暖”活动。孩子们将积攒的钱捐献出来给孤老买柴购蜂窝煤,其快也捷焉,整个捐款捐物的场面颇让人感动,童心可爱,童心可塑。由于加强了爱心的熏陶,孩子的心里分外亮堂,我便让学生以《孤老不孤》为题作文,并找准捐款捐物场面这个“刀口”,将活动真实地记录下来。有两个学生的同题作文,因富有文采吸引读者,很快在报刊上发表了。
三、精选材料找准“出口”
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种花大户,在花农的讲解当中,同学们了解了花农种花的辛酸,懂得了许多有关花的知识,受益匪浅。回到学校大有“一吐为快”之感,其中有一生写出长达1000字的作文,就试着将稿件投到报社,结果这篇作文稿被“毙”了。原因是“出口”没找准。事实上,有关农民发家致富的题材屡见不鲜,这方面的特点并不显著,而这个学生偏偏老生常谈,面面俱到地洋洋大洒。我们还记得这么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花农带动其他村民搞花草培植,并被聘请为学校花木培植技术指导员,却有独特之处。于是,我重新从这一角度精选材料,指导学生作“要想写好文,先要做好人”,从整项活动中将故事情节、细节仔细推敲。力求做到:(1)避虚求实。即多描写,少概述。(2)点面结合。即少写过程,多写闪光点。找准了这一“出口”,引起了学生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出的作文挺有新意,很快在报上发表了。
写活动作文,精选有价值的材料并不容易,其“出口”不但难找准,有时甚至找不着。这就需要园丁引路,恰到好处地帮学生找到“出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作文写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創作出优稿呢?在此我想向同学们提出三点:(1)吃透六面——上下左右前后。(多问:你算老几?)(2)善于以小见大。(举例:课文《七根火柴》)(3)学会七多:读、看、听、想、记、跑(走)、写,必须做到一要吃苦耐劳,二要勤学苦练。
“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这样长久的训练,在学生练就了找“出口”批改作文的基本功后,教师用“阅、查、择、评”的办法,推荐好的活动作文,朗读中进行评优指劣,至于优秀作文和精彩片段,则由教师或学生完成,力求做到三点:(1)全面分析与重点讲评相结合;(2)讲评与对照相结合;(3)整篇佳作欣赏与片段成功的句段相结合。讲评中师生互动,充分交流,尽情享受活动作文成功的愉悦,产生激励的效应,从而培智训能,除掉靠网上下载的陋习,激发对活动作文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创设了最佳写作情境。
总之,在作文活动课过程中,我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写作“士气”,找出作文中的优点,鼓励他们的斗志;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对不满意之处也提出修改意见,寄予希望。“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凡由我指导的学生,皆在愉快活动的情境中树信心、激兴趣、增知识、促写作,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前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吴宏伟.浅谈优化古诗文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3(9).
[2]聂震宁.出版转型与阅读文化重建[J].现代出版,2013(1).
编辑 任 壮